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入手 建設關愛留守兒童長效機制 |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18-04-13 責任編輯:公益中國 |
一陣風似的關愛,不能真正彌補缺失的童年 從心入手 建設關愛留守兒童長效機制 圖為:志願者在蘄春縣茅山小學,陪孩子們玩遊戲。 滿心的期待和惆悵的失落 4月10日上午,和煦的陽光灑在英山縣思源實驗學校的操場上,讓這個略顯破舊的學校,平添幾分生機。一家公益基金會的志願者們正和孩子們載歌載舞,歡歌笑語在校園裏回蕩。 望著孩子們和志願者開心、興奮的樣子,校長涂進軍的心裏卻涌起淡淡憂傷。“明天,志願者們就要離開了,到時孩子們又會失望。” 對於學生們的這種情緒起落,涂進軍並不陌生。 他介紹,思源實驗學校面向大別山區貧困學生,全校1647名學生絕大多數都是留守兒童。2013年建校以來,社會各界關愛如潮,或送來學習用具、生活物資,或開展文娛活動,資助貧困生,但往往是稍作停留後,留守兒童們不得不像當初告別父母一樣,與志願者們揮手作別。 這種感受,蘄春縣彭思鎮茅山中心小學校長張燕也頗為認同。茅山小學是所鄉村小學,自從2011年,身殘志堅的張燕帶領孩子們登上電視熒屏後,愛心紛至遝來。 “面對社會各界的關愛,孩子們激動萬分,心懷感激,但有的志願者送來物品就走了;有的與孩子們相處數小時,剛能彼此叫出名字,就匆匆離去……活動結束後,孩子們只能依依不捨地目送著哥哥姐姐們離去”,張燕説,多麼渴望這些志願者的關愛能夠紮下根來,和孩子們交上朋友啊! 涂進軍感嘆,其實,絕大多數留守兒童在物質上並不匱乏,他們最渴盼的是志願服務能夠走進他們的心靈,傾聽心聲。 飄忽的愛心與紮根的熱望 期待與失落的背後,確實有著難言的苦衷。 清明節假期,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在仙桃市郭河鎮經緯村留守兒童之家了解到,不少大學生志願者都在這裡“溫暖陪伴”,但是——“假期結束後,我們必須返校,平常學業很重。” 該村兒童福利主任余芝蘭坦承:“節假日,會出現志願者扎堆來看孩子們的狀況。” 鄂州市梁子湖區沼山鎮畈雄村兒童福利主任張鳳娥也直言,一陣風似的關愛,並不能真正彌補留守兒童缺失的愛。 對此,松滋未成年人保護中心主任張建國深有感觸,留守兒童的心理撫慰需要志願服務者長期關愛。 截至2017年底,全省共有農村留守兒童69.2萬名。全省農村留守兒童首次摸底和調研報告顯示:全省超過90%的農村留守兒童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監護,親情缺失,導致一些孩子性格內向、孤僻、封閉。部分留守兒童還容易出現與年齡不相稱的心理特質和行為表現,如厭學、逃學、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等。 張建國認為,現有救助結構有缺陷,幫扶的形式感較強。比如逢年過節看望一下,組織一些慰問活動,或者組織大學生、志願者與留守兒童進行短暫交流。一顆顆不捨而脆弱的童心,對忽強忽弱、忽有忽無的關愛,更易受到二次傷害。 “在一些地區,各方面幫扶,還存在碎片化、交叉化情況。”一位長期和援助項目、慈善組織打交道的校長直言不諱,很多部門都在開展關愛留守兒童的工作,但項目重疊,預期作用較難顯現。學校若是協調不好,只能疲於奔命應付各種活動。 散落的善意與有效的整合 一幕場景,讓中建三局志願服務隊志願者劉金至今無法釋懷。 半年前,200名志願者按照之前和蘄春縣彭思鎮茅山中心小學學生們的約定,購買了他們心儀的禮物,滿足他們的微心願。 拿著那個兔子形把柄的跳繩,二年級學生小慧激動得説不出話來。這個禮物她盼了整整兩年。從下午到傍晚,小慧沒有再和其他小朋友説一句話,只是一個勁地跳繩。天黑了,老師讓小慧把跳繩收起來,不料這個靦腆的小姑娘竟嚎啕大哭。“這折射了孩子們對所需物質的渴望,也流露出內心世界的脆弱、無助。單純的饋贈顯然無法給予更多安慰。”劉金説。 從那以後,志願者們把這個關愛活動起名為“四季行動”,希望讓善心駐足,並讓簡單的物質輸送轉化為精神上的營養供給。志願者們贈送一本書,要聽聽孩子們的讀書心得;給予一支筆,要看看孩子們寫的字;搭建課桌椅,要見證孩子們一步步成長。同時,志願者還和貧困孩子建立一對一愛心檔案,寫信、電話、定期回訪,將愛心注入稚弱的心靈。 “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志願者的自我調整是理念進步,也是務實行動。”省社科院社會學所所長助理張明説,建設關愛留守兒童長效機制需從“心”入手,給予他們渴望的、需要的關愛,才能撫平流動時代的家庭之傷、社會之痛。 據悉,近兩年來,省財政出資1500萬元,資助30個縣市開展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機制創新試點,通過購買服務完善關愛服務體系建設。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趙琛徽認為,政府伸出援手,其作用主要體現在“織網托底”的制度設計上,在體現“溫度”的心理和情感慰藉層面,則需更多力量推動。以更高效、專業、恒定的方式,將各方愛心有效整合,每一朵花兒才能在社會大家庭的溫暖中盡情綻放。(胡蔓、楊麟、張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