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公益慈善家
中國古代慈善家眾多 林則徐也是其中之一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16-09-06  責任編輯: 張雨荷
中國古代慈善家眾多,林則徐也是其中之一

  自古以來,我國涌現了許多民間慈善家。他們以個人名義進行慈善義舉,或是大商人,或是地方官員,以自家的資財資助貧困和孤病之人。

  春秋戰國史上有一位著名的慈善家范蠡,他是春秋後期越國大政治家,他曾經幫助越王勾踐複國雪恥,後來乘扁舟流落江湖經商,而且變名易姓為陶朱公,在商業經營方面頗有一套成功經驗。但人富志更高,幾次將經營所得的鉅額錢財,接濟窮人。《史記》稱他“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與貧交疏昆弟”。是説十九年間三次獲得千金之富,但三次把這些錢財接濟他周圍的窮朋友與困難兄弟。史上稱讚他是一位“富好行其德”的大善人、大慈善家。

  漢代的慈善家、大善人也不少。東漢光武帝的外祖父樊重,就可以稱得上為當時的大慈善家,據《後漢書》記載,他曾經借貸給貧困人家數百萬,到時候將這些人的借債文契都一一削劈焚燬,使諸借貸人十分感動。他家裏有不少“池魚牧畜”,凡有求魚及牲畜者,有求必應。東、西漢有許多身為地方官吏而同時又是當地慈善家的,如西漢宣帝時的黃霸、在任揚州刺史時,常常鼓勵鄉亭小吏畜養雞豬,到時候施捨給那些鰥寡貧窮戶。他在任泉州太守時,也不時“養視鰥寡,贍助貧窮”,大行慈善事業,後來當時社會秩序良好,達到“田者讓畔,道不拾遺”的狀態。西漢名臣召信臣,則在郡大興水利,“躬勸耕農”,大行善事,以致郡內殷富,他被百姓尊為“召父”。東漢的大臣和地方官中,也有不少慈善家,如光武帝時的名臣宣秉,他官至三公九卿,被皇帝尊為“三獨坐”,權勢很大,但他一生節約,從不亂花,“服布衣”,“蔬食玉器”,但把他歷年所得薪俸,盡數贈與貧苦親族和孤寡之家,以致逝世時,“自無擔石之儲”。光武另一名臣王丹,雖“家累千金”,但把他財富全部赒濟貧困百姓,博得“好施周急”美名。最有意思的,是每當農忙時節了,他帶著酒菜到田間,專門獎勵那些勤於耕作的人,以示獎勵。

  南北朝時,民間也常有慈善家,在地方大行善事,北魏時有“良吏”路邕,任魏太守時,每天從家中自出粟谷,去賑濟貧苦百姓,另一良吏閆慶胤,任東泰州敷城太守,正遇荒年,慶胤把自家千余石粟米“賑恤貧窮”,使多家困難家庭得救。

  最值得表彰的是隋朝“循吏”公孫景茂,隋文帝時,有伐陳之役,征途中有許多兵士不服水土而患病,景茂自求用自己的薪俸為這些病兵求醫煮粥熬藥,從他手中因之存活者達到一千多人。後來他任道州刺史時,又動用自家薪俸和家産購買大量雞豬牛犢,“散惠孤弱不自存者”。另一位隋朝著名循吏辛公義,其慈善行為更為感人。史載他出任四川岷州刺史時,當地多災多病,而百姓又特怕染病,“一人有疾,即闔家避之”,以致“父子夫妻,不相看養”。辛公義決定用自己模範行為感召百姓,當暑月疫情嚴重時,他讓部下將境內所有疾病患者都用麻板抬到自己家來,病人達到數百,廳堂和走廊都住滿了,他自己親設一榻與病人住在一起,終日連夕與病人相對詢問。這一期間所得的薪俸全部用來買藥給病人醫治,還親自料理病人飲食起居。結果病人全部痊癒,也從此改變了地方的陋習。

  唐宋元明以後的民間慈善家,史上也記載不少,在慈善史上有名的大善士則可推北宋時期的大峰和尚。他大約生活在北宋徽宗宣和年間,事跡已記載在我國和東南亞各國史籍中,主要慈善事業以修橋為民造福為主。北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這位佛學大師從福建來到廣東潮陽,自己募捐籌集資金,在潮陽修建和平橋,含辛茹苦歷經十二年,至宣和末南宋初年建成。當地居民感恩戴德,在橋旁建立了“報德堂”以祭祀他。從此,廣東潮汕地區慈善事業和慈善機構日漸興盛,都源於這位佛教大善人。清朝至民國,由大峰法師影響而興起的汕頭市存心善堂,成為南方聲望最著的慈善機構。1929年當地人所寫的《祖師紀錄碑》,詳細地記載了這約距今位一千年的慈善大家的生平善事:“宋大峰祖師,閩人,為宣和時高僧……勸喻潮人造橋、修路、施棺、殯殮、救人、贈藥、賑災、恤困等善舉,畢生不倦,開化潮人不少……各縣遂風起雲湧,奉祖師神像,力行善舉”。大峰慈善思想還流傳海外,在泰國曼谷也建立了大峰祖師廟,成立有關民間慈善機構,在此基礎上于上世紀90年代興辦了泰國華僑崇聖大學。可以説,大峰是一位國際性的慈善家。

  明末清初,我國江南地區的民間慈善事業形成一個高潮。那時許多具有進步思想的知識分子紛紛成立地方慈善組織,一方面互相聯絡感情,反對宦官黑暗統治,集會抨擊腐敗政治,另一方面對社會實施有效救濟,遇寒者給衣,饑者給食,病者施藥,死者施棺,有的還籌集經費,給貧困兒童辦學。以著名的東林學派主將高攀龍、錢一本、陳幼學、葉茂才等組織的同善會,便是這樣的一個民間慈善團體。最初在明神宗萬曆年間由河南人楊東明在河南虞城始辦,後來中心遷至江蘇武進,地區擴大到無錫、嘉善等江南許多縣區。同善會慈善事業主要內容是向社會宣揚良好的道德風俗,收養生活無著的貧困孝子、節婦和貧老病者,資金由同善會員集體募捐。同善會的慈善活動,引起國內外學者的重視,日本學者夫馬進專門著有一本小冊子《同善會小史》。在同善會的基礎上,清代江南民間慈善事業更大規模發展,據有關史料統計,僅蘇州一地,即有各種名目的社會慈善團體一百二十多個,上海地區也有八十多個慈善組織。這些慈善組織有的建起育嬰堂,專收棄嬰撫養,有的辦所謂仁濟堂、同仁堂,給窮人免費供給醫藥。由於有些地方官員的介入,有些慈善組織資金雄厚,史載乾隆年間無和縣的一處育嬰堂擁有土地一萬三千多畝,一次即得到官助銀一萬二千多兩。明清由士大夫籌辦的慈善組織,還定期向廣大群眾講學,宣傳他們的慈善主張。日本學者酒井忠夫專有一部《中國善書的研究》,就專門研究明後期東林派慈善家高攀龍等的慈善文化和慈善學術的。

  清朝還有兩位慈善家也是應當提出的,一位是陶澍,另一位是大名鼎鼎的林則徐。陶澍是清朝道光年間的封疆大吏,他曾任官至兩江總督的高位,在慈善事業以主持豐備義倉而知名。道光三年至五年(1823—1825年)時,陶澍任安徽巡撫,恰逢大火災,他開始考慮建立一座防備災荒的民間義倉,定名為“豐備義倉”,意思是“以豐歲之有餘,備荒年之不足”。到道光十五年(1835),陶澍已任兩任都督,終於和部下任江蘇巡撫的林則徐把豐備義倉建成,地址選在江寧、蘇州地區。這年年初,林則徐在蘇州城裏修築了十間大小倉庫,從無錫買糧存放。因為地在今江蘇長洲、元和和吳三縣,歷史上把這座民辦公助的救災倉庫命名為“長元吳豐備義倉”,從1835年至1860年二十多年間,這座義倉有效地起著荒年賑災的作用。鴉片戰爭後,林則徐被流放到新疆。他在邊區伊犁又一次自己捐款興修了龍口渠,為新疆人民謀了福利,完成了一生中最後一次為國為民的慈善事業。清朝晚年,長元吳豐備義倉完全由官民合辦轉手為當地士紳聯辦,慈善事業規模越來越大,不僅災荒賑濟糧食,還籌建“協濟粥廠”,後來又兼管失業機戶的救濟。清末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還創辦一所專收貧困家庭孤苦兒童的“儒孤學堂”。最後又擴建一所解決流亡人口和貧民子弟就業的“貧民習藝所”,相當於現在的技工學校。這樣長元吳豐備義倉就成為一所綜合性的慈善機構了。

  時至19世紀90年代,西方新思潮不斷傳至我國,一些西方慈善思想也流傳到我國學術界,我國傳統的慈善事業受到衝擊。晚清思想家鄭觀應在一篇題為《善舉》的文章中,列舉了西方各國的慈善機構,主張中國也應通過官紳合力,遍設西方式的善堂。我國傳統的慈善事業也逐漸轉變為近代公益事業。

  我國傳統的慈善事業與西方世界的慈善思想有共同的地方,即我國古代慈善事業源於古代儒家的民本思想,這和西方文藝復興以來所倡導的人文主義是一致的。但二者也有不同之外,即近代慈善公益活動,不僅僅限于對鰥宴孤獨、貧病殘疾之人的救濟,更側重於面向社會大眾,使慈善事業不光是消極被動而且是積極主動的。今天我國的慈善事業和慈善政策正在向這方面轉變,就像最近在《北京青年報》一篇文章中所述的,要“既符合中華民族的優良美德和當今中國社會需要,也與世界先進的文化相一致”。這也是目前我國在新的條件下慈善事業的一種新氣象吧!

    來源:騰訊網

國家機關 | 駐外機構 | 社會團體 | 新聞網站 | 媒體網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網站 | 地方網盟 | 友情連結 | 黃金鏈 全部>>
中國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網際網路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 12321垃圾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