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連杰:科技如何讓公益更有效? |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16-04-21 責任編輯: 李艷娜 |
|
“我的夢想永遠不是説把我們的文化怎麼打出去,而是要通過今天的科技幫到人類,為人類的大家庭做我們應盡的貢獻,因為我在這個民族的偉大復興的時代在成長,我希望所有在座的人堅信自己,為人類的未來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4月20日,阿裏雲棲大會上,略顯年齡的李連杰在臺上講到。 馬雲説,堅持夢想,但是自己把自己先活下去,所以壹基金在過去9年只做了一點,就是先把自己活下來。但是未來的10年,它可能真正地要進入成長期。其實不是為了籌多少錢,而是通過雲端,把無數的企業可以數據化。 公益救助存在什麼問題? “我們做的還是傳統工業時代的問題,災難發生了,新聞報道了,上網的人數越多,我們的情感越被調動,調動了之後大家去捐錢,通過銀行集中,拿這些錢去採購物資,再運到災區,這已經是災後重建問題,不是緊急的人道主義(72小時黃金期)的救助。” 當災難發生的時候,社會各方面的資源必然會聚合在一起。李連杰説:“您是做水的,他是做帳篷的,把各種資源做一個簡單的統計,每一個企業願意在緊急災難的情況下捐助多少,把這些資訊組織在平臺上。如果有不幸的天災人禍發生,雲端完全清楚這些物資在哪,通過網際網路,直接把這些物資送到突發事件的地區,這樣能夠解決的問題一定不是今天我們面對的自然災害的問題。” 科技會帶來什麼? “科技在未來一定會使這個情況改變,在未來,災難發生之後,有資訊進入到雲端,準確地知道有多少受災人群,需要多少水,多少帳篷,需要多少牛奶,多少婦女需要的衛生巾。”李連杰説。 當時在汶川的時候李連杰帶了10萬個衛生巾去,那也是幾十萬災民需要的物資。這些可以精準的到達指定位置。壹基金做的更多的是在前端的發放,後端是跟所有的企業通過雲端做資源整合,跟物流打通。在未來救助緊急自然災難的情況下,可以節省大量的時間。 公益慈善方面有幾個問題可以解決,環境、醫療、教育。環境可以計算出來,如果有誰可以告訴我,我擁有三輛汽車,每年排放了多少廢氣,造了多少垃圾,應當承受多少義務,為環境做出所改變。如果你告訴我,我很願意去改變。 李連杰認為,無論是科技還是資源都應該得到高效利用。李連杰談到: “在常態下,我們有幾百個自閉症的中心,有多少是學心理的老師,他的志願時間應當更有效的回饋社會,有多少是醫生,有多少是教育家,還有多少科技公司的高管,他們是這麼稀缺的專有人才,但是他只是在志願三個小時的時間去撿垃圾,我覺得真的是很浪費,因為他的時間是金錢,如果能夠用這個去幫助更多的小的NGO組織,通過雲端和壹基金的平臺,更有效地解決社會問題,我覺得那是需要智慧的。所以壹基金從開始到現在,到未來,它要做的不是簡簡單單的一個基金會,它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起人類的共同價值觀,這不僅僅是中國,而是人類的共同價值觀,通過科技和雲端,包括30年後可能雲端的雲端又出來了,或者是另外的科技出來了,更有效地去改變人類生活的這個家的環境。” 中國公益慈善的未來? 英國的公益慈善已經走了400多年,美國已經走了100多年,我們要在30年裏學會人家100多年的發展經驗,已經非常不容易了,我們必須改變,第一步生存下來,第二步運用科技少走50年,未來我們可以有機會通過中國人的智慧、中國人的想像,去幫助人類解決更多的問題。“如果光是解決中國的問題,我們有愧於第二大經濟體,有愧於5個人當中有1個中國人,我們應該為這個地球大家庭應當做的貢獻。”李連杰説。 來源:速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