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高層聲音>
徐永光:規模化是公益行業發展的自然規律和必然趨勢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18-12-10  責任編輯:公益中國

到今年11月,由南都公益基金會聯合中國扶貧基金會、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會、招商局慈善基金會、新華公益、騰訊公益、上海聯勸公益基金會、愛德基金會、北京京東公益基金會、恩派、阿拉善SEE基金會、北京樂平公益基金會、ThoughtWorks、新浪微公益、深圳同佳岸慈善基金會、基金會中心網、陳香梅公益基金會等17家公益組織、企業和媒體聯合共建的中國好公益平臺已經運作兩年。

兩年前,規模化之於公益圈還是一個較為陌生的概念:什麼是規模化,規模化到底有沒有必要、如何才能實現規模化……關於“規模化”和“小而美”的討論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

兩年後,質疑的聲音逐漸減弱,取而代之的是對規模化的深度思考:比如,如何才能更加有效地推動公益産品規模化?如何才能讓更多機構和個人從規模化中受益?不久前,好公益平臺公佈了第四批共6個優質公益産品,截至目前平臺共簽約優質公益産品53個,涵蓋教育、安全健康、環保、助老、特需人群關愛、性別平等、社區發展等多個領域。規模化對行業及社會産生的積極影響顯而易見。

作為中國好公益平臺召集人,南都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徐永光認為,規模化是公益行業發展的自然規律和必然趨勢。

徐永光日前在接受《公益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整個公益行業發展水準還很低,好公益平臺更像是公益行業的聚寶盆和加速器,把最好的資源聚集在一起,聯合各方力量,共同提高公益行業發展效率。”

變“不可能”為“可能”



2018年9月,中國好公益平臺特別展區亮相第六屆中國慈展會,特別展區匯集了平臺上13個優質公益産品

《公益時報》:中國好公益平臺即將舉辦年會,您覺得自成立到現在的兩年時間裏,平臺在推動規模化方面取得了什麼成效?

徐永光:經過兩年多的梳理,好公益平臺的發展思路已經比較清楚了。可以看出,平臺上匯聚了不同類型的項目:有的是開源項目,公益組織和公眾可以廣泛參與;有的項目就像開連鎖店,可以大規模複製;還有一些項目可以轉化成商業模式……不同的項目複製速度也不一樣。我覺得,只要能夠滿足社會需求、解決社會問題,且操作起來不複雜的項目,複製和規模化擴張都會很快。

目前,很多地方的公益組織事實上是政府的延伸,沒有原生的公益項目,原創性不足;獨立開展的項目普遍比較傳統,缺乏有效解決社會問題的價值導向。因此,對許多地方來説,優質公益項目的引進就顯得十分必要。這樣能夠有效縮短他們的成長路徑,比自己去開發、設計一個新的項目要節省很多時間和精力,變“不可能”為“可能”。

《公益時報》:如何理解公益産品和規模化?您對好公益平臺的定位是什麼?

徐永光:公益産品其實是借用了商業的概念,一個好的公益項目就是一個好的公益産品。産品的概唸有標準化、可複製的內涵。規模化就是讓好項目好産品得到複製,讓更多人從中受益。而受益人增加是規模化發展最直接的成果和體現。

更重要的是,好公益平臺本身就在倡導新的公益理念,比如公益産品要不要規模化發展、如何實現規模化發展。平臺努力通過資源對接、能力提升以及信用背書等功能,幫助優秀公益産品解決單獨突破的困境。

《公益時報》:規模化是解決公益行業發展不均衡的有力手段。

徐永光:目前,一些地方政府、籌款平臺以及企業對好公益平臺是十分認可的。因為只有好的公益産品多了,公信力才能提升,行業發展才能活躍起來。而對於聯合共建方來説,他們在提供資源的同時也能讓自身得到提升,更好地體現自己的價值。可以説,好公益平臺的出現和發展滿足了各方需求。

當然,有的項目複製起來比較容易,有些項目對專業化要求比較高,可能落地執行起來會比較困難。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會不斷總結經驗,進行相應調整。

質疑的聲音越來越小



2018年1月,中國好公益平臺在成都舉行路演,助力優質公益産品與政府部門和社會組織對接,促成項目落地

《公益時報》:經過兩年實踐,公益規模化的社會及行業環境發生了哪些變化?外界對規模化的認知是不是有所改變?

徐永光:外界對於規模化概念的認知變化還是很明顯的。最開始大家對要不要規模化討論很多,其中也有不少批評的聲音,有人覺得“小而美”也很好,為什麼要規模化?經過兩年時間,大家對規模化質疑的聲音越來越小。

當然,我也曾考慮過“規模化”和“小而美”的問題,“小而美”是不是不對?現在我覺得這樣的疑慮其實是不必要的。有人選擇“小而美”也是無可厚非的,而對於那些有規模化需求、有更大社會擔當的機構,我們支援他們走規模化道路,他們會欣然接受並願意為之努力。

《公益時報》:不久前,好公益平臺表示要給平臺上規模化成效顯著的公益産品授權“益次方”商標的使用權。此舉目的是什麼?

徐永光:重拾社會信心、重建社會對公益行業的信任是“益次方”要承擔的一個重要使命。其實國際上早就有一些成熟的經驗,通過標準認定,為公益機構進行信用背書,這個經驗對中國有特殊價值。我們希望經過一定時間的打磨,制定出“益次方”公益産品的卓越標準並深入人心,讓全社會都認可這個公益行業的品牌商標,做成馳名商標,形成一種導向。比如,捐款要捐給誰?大家認“益次方”商標就放心了。

有人質疑,這會不會造成壟斷?好公益平臺、“益次方”或是其他公益産品的問世都是公益市場化的産物。只要建立起優勝劣汰的良性競爭機制,真正優秀的公益産品就會脫穎而出,也就不必擔心“壟斷”問題。當然,現在平臺對“益次方”的設想還不是很成熟,希望大家都來關注並提出意見,完善標準。好公益産品的公信力是多方參與共建的過程。



2018年5月,中國好公益平臺為品牌創建機構舉辦籌款訓練營活動,助力提升籌款能力

遵循行業發展規律

《公益時報》:您覺得像希望工程這樣老牌的明星公益項目,其發展路徑對於好公益平臺及公益規模化是否具有借鑒意義?

徐永光:希望工程是一個機構的品牌,在每個環節的把控上都比較嚴格,包括項目管理、監控、品牌保護等,希望工程很早就註冊了商標,這也是國內第一個公益服務的商標。

“益次方”屬於好公益平臺這樣一個開放共用的平臺,平臺上項目差異性很大,品牌建設肯定面臨著更大的挑戰。不過,好公益平臺和希望工程在項目邏輯上是基本一致的,比如對於品牌管理、擴張等都要求高效、公開透明,還要有公信力,滿足多方需求。

另外,二者的發展模式和方向也是基本一致的,即大規模發展——希望工程是大規模關注某個具體的社會問題,好公益平臺是大規模關注眾多社會問題和整個公益行業的發展。目前,公益行業發展水準還是非常低的,我覺得好公益平臺更像一個聚寶盆,把最好的資源聚集在一起,通過借助各方力量,提高行業發展效率。

《公益時報》:從行業發展來看,您覺得公益規模化是個主動的過程還是被動的過程?推動公益規模化發展的深層次原因是什麼?

徐永光:推動公益産品規模化是南都基金會十餘年落實機構“支援民間公益”使命的必然結果,也順應了行業發展的自然規律,我們遵循了這個規律。為什麼這麼説呢?南都最開始主要是投資支援公益項目的發展,比如新公民計劃;後來,我們逐漸轉向支援公益人的發展,比如支援銀杏夥伴;再後來,我們開始投資公益機構,比如景行計劃。

經過這三個階段的發展,我們發現機構再想擴張規模變得十分困難。雖然這些機構本身發展得都很好,但因為資源、能力及人員等各方面都跟不上,導致欲實現項目複製時遇到了巨大困難。

《公益時報》:也就是説,經過前三個階段的摸索,南都意識到要適時尋找新的發展方向。

徐永光:我們在此基礎上做了很長時間的戰略規劃,尋找突破方向。基金會除了要支援行業基礎設施建設、支援行業生態建設,還要向前跨一步:通過行業的力量,通過聯合共建,打造一個開放的平臺,支援好公益産品的規模化發展,把好的公益産品推出去。我覺得規模化是公益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行業的使命。否則,公益行業永遠不能發展壯大。

國家機關 | 駐外機構 | 社會團體 | 新聞網站 | 媒體網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網站 | 地方網盟 | 友情連結 | 黃金鏈 全部>>
中國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網際網路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 12321垃圾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