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聚焦公益>
熱度攀升,産品有名無實 是誰“丟了”研學旅行的公益性?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18-10-18  責任編輯:公益中國

繪圖:楊佳

最近,廣東省教育廳等12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實施意見》(下稱《意見》),明確研學旅行將納入中小學校教育教學計劃,堅持公益性原則,不得開展以營利為目的的經營性創收,對貧困家庭學生應減免費用。這對把研學旅行作為“搖錢樹”的機構而言,無疑敲響了警鐘。近年來,隨著研學旅行的熱度不斷攀升,套上“研學旅行”外衣的産品充斥市場,然而,這些與公益性質的研學旅行卻是背道而馳。

◇市場

加入教育元素的旅遊産品更具價值

早在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門印發《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明確提出了研學旅行的定義。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是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近兩年間,研學旅行成為一個熱門詞,被廣泛應用。去年暑期,不少旅行社和留學機構打著“研學”的名號,包括廣之旅、廣東青旅、途牛、同程等旅行社和OTA(線上旅行商)等紛紛推出研學旅行産品,招攬生意,研學旅行産品成為了市場追逐的“香餑餑”。

記者查看多家旅遊機構的“研學”産品發現,這些挂著“研學”之名的産品,與過去的遊學産品並無二致,多以參觀名校、夏令營等為主。有些機構則自成一派,對“研學”進行新的解讀。青蜜創始人雷永青在接受南方日報採訪時表示,所謂研學,和遊學有交集,強調的是“研究性學習”,旨在鼓勵學員基於自身的興趣愛好,選擇相應的課題,在旅行的過程中進行專題研究。這個過程需要疊加教育的內容,並且突出研究性。

熱度攀升的“研學”緣何為旅遊機構所追逐?左馭資本執行董事王亭分析稱,隨著旅遊業競爭愈發激烈,旅遊機構亟需新的産品來提升利潤率,通過融入教育元素,改造供應鏈,形成差異化競爭。無論是遊學,還是研學,與一般的旅遊業務10個點以內的毛利率相比,加入教育元素的旅遊産品,毛利率可以達到20至30個點。根據公開數據顯示,明珠旅遊(838089.OC)、世紀明德(839264.OC)、樂旅股份(833099.OC)、中凱國際(0870549.OC)、讀行學堂(870537.OC)、美之旅(870076.OC)以及知鴻國旅(暫未審核通過)等7家以遊學為主業的新三板掛牌企業,平均毛利率為16%左右。

◇政策

堅持公益性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

根據《意見》在提出教育性、實踐性、安全性原則之外,明確提出研學旅行的公益性原則,即不得開展以營利為目的的經營性創收,對貧困家庭學生應減免費用。這與2016年出臺的《教育部等11部門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提出的公益性原則相吻合。

為何要強調研學旅行的公益性?首先,《意見》明確,研學旅行的組織方是教育部門和學校,其屬性是校外教育活動,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

如何體現其公益性?經費由何而來?《意見》提出,交通、鐵路部門在能力許可範圍內積極安排好運力,嚴格執行兒童票價優惠政策,文化、旅遊等部門要對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實施景區、景點、場館門票減免政策,愛國主義教育場館(區、點)門票要按照規定費用全免,其他場館(區、點)門票優惠價格原則上要低於社會旅遊團隊價格和單個學生門票的價格,同時提供優質服務。保險監督管理機構應會同教育行政部門推動將研學旅行納入校方責任險範圍,保險行業提供並優化校方責任險、旅行社責任險等相關産品及服務,鼓勵保險企業開發針對性産品,對投保費用實行優惠措施。另外,還特別提出要鼓勵通過社會捐贈、公益性活動等形式支援開展研學旅行。

◇他山之石

日本:修學旅行研究協會提供資金人力支援

資本是逐利的,如何維持研學旅行市場的有序性和研學旅行本身的公益性?日本在研學旅行的探索中形成了一定的模式。根據浙江旅遊職業學院有關人員表示,首先是宏觀層面,修學旅行被寫入了日本國民教育大綱,納入了學校教育法,規定包括特殊學校在內的所有學校必須開展修學旅行,並被納入正常的教學計劃範圍中;其次是中觀層面,日本修學旅行研究協會(ETI)作為公益法人,負責對修學旅遊進行研究、調查,進行資料資訊的匯總及分析,併為外界提供相關資訊支援,處理有關修學旅遊的申訴及請求,同時為修學旅遊提供資金及人力資源支援等;再次是微觀操作層面,委託給商業旅行社操作執行,由學校選定有關機構認證、口碑好、業務專業的旅行社作為合作夥伴,確保研學旅遊的安全有序開展。業界人士建議,研學旅行不僅要有政府的政策支援,還需要一個更為專業的機構對研學旅遊活動進行管理、監督和指導。

該人士建議參照日本修學旅行研究協會的樣本,成立專門的研究機構,組織人員開展對研學旅行的研究,定期組織相關的調查統計,為社會各界提供資訊諮詢服務,進行市場化、科學化的管理等,架起政府、學校與市場之間的橋梁。(記者周人果)

國家機關 | 駐外機構 | 社會團體 | 新聞網站 | 媒體網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網站 | 地方網盟 | 友情連結 | 黃金鏈 全部>>
中國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網際網路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 12321垃圾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