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公益慈善家>
中國近代慈善家張謇留下的數個“第一”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18-11-22  責任編輯:公益中國


張謇(中)與家人在濠南別業松竹壇前合影


張謇創辦的第一所育嬰堂

張謇生平成就三件傳世嘉業:實業、教育、慈善。此三件大事,是張謇一生心血所就。張謇興實業有起落,然辦教育、開慈善,影響巨大,鍛鑄了永久的輝煌。回溯歷史,張謇可稱中國近代慈善第一人。中國歷史上行善之事、之人、之論,可追溯者眾多,但在中國近代史上,兼具慈善理念、慈善影響、慈善留存于一身者,張謇當屬第一人。

張謇傾心慈善事業,他説:“竊謇以國家之強,本于自治。自治之本,在實業教育,而彌縫其不及時,惟賴慈善。”張謇把慈善事業看做其實業救國、教育救國理想的重要補充。張謇自謂“嗇翁”,然張謇一生吝嗇個人、兼濟百姓,是慈善事業的忠實踐行者。

一、慈善理念第一

張謇的慈善理念包涵有多個方面。

1、“仁愛濟人”的理念

張謇思之:“夫養老,慈善事業,迷信者謂積陰功,沽名者謂博虛譽。鄙人卻無此意,不過自己安樂,便想人家困苦。雖個人力量有限,不能普濟。然救得一人,總覺安心一點。”

張謇的“仁愛濟人”理念,很大方面源自於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仁愛思想的熏陶。

2、“實業行善”的理念

張謇説道:“中國非真能實現普及教育、公共衛生,大興實業,推廣慈善,必不能共和,必不能發達。行此四事,一二十年後,必躋身一等國,能行二三事,亦不至落三等國。”

張謇受西方慈善思想影響,意識到慈善同實業,教育都是實現民主共和、富國強民的途徑。認為慈善是改造社會,促進社會轉型,富國強民的途徑之一。

3、“慈善為本”的理念

張謇指出:“竊謇以國家之強本于自治,自治之本在於實業教育,而彌縫其不及者惟賴慈善。”

張謇作為鄉紳,感到自己的責任重大,對自己從事的實業、教育、慈善三個方面,張謇強調三者並重,因為三者都是教民養民的重要手段。

4、“教養並重”的理念

張謇謂子:“慈善雖與實業、教育有別,然人道之存在此,人格之成在此,亦不可不加意,兒需記之。”

張謇創辦慈善事業,不是單純進行慈善活動,而是將慈善事業納入整個改良社會的系統工程中。他注意慈善機構改革,教養結合,讓弱勢群體以自身的力量獲得更好的生活。

5、“財為天下”的理念

張謇談及:“有錢人的焰勢實在難受,所以我非有錢不可。但那般有了錢的人是一毛不拔做守財奴,我可抱定有了錢非用掉不可。”

張謇抱以“散盡家産以濟天下”的觀念,以濟天下人的胸懷,極盡所能,施財為民,躬行慈善。

6、“人道感化”的理念

張謇感言:“良以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窮民無告,瑣尾流離,或淪入餓鄉,或罹蹈法網……救濟之行政目的,即在促其自新,扶其自立,俾由被救而達于自救,故禮義廉恥之誘導,職業技能之訓練,較之衣食住所之供給,關係尤重。”

張謇弘揚人道主義精神,躬行慈善事業是源於內心的真誠,除將其每年盈利撥出相當部分作為慈善專項基金,還賣字籌資。以自己堅韌、務實的性格,使慈善事業不至於徒有虛名。

二、慈善影響第一

張謇的慈善影響體現在多個角度。

1、中國近代第一個求索慈善理念的思想者

張謇言之:“一個人辦一縣事,要有一省的眼光;辦一省事,要有一國之眼光;辦一國事,要有世界的眼光。”

張謇的理念決定了他事業的取向,張謇大德為生的仁愛精神,忠實不欺的務實精神,捨身喂虎的奉獻精神,頑強不屈的奮鬥精神,體現在他為慈善奮鬥的歷程中,張謇慈善思想的引領作用大於慈善機構的建設作用。

2、中國近代第一個築建慈善架構的實踐者

張謇言之:“以為舉事必先智,啟民智必由教育;而教育非空言所能達,乃先實業;實業、教育既相資有成,乃及慈善,乃及公益。”

張謇是現代企業家中最早涉足慈善與公益事業並有大成者,他把慈善與實業、教育一起歸為地方自治的三大維度,興實業、辦教育、行慈善,是張謇人生事業的追求,張謇也是按這一構想逐一實踐,逐步實現的。

3、中國近代第一個完善慈善體系的探索者

張謇言之:“除舊有恤嫠、施棺、棲流諸事外,凡特設之事六:曰新育嬰堂,曰養老院,曰醫院,曰貧民工場,曰殘廢院,曰盲啞學校。”

張謇的慈善實踐中,更是在傳統意義上的慈善事業向近代意義上的公益領域拓展。如交通設施:橋梁、涵閘、路燈、公共車輛等;如公共安全:警察傳習所、模範監獄等;如公共衛生:南通醫院等;如通訊事業:電話、電報;如公共娛樂:公園、劇場等;如公共科普:博物苑、公共圖書館等。張謇興辦慈善公益,縝密、龐雜。這也正是張謇區別於其他實業家辦慈善的一大特徵。

4、中國近代第一個倡行慈善公益的先行者

張謇言之:“我要去做東家,難有夥計,要做夥計,難有東家。”他內心蘊蓄著崇高的社會理想,作為一個孤獨的先行者,他時時不忘興國之夢。

張謇興辦圖書館、博物館等公共設施,認為這是“足裨自治”的重要舉措。為徵集通屬先輩詩文集書畫及所藏金石古器時他又進一步闡明:“自歐人導公益於文明,廣知識於世界,上自皇家,下迄縣郡地方學校,鹹有博物館之設。”因此,中國要光大文明,增進知識,也應設立博物館。也因如此,南通建起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博物館。

5、中國近代第一個實現慈善轉型的創導者

張謇言之:“願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願居八命九命可恥之官。”

張謇心知官場險惡難測,遠離仕途,興實業、辦教育、行慈善,倡導慈善轉型,推進社會進步。傾盡財力心血,舉辦慈善公益事業,建設近代意義慈善機構。包括養老院、貧民工場、濟良所、殘廢院、聾啞學校等。建設特殊服務慈善機構。如殘廢院、盲啞學校等。

6、中國近代第一個持續慈善經濟的資助者

張謇言之:“反覆推究,乃決定捐棄所恃,捨身喂虎,認定吾為中國大計而貶,不為個人私利為貶,庶願可達而守不喪。自計既決,遂無反顧。”

張謇興辦公益慈善以實業為支撐,獻其家財濟慈,困頓之時尚賣字籌資。張謇的強國精神體現在“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大無畏氣概與“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儒士情懷。

三、慈善留存第一

張謇以為:“天之生人也,與草木無異。若遺留一二有用事業,與草木同生,即不與草木同腐!”

1、慈善理念留存為中國近代第一

張謇既是商學兩界舉足輕重的巨擘,也是慈善界的頭面人物,他不僅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慈善公益思想,而且還盡其最大的努力,從事各種慈善公益活動,在實業、教育和慈善公益方面都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成就,為當時工商慈善界的一般人所遠遠不及。他融于中國儒家文化,習于西方慈善思想,近代中國沒有誰能夠像張謇這樣依靠個人的力量,推行實業、教育、慈善三位一體的理念,推進了地方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2、慈善設施留存為中國近代第一

張謇以私人財力,辦了國內第一所私立師範學校、第一個商會、第一間漁業公司、第一所博物館、圖書館、民辦氣象臺、第一處警察學校、第一個醫學院、第一所戲劇學校等。近代中國沒有誰能夠像張謇這樣依靠個人的力量,將慈善事業的設施建設的如此完善。

3、慈善公益留存為中國近代第一

張謇翻造了通州監獄、營房,新建育嬰堂、養老院、殘廢院,盲啞校,開墾全縣的道路、整治全縣的水利,把全縣之事,當做自家之事,每年為地方興的利益,將近千萬。近代中國沒有誰能夠像張謇這樣依靠個人的力量,為社會提供如此之多的民生工程。

4、慈善機構留存為中國近代第一

張謇在改在慈善事業的實踐中,一方面改造傳統意義慈善機構,包括育嬰堂、義園、棲流所。另一方面建設近代意義慈善機構,包括養老院、貧民工場、濟良所、殘廢院、聾啞學校等。還一方面建設特殊服務慈善機構,如殘廢院、盲啞學校等。近代中國沒有誰能夠像張謇這樣依靠個人的力量,從事這種整體性的社會改造工程。

5、慈善教育留存為中國近代第一

張謇興辦教育,是中國近代史的典範。如初高小學、如男女師範、如農商紡織醫、如中學、如女工、如蠶桑、如盲啞、如幼稚園之業。興辦370多所學校,涉及教育的各個方面,縱向從幼稚園到高等學府,橫向從社會慈善教養學社到教育專等研學,無所不包。父教育、母實業,熔鑄了張謇的教育理想。近代中國沒有誰能夠像張謇這樣依靠個人的力量,一片土地上辦成如此規模的各類教育事業,為興實業、興慈善,備蓄如此強大的後備力量。

6、慈善投入留存為中國近代第一

張謇興慈善,他説“本小事大”,他建學堂、開交通、造公園、興水利、辦慈善……到他去世前,大生一廠僅為企業和公益事業的墊款就有70多萬兩,對其他企業的借款超過112萬兩,以往來名義被其他企業佔用的也接近這個數字,三項合計超過了全部營運資本的45%。近代中國沒有誰能夠像張謇這樣依靠個人的力量,以企業家之力,辦社會化之事。

(本文作者葉沈良南通慈善總會副會長)

國家機關 | 駐外機構 | 社會團體 | 新聞網站 | 媒體網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網站 | 地方網盟 | 友情連結 | 黃金鏈 全部>>
中國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網際網路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 12321垃圾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