您現在的位置: 聚焦公益>
甘肅省大力開展保險扶貧助力脫貧攻堅綜述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18-12-14  責任編輯:張雨

去年以來,甘肅省將農業保險對貧困戶的覆蓋比例納入縣區黨政幹部考核體系,織牢農業扶貧保險、特困民生保險、貧困戶創業貸款保證保險“三張網”,推動保險扶貧由制度全覆蓋向人群全覆蓋轉變、由保自然災害風險向保市場價格風險延伸,切實提升精準脫貧效果。

今年,甘肅省制定出臺《甘肅省2018-2020年農業保險助推脫貧攻堅實施方案》,明確2019年、2020年將對中央財政補貼、省級財政補貼和“一縣一品”近30個品種實行全覆蓋保障。與過去相比,絕大多數品種保額均有30%-100%的提高,保險費率降低30%-40%,減輕了財政負擔和貧困戶繳費壓力。

“大宗+特色”,扎牢農業生産保障網

農産品價格的波動對農業生産影響很大,大宗農險是保障農業生産“頂梁柱”。

著眼於此,甘肅省精心辦好能繁母豬、奶牛、玉米、馬鈴薯等11個中央財政補貼險種,在實現中央農險在全省縣區全覆蓋的基礎上,甘肅省積極開發省級種養産業綜合保險,將貧困戶所有特色種養産業全部納入保險範圍,針對有好收成但沒好價錢的問題,探索自然災害和市場價格波動“雙保險”,為種養主體撐起“保護傘”。

早在2014年,甘肅省定西市就探索中藥材産值保險試點,該保險涵蓋除人為故意因素之外的全部自然災害和意外風險,並將藥材市場價格波動的風險納入保障範圍。目前,已開辦“雙保險”産品14個。

同時,甘肅省緊貼扶貧産業實際,開辦百合、玫瑰等近30個地方險種,探索“玉米目標價格保險+期貨”試點。如,甘南州針對藏區畜牧為主的特點,開辦牦牛、藏羊保險,承保率分別達90%、78%,累計賠款7.71億元,13.1萬戶牧民獲益,被稱作潤澤草原的“陽光雨露”。突破傳統以品種為條線的承保模式,探索“一戶一策、一戶一保、一戶一單、一戶一賠”模式,農戶可根據種植養殖情況,勾選功能表式選擇投保,實現“一單保所有”。

如今,甘肅省“一縣一品”特色農險呈現出“百花齊放”的良好發展態勢。

“普惠+特惠”,織密特困民生保障網

針對全省貧困人口中因病致貧家庭比例較高的現狀,從今年6月1日起,甘肅省將大病保險籌資標準提高至65元/人,將貧困人群的報銷起付線從5000元降至2000元,大病保險覆蓋率達到85%,普惠大病保險質效得以大幅提升。

同時,甘肅省積極創新“兩保一孤”特惠保險,突出政策兜底功能,將農村一、二類低保戶及五保戶、農村孤兒作為支援重點,開發針對50種重大疾病和意外傷害的扶貧保險産品,財政為每人投入60元即讓貧困群眾享受最高3.2萬元的高額風險保障。截至目前,在試點基礎上已推廣至11個市州41個縣區,覆蓋35個深度貧困縣中的18個、涉及213.67萬貧困人口,提供風險保障超678億元、支付補償6109.85萬元。

甘肅省在積極支援保險公司開發“政企扶貧寶”“精準扶貧100”等扶貧綜合保險的同時,著力發展貧困群眾專屬保險,在暴雨、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災害比較頻繁的8個市州推出農房保險、農房地震保險等專屬保險。截至今年前三季度,農房保險支付賠款707.73萬元,簡單賠付率102.77%。

“增信+直投”,構建貧困戶創業融資保障網

甘肅省臨洮縣肉牛産業“六位一體”扶貧模式已經成為全國保險扶貧的經典模式之一,作為其中的關鍵環節,臨洮縣畜牧中心牛産業聯合會和保險公司簽訂三方保險協議,聯合會全額出資為養殖主體購買保險,同時通過險資支農融資貸款向銀行融資,為肉牛養殖龍頭企業提供生産資金,解決養殖企業融資難題。

基於這一經驗,甘肅省積極探索“保險+”融資支援扶貧産業發展,鼓勵各地大膽試點,通過險資引導銀行放貸支援扶貧産業發展。

甘肅省鼓勵保險公司設計開辦“政保銀”小額貸款、農業保險保單質押貸款、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農房財産權抵押貸款等保證保險,為金融機構吃下“定心丸”,引導信貸資源投放,開發扶貧小貸險解決貧困戶貸款難問題。全省9個縣開展“政銀保”小額貸款保證保險,吸引銀行向580家涉農小微企業放貸超過2億元。

另外,甘肅省還大力推動“險資入甘”,鼓勵保險公司以“直投”方式支援貧困地區建設發展,2017年險資共參與重大建設項目15個、落地資金102億元,其中投向貧困地區醫療、養老等領域的資金增長較快。今年“險資入甘”新增投資項目8個、落地資金62.26億元。截至目前,險資累計投資項目達到88個,落地資金450.8億元,保險資金的流入,為甘肅省貧困地區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國家機關 | 駐外機構 | 社會團體 | 新聞網站 | 媒體網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網站 | 地方網盟 | 友情連結 | 黃金鏈 全部>>
中國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網際網路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 12321垃圾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