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高層聲音>
讓公益組織“走出去”更加堅實有力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17-12-12  責任編輯:公益中國

近日在京舉行的第二屆“世界公益慈善論壇”上,中國公益組織“走出去”

開展公益慈善項目、造福更多國家和人民的舉動,得到了眾多與會嘉賓的讚賞與認同。作為我國公益組織“走出去”的先行者之一,中國扶貧基金會已經在16個國家和地區開展實施了緊急救援、能力建設、小學生營養餐和母嬰醫院等項目,積累了豐富的國際扶貧援助經驗,同時也為中國民間外交提供了參考模式。

中國扶貧基金會執行副會長王行最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下一步將繼續整合政府、企業和公益機構三方力量——

讓公益組織“走出去”更加堅實有力

記者:“一帶一路”倡議使得我國公益組織“走出去”成為大勢所趨。中國扶貧基金會的對外援助起步較早,當時是基於怎樣的考慮?

王行最:隨著中國的國際影響力越來越大,不僅企業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對公益組織來説也是一個機遇,更是新時期中國踐行“負責任大國”外交戰略的客觀需求。

饑餓、輟學、母嬰健康、喝不到乾淨的飲用水……儘管已進入到21世紀,但地球上各種各樣的問題依然形勢嚴峻。2015年9月,聯合國發展峰會通過了《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其中提到的消除貧困、實現“零饑餓”,這恰好也正是中國扶貧基金會的宗旨。

從公益機構本身來説,未來在國內的競爭會越來越激烈,這也促使我們走出國門,拓展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時,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我們也得到了相關企業的召喚。

近年來,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增長迅速。中國企業在海外投資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需要與東道國實現雙贏,除了投資本身,還需要一些公益項目來帶動當地社會發展、惠及百姓生活。

面對一些企業缺乏公益經驗、難以融入當地社區且找不準渠道和方法,中國公益慈善組織可在其中進行協助,利用專業性的優勢在受援國開展公益慈善項目、提供志願服務,於民心相通中傳遞中國的正面形象,同時為中國企業海外投資鋪路架橋。

中國扶貧基金會在境外開展公益活動起步于2005年,主要有三種動因。一是因災難救援進入;二是在當地有足夠的資金和資源支援;三是戰略性進入,也就是説當地沒有發生災難、也沒資源供給,但我們覺得這個地方對扶貧基金會、對中國的公益組織來説非常重要,就會開啟相關調研,後期跟著進行資源導入。

記者:目前中國公益組織“走出去”方興未艾,但12年前扶貧基金會開始這一步時幾乎毫無經驗可循,你們是如何開展工作的?

王行最:當時我們有意願、有能力,但缺少經驗,在慢慢摸索中讓公益援助走出國門。可以説,中國扶貧基金會的國際化邁了“三大步”:

第一個階段從2005年開始,當時正值印度洋海嘯發生後。中國扶貧基金會與國際公益組織合作,對發生自然災害的地區進行人道主義救援,人員基本上沒有走出國門,屬於“不出國門的國際化”。

第二個階段是“出差式的國際化”,從2009年開始,正式明確了國際化發展戰略,成立了國際發展部,有專門的團隊從事對外援助工作,但並非長期在受援國駐紮,而是以出差的方式跟進項目進展。

後來我們發現不出去沒有影響力,去了又回來了影響力也不大。於是參照國際經驗,設立海外辦公室,由此進入第三個發展階段。自2015年起,中國扶貧基金會先後註冊了緬甸和尼泊爾兩個海外辦公室。12年來,我們先後在16個國家和地區開展過項目,現在在蘇丹、埃塞爾比亞、尼泊爾、緬甸這4個地方有長期的項目落地,也有我們的工作人員在那裏。

記者:在長期開展海外援助的過程中,有哪些公益項目和援助經驗可以和其他公益組織分享?

王行最:于2011年竣工的蘇丹阿布歐舍友誼醫院,算得上是中國扶貧基金會實踐國際援助發展理念的典型示範項目。該項目歷時3年落成,由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資助,中國扶貧基金會和蘇丹合作夥伴比爾特瓦蘇慈善組織合作援建。

作為第一家進入蘇丹的中國公益組織,中國扶貧基金會介入了從選址、項目設計、採購、組裝組建、海運清關到竣工的整個過程,並在醫院運營過程中對當地醫護人員進行能力建設培訓、構建社區母嬰保健網路並派遣醫生志願者。

當時,我們得到了中國駐蘇丹大使館的全力支援,選擇阿布歐舍醫院作為援建醫院的重要原因,也是因為阿布歐舍醫院是中國援蘇醫療隊的醫療點,援建醫院有效改善了中國援蘇醫療隊的工作環境;援蘇醫療隊的進入也有效緩解了當地專業醫護力量的不足。

阿布歐舍友誼醫院自正式啟用以來,每年的就診人數持續穩定增長,帶動了當地婦幼保健水準的提升,一批批中國醫療隊憑藉精湛的醫術贏得了當地民眾的信任、相互之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同時,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作為援建資金的主要提供方,也依託這一海外公益項目實現了企業社會效益的最大化。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扶貧基金會一直與蘇丹比爾特瓦蘇慈善組織合作,在醫院援建過程以及後續管理中,避免了陷入在異國他鄉“單打獨鬥”的困境以及援建項目缺少運營而成為“空殼”的尷尬,同時為國內民間組織走向國際、尋找項目機遇、進行項目設計並實現項目的可持續發展等方面提供了借鑒。

阿布歐舍友誼醫院項目,中國扶貧基金會整合了政府、企業和公益機構三方力量,讓“走出去”的每一步都更加堅實有力,也這證明了政府、企業和公益機構三位一體合作援外模式的有效性。

此外,在“一帶一路”建設的大背景下,中國公益組織“走出去”,首先國內的公益組織要有橫向合作,同樣和受援國社會組織之間也需要協同合作,公益組織協同配合能夠取長補短、加以完善,突顯綜合優勢,提升執行效率,避免在實施過程中走彎路。

記者:由於體制、文化、風土人情等差異,中國民間組織“走出去”的過程中難免“水土不服”,可能面臨哪些困難?

王行最:主要還是在時間週期上需要有心理準備。在建阿布歐舍醫院時,我們從中國採購了物資送到蘇丹港。囿于當地的各種規定,花了3個月時間才把清關的一套手續辦好,所以這個項目拖得時間比較長,這種挑戰也是巨大的。

2014年6月,中國扶貧基金會開展“胞波助學金緬甸需求及項目設計調研”,了解到當地在援助高等教育方面的巨大需求後,在此基礎上設計了“胞波大學生助學金項目”。好事多磨,歷時近1年時間我們才在緬甸內政部的批准下正式完成了國際非政府組織的註冊工作,中國扶貧基金會首家海外辦公室正式在緬甸成立。

這些年,我們在世界多地啟動對外援助的過程中,都有相類似的體會,公益組織援外,在時間週期上一定要有心理準備。

記者:您對中國公益組織走出國門參與海外援助的未來有哪些想法和期許?

王行最:發揮公益組織在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中的積極作用,“走出去”絕非一路坦途。首先,要有“走出去”的意願和能力以及協同合作的理念,同時還面對戰略規劃、人才儲備等問題。

鼓勵公益組織“走出去”,參與國家的公共外交、援外戰略和‘一帶一路’倡議,這些問題首先需要有人研究,希望能建立一套民間公益組織參與國際援助的規章制度、法律法規和政策體系,既嚴格管理又便於實際操作。

可以説,公益組織“走出去”實際上是一個系統的工程,需要政府、企業、公益組織、學界、媒體共同攜手,創造一種比較良好的輿論氛圍和宣傳氛圍,同時也需要一些政策上的突破和資金、人才等資源供給。

我認為中國國際新形象的樹立、國際社會責任的履行,離不開政府、企業和民間組織的共同努力,並且需要這些主體重新定位自身扮演的角色,探索有效的方式展開積極的行動。我們的外交模式,可以探索從純粹的政府外交,向政府主導+民間組織補充的立體外交轉變。對海外中資企業而言,更可以積極委託民間公益組織參與開展國際公益援助。

我國公益組織“走出去”,自身也需要在項目管理、財務管理、人才能力建設等方面做好足夠的準備,才能擔負好承接政府委託、海外中資企業委託,積極參與國際援助及服務的重任,在國際舞臺上進一步樹立中國的正面形象、輸出正能量。

國家機關 | 駐外機構 | 社會團體 | 新聞網站 | 媒體網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網站 | 地方網盟 | 友情連結 | 黃金鏈 全部>>
中國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網際網路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 12321垃圾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