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美麗中國
村級公司創新路 集體經濟展宏圖
——普定探索“村企合一”發展新模式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17-05-05  責任編輯: 楚丹

   

編者按:“村企合一”即指村級政治組織(黨支部或村民委員會)、社會組織和經濟組織(企業)合三為一的模式,其表現為在農村成立村級公司,村民以一定的形式入股,由成立的公司統一經營,按股分紅,優化資本、技術、人才、土地等生産要素的配置,提升産業層次,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為推動村企共建和合作雙贏奠定經濟基礎。

 

農民致富需要整合農村分散的要素資源,使之規模化。普定縣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積極探索,大膽創新,推行“村企合一”的發展模式,對農村資本、土地、勞動力和技術等要素進行合理的整合與配置,走出一條農村集體經濟道路,重新煥發了農村的活力,激發了村民經久不熄的創富熱情,取得了初步成效,給農村的改革發展帶來了一些新啟示。請隨我們的記者到普定縣去看看。

 

普定,古老而文明,穿洞人遺址距今一萬多年,被學者譽為“亞洲文明之燈”,“照亮”前行的道路。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全縣上下打響艱苦卓絕的生態建設攻堅戰,孕育了“石頭開花、岩山結果”的“普定精神”。近年來,在農村改革方面形成“猴場模式”“秀水五股”等創新模式,凝聚力量推動工業發展,扶貧産業遍地開花,經濟發展異軍突起,形成“敢持彩練當空舞”的“普定現象”。

 

如今,普定縣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方面又有了新亮點,實施“村級公司”全覆蓋,在全市頗具典型性:村級公司的成立,整合農村黨建資源、激活農村土地及勞動力資源、盤活資金要素資源,發展壯大了村級集體經濟。

 

作為一個深居西部山區的貧困縣,要激活農村各類生産要素和産業發展潛能,普定縣是如何做到的?

 

 

黨建引領  搭建平臺

 

五月的普定縣化處鎮化新村,與其他農村沒有什麼兩樣,屬農忙季節。

 

52日,記者來到化新村看到,村裏的韭黃套種馬鈴薯種植地裏,十余位婦女正在采收馬鈴薯,水泥機耕道上,幾位壯年男子正在給馬鈴薯打包,準備裝車運往農貿市場。

 

化新村的“村企合一”模式,用陳國勇的話説就是“沒閒人”,個個有錢掙。“這些農民都是來自化新村各村民組村民,他們不僅僅是公司的員工,部分也是公司的股東。”陳國勇是化新村村委主任,貴州新益農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長。

 

“剛成立村級公司時,遇到不少困難,很多村民都不支援,不願意把合作社併入公司,村幹部就帶頭到村民家裏做工作,並各自主動把自己在合作社的股份讓出來,加入到新成立的公司。”談起剛成立村級公司遇到的困難,陳國勇説,作為黨員,就要吃得虧,吃得苦,更要有奉獻精神,這樣村民的工作才能開展起來。

 

“化新村在短時間內就把6個合作社整合起來並成立村級公司,得益於以黨建為引領,黨員幹部帶頭,全力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實現了黨建與村建的良性互動。”化處鎮黨委書記黃朝陽告訴記者説,目前化新村成立的村級公司採取村委與公司董事會相互兼職,相互滲透,統一領導,充分發揮了基層“民主‘集中’制”的優越性。

 

農村集體經濟改革發展強調優化農村發展要素結構,首先要有人力資本整合,其次要發展農業産業。普定縣選擇首先在基層人員組織結構上動腦筋。

 

“群眾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支部強不強,要看領頭羊。”2016年底,普定縣充分利用村級換屆的契機,注重從致富能手、專業合作社中選拔優秀村幹部,組建好村班子。並從村班子中推選出村級公司法定代表人,分批次、分階段組織培訓,不斷提高公司人員的管理能力、協調能力、市場分析研判能力,為村級公司的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目前,普定縣扶貧辦、縣市場監管局等部門已聯合舉辦了3期培訓班,對354名新任公司成員開展了任前培訓。

 

為了更好地指導村級公司發展,在創新“村企合一”發展模式中,普定縣搭建了縣、鄉、村三級公司的管理指導模式。其中縣級公司是總公司,其法人代表由縣政府任命,負責將各村(居)核實確權的集體資産進行包裝,向銀行融資貸款和鄉鎮(街道)款項的辦理;鄉公司是分公司,法人代表由鄉鎮的班子成員擔任,做好村公司“資金池”資金的入注工作,負責對“資金池”資金使用的審批、監督和管理;村公司是子公司,其法人代表由鄉鎮(街道)政府(辦事處)任命,由村支書或村主任擔任,負責公司的産業項目運作和日常管理。

 

“村級公司最重要的一點是把分散的農村群眾組織起來,激活了農民的勞動力要素,也充分發揮了基層黨組織的作用。”市委常委、普定縣縣委書記徐德祥説,在普定全縣搭建村級公司平臺,培育新型的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目的是把分散的農民吸納到組織中,形成一頭牽農戶、一頭聯市場的産業化“鏈條”,推動農村生産經營方式由單打獨鬥向抱團發展轉變,為農民開通了“致富路”、架起了“致富橋”。

 

 

整合土地  做強産業

 

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強調優化農村農業産業結構,首先要有資産整合,其次要有産業結構調優。普定縣選擇最先在土地的資産整合上發力。

 

在陳國勇一本厚厚的筆電裏,密密麻麻地全是關於土地合作經營的會議記錄。“土地合作經營剛開始時,很多老百姓不理解,不願意入股。”陳國勇説,為了讓大家理解支援,公司剛成立的前幾個月裏,開了大大小小幾十次會議,一輪輪聽取村民意見、完善方案,終於讓群眾自願把土地流轉到公司。

 

説起前些年村子的狀況,陳國勇直搖頭:“村裏就是稻穀+玉米,沒有其他産業,青壯年都外出打工,許多土地甚至被撂荒了。”

 

怎樣解決“有田無人種”的問題?陳國勇嘗試從響應縣委政策成立村級公司集體化運作入手,把村裏的零散田塊整合起來,通過公司規模化生産與運營。村委班子通過走訪調研和會議討論,最終商議出採取“土地租金+基本分紅+土地分紅”的收益分配方式,田地租金按照年均價600/畝直接由公司支付給農戶,基本分紅按人頭分配,人頭股按公司盈利的20%分紅,土地分紅依照所佔土地股份,按公司總盈利的5%分紅。

 

201610月,化新村村級公司貴州新益農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一次性整合群眾土地6000余畝,由村級公司統一進行規模種植和經營。“改種韭黃後,每畝純收益是種植普通稻穀的10倍以上。”陳國勇説,土地整合之後,公司統一實施的韭黃套種馬鈴薯農業項目,種植産量高,品質好,農業總産值自然穩步上升。

 

415日,記者在普定縣補郎鄉本傑村的山地高效農業示範園區看到,新栽種的優質桃樹在陽光下冒著新綠,田裏地頭到處都有農民忙碌的身影,據本傑村村支書、普定縣本傑農業産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賈有華告訴記者,村民們正在公司整合的地裏培育辣椒苗。“經果林下套種是公司採取的‘以短養長’的發展方式,目的是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賈有華説,目前公司整合土地已達近2000畝,其中1300畝種上了優質桃樹,預計在後年就能看到收成。

 

無獨有偶,在補郎鄉幹河村,目前已整合土地600余畝。據幹河村村支書、普定縣幹河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國勝介紹,目前全村已有300戶農戶參與了土地流轉,公司目前已種植辣椒12畝,黃豆500畝。

 

“幹河有著優質的水源,做的豆腐口感好,大規模種植黃豆,是為公司的豆腐加工廠提供原材料。”王國勝説,接下來,他們將借助村級公司平臺,大力發展豆腐加工産業,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另外,在普定縣白岩鎮韭黃村,全村目前已整合土地8000畝。據韭黃村村支書、普定縣韭黃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守亮介紹,隨著興東大健康産業園區在白岩鎮落戶,吸納了村裏許多剩餘勞動力,村裏的田地就面臨無人種的尷尬。“村裏成立公司,把農民的土地入股或流轉,進行統一經營管理,不但解決了村裏的土地問題,還壯大了村級集體經濟。”楊守亮説,目前把整合的8000畝土地全部發展韭黃種植産業,在今年,他們預計再增加2000畝,通過公司統一經營管理,在韭黃村打造10000畝韭黃産業基地。

 

“土地是農民的生存根本和情感依賴,是農民的‘命根子’。我們在農村土地整合過程中,充分尊重農民的意願,按照入股自願,退股自由的原則,確保農民權益不受損害。”徐德祥指出,對農村土地的整合與確權,目的是喚醒沉睡的農村土地資源,借助村級公司平臺統一經營管理,讓農村土地的利用效益最大化。

 

 

農民持股  激發潛能

 

“別小看我只是個普通員工,我有3畝地入股,是一名股東呢!”説起目前的身份,普定縣化處鎮化新村村民張艷飛頗顯自豪,“現在全村人都有幹勁了,幹得好公司效益就好,大家收入就高”。

 

長期以來,村裏的致富能人單兵作戰,缺乏有效市場競爭力。在普定縣深化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改革的春風下,201610月,貴州新益農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掛牌成立,化新村農民“單兵作戰”時代宣告結束,農村集體經濟企業化改革正式啟動。

 

企業化改革給化新村農村經濟帶來了哪些變化?普定縣縣委副書記馬照亮表示,首先,化新村村級經濟體制性質從單兵作戰的個體經濟變成了集體所有制經濟;其次,管理體制從行政隸屬逐步向以資本為紐帶的母子公司轉變;再次,運作機制從行政指令向企業法人治理轉變。

 

從“幹多幹少一個樣”到“齊心協力為著自己幹”,村民的工作熱情被極大地調動起來。“從分紅的角度來説,現在全村村民都是公司的股民,沒地沒錢的村民有‘人頭股’,沒錢有地的村民在人頭股的基礎上還有‘土地股’,村級公司的員工都是‘持股’的村民,這種從給老闆打工變為給自己幹的轉變,充分調動了大家的積極性。”陳國勇告訴記者。

 

為深入推動普定縣深化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改革,普定縣還制定了《關於成立村級産業公司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助推脫貧攻堅的指導意見》,其中明確,公司性質屬於村級集體公司,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獨立核算,要遵循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結合市場供給需求,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發揮公司在經營中的主體地位。

 

據馬照亮介紹,截至目前,在全縣172個村(居、社區)均成立了公司,實施“村級公司”全覆蓋,普定縣“村企合一”改革任務在組織結構上已全部完成,取得了初步成效。

 

通過改革,普定縣農村集體經濟成功走上了市場化發展的軌道,村級企業盈利能力逐步增強,村民收入穩步增長。

 

“農民持股,激發了農民的潛能,調動了積極性,在村級公司高效益的驅使下,現在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願意留在村裏,也吸引更多年輕人回家幹事創業。”徐德祥説,發展村級公司是在新農村建設與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中的一次嘗試與探索,不僅解決“空殼村”問題,還進一步激發了農村活力。

 

注入資本  做大市場

 

“村級公司的發展資金救了急,讓公司的草莓基地有錢建新的大棚,200畝草莓種植大棚項目正在籌備中。”普定縣高管村村支書、普定縣高管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付華志對村裏新成立的公司做大做強充滿信心。

 

“縣裏為每個村級公司都注入了100萬元發展資金,這項資金徹底破解了我們有技術無發展資金的難題。”高管村增收渠道單一、後勁不足,集體經濟薄弱,這也是目前一些農村貧困地區的共性問題。據付華志介紹,高管村2016年從浙江引進了草莓種植技術, 愁于沒有資金,第一批在村裏只蓋起了50畝的草莓大棚,規模很難做大。

 

針對村級少資金少資産的現實,由普定縣財政局牽頭,統籌整合財政扶貧資金、涉農資金等作為融資資金,運用金融工具進行杠桿性放大、擴容,首期給每個村級公司“資金池”注入100萬元産業發展資金,全縣共計1.72億元。這筆專項發展資金,普定縣採取的是鄉鎮實施,産權歸村的形式,讓村級集體經濟真正有了根。

 

高管村200畝草莓大棚建設正是得益於這筆發展資金,建好後産權和收益歸村級公司所有。“僅靠村民自己的經濟實力可做不了這個事,村級公司發展資金的注入,給村裏草莓産業鋪好了路。”付華志説,正是借助這筆村級公司的發展資金,草莓産業項目才能夠在高管村落地生根,幫助村級集體經濟“邁開步子”。

 

“當然,這100萬元不是無償的,為了調動公司管理者的幹勁,我們採取的是‘有償無息’使用,根據村級公司的發展需要,可以申請更多的發展資金。”徐德祥指出,“發展資金”的使用,目的是引導農村以村級公司為平臺,探索服務創收型、産業發展型、租賃經營型等多種集體經濟實現形式,以增加村集體收入。縣委提出“有償無息”的辦法,則是讓村級公司的管理者更有責任感和緊迫感。

 

對於資金的使用,普定縣提出了“創新思路、科學發展;村級主體、市場導向;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整合資源、合力推進”四大原則。村公司及其下屬的專業合作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所需發展資金只需向村公司申報,村公司經實地查看、做出初步評估,報鄉鎮(街道)公司審批,鄉鎮(街道)公司組織相關專業人員核實,確認符合條件和要求後,即可批准使用,其中發放額度,由鄉鎮(街道)公司根據投資項目情況自行確定。

 

另外,在資金管理方面,普定縣按照“鄉監督、村管理、公司經營”的模式運作。要求公司建立健全財務收入管理制度、財務開支審批制度、財務預決算制度等,專項資金要堅持專款專用,專戶儲存原則,嚴禁挪用産業發展專項資金,自覺接受鄉鎮(街道)公司財務監督小組對資金使用的指導、監督、檢查。“鄉鎮(街道)公司為每個村公司設立專戶,會計業務工作由財政分局代行管理。”馬照亮説,管好人,管好項目,管好賬,這筆“小資金”就用活了,村集體經濟也就活了。

 

脫貧致富   共用發展

 

“現在我在村裏公司務工,每天收入80元,加上兼任村裏森林防火員每月固定收入800元,一個月的收入超過了3000元,而妻子在興東藥業上班,一個月的收入有2000多元。”韭黃村精準扶貧戶楊守順告訴記者,自從把自家的三畝地整合到村級公司後,家裏每月的收入比以前高了。

 

楊守順回憶起以前靠著種植三畝地為生的生活,他把全部土地都種上稻穀,只能勉強養活一家四口人的生活,是村裏典型的貧困戶。因為家裏窮,他的兒媳婦也“跑掉”了,不願待在村裏生活。

 

“村級公司的成立,給了我今年脫貧的信心。”楊守順説,在公司的扶持下,他把扶貧“特惠貸”資金入股到村級公司,今年能享受到4000元的補助。同時,年底還能享受公司的土地租金及“人頭股+土地股”分紅,加上他和妻子在公司務工的收入,今年就能實現“脫貧”。

 

比起楊守順,化新村精準扶貧戶王琴珍生活更加艱難,丈夫生病長期需要藥物治療,上大一的兒子需要支付昂貴的學費,家裏還有一位年邁老人需要撫養。“以前一個人靠著家裏的兩畝土地,連生活都難維持。”王琴珍説,現在村裏成立公司,自己的家才算真正有了個“靠山”。王琴珍如今在村裏的蔬菜種植基地上班,平均每月的收入接近2000元,加上土地租金及“人頭股+土地股”分紅和“特惠貸”每年4000元的補助,一年的收入接近30000元。

 

從“單兵作戰”到“資源融合”,普定縣通過搭建村級公司平臺,使農村分散的要素資源整合,使之産業化、規模化,走出了一條新的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道路。安順日報記者范成榮 伍水清 文/圖)

國家機關 | 駐外機構 | 社會團體 | 新聞網站 | 媒體網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網站 | 地方網盟 | 友情連結 | 黃金鏈 全部>>
中國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網際網路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 12321垃圾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