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高層聲音
教育部談職業教育扶貧:嚴查雙重學籍、虛假學籍等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16-12-30  責任編輯: 張雨荷

  中新網12月29日電 教育部今日舉行新聞發佈會,介紹《教育脫貧攻堅“十三五”規劃》有關情況。會上介紹了職業教育扶貧工作情況,要求職業教育戰線要完善資助政策體系。實施好對貧困地區中職學生的免學費和國家助學金補助政策。加強資金管理,嚴查“雙重學籍”“虛假學籍”等問題,確保資助資金有效使用。

  開展精準脫貧,確保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是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職業教育戰線按照中央決策部署,在教育部黨組的統一安排下,全面貫徹落實中央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要求,按照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東西部扶貧協作座談會精神,努力發揮職業教育助力脫貧攻堅的重要作用。重點開展如下工作:

  ——面向重點地區開展工作

  一是加強基礎能力建設。在實施現代職業教育品質提升計劃進程中,對貧困地區予以傾斜。推動各地建立高等職業院校生均撥款制度,到2017年達到1.2萬元標準;支援中等職業學校改善基本辦學條件,開發優質教學資源,提高教師素質。

  二是加快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完成三批國家級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示範縣創建工作(前三批共創建162個示範縣),部署開展第四批示範縣創建工作。重點推進農業現代化,大力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打造高素質現代農業生産經營者隊伍。

  三是舉辦內地西藏、新疆中職班。自2010年秋季學期起,東中部12個省市44所職業院校每年計劃招收西藏學生3000人;自2011年秋季學期起,9省市33所職業院校每年計劃招收新疆學生3300人(含兵團300人)。學生學習、生活費用由中央財政負擔。到2015年底,西藏中職班和新疆中職班分別累計招生1.8萬人和1.65萬人。

  四是對口支援藏區中等職業教育。2014年8月,教育部聯合發改委、財政部,提出“建立17個東中部職教集團與17個地州‘一對一’、33所民辦本科學校與17個地州原則上‘二對一’對口幫扶機制”。目前,17個職教集團已全部和受援學校簽訂對口支援協議。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5年12月,各職教集團已累計接收1700名藏區學生學習,接收188名藏區教師和管理幹部參加培訓或挂職鍛鍊,派出25名專任教師和管理人員進藏支教。向受援學校捐贈價值162萬元的教學、實訓設備和97萬元的貧困學生助學金。幫助受援學校改造升級15個專業,協助開設新專業1個。支援籌建了上海-果洛、林芝地區貿易旅遊、康巴等3個職教集團。

  五是做好定點扶貧工作。教育部負責對河北省秦皇島市青龍滿族自治縣、邢臺市威縣(以下簡稱兩縣)的定點扶貧工作。全年直接籌資1620萬元定點幫扶兩縣特困教師和教學點建設,落實中央學前教育等專項資金累計1.36億元,協助引進貸款4.9億元。

  ——面向重點人群開展工作

  一是完善資助政策體系。實施好對貧困地區中職學生的免學費和國家助學金補助政策。加強資金管理,嚴查“雙重學籍”“虛假學籍”等問題,確保資助資金有效使用。

  二是開展職業教育“求學圓夢行動”。聯合中華全國總工會,開展“求學圓夢行動”,加強農民工學歷繼續教育與非學歷培訓。計劃到2020年,資助150萬名農民工接受學歷繼續教育。

  ——開展跨區域協作

  一是開展跨省招生。推廣義務教育加免費中職教育的“9+3”模式,支援連片特困地區初中畢業生到省內外經濟發達地區接受中職教育。自2003年開展東西合作辦學工作以來,合作辦學跨省招生規模由2003年的約4萬人增長到2015年的31.9萬人,輻射了20多個省(區、市)和新疆兵團的2000余所學校。據初步統計,10年來累計合作培養約200余萬人。

  二是開展滇西扶貧工作。自2012年以來,按照部內統一部署,遴選了10個東部地區職業教育集團,以“一對一”的方式對口幫扶滇西邊境山區10州市和職業學校。截至目前,共支援資金近1300萬元,簽訂合作協議42份,聯合招生1000余人,培訓幹部約1000人。

  教育部表示,今後一個時期,我們將按照中央決策部署,以落實《職業教育東西協作行動計劃(2016—2020年)》為重點,把職業教育作為“五個一批”精準脫貧的重點,既重視教育脫貧,也重視為産業脫貧提供人才支撐,推進校際合作、招生合作、勞務合作,推動扶貧工作取得更大的成績。

    來源:中國新聞網

國家機關 | 駐外機構 | 社會團體 | 新聞網站 | 媒體網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網站 | 地方網盟 | 友情連結 | 黃金鏈 全部>>
中國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網際網路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 12321垃圾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