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上海養老帶"悄然而起 |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16-04-05 責任編輯: 李艷娜 |
|
嘉興、昆山等上海周邊地區,陸續出現一批養老地,“環上海養老帶”正在形成。許多曾經不願離開上海的老人,如今開始出城“下鄉”。 位於七星鎮的“逸和源·嘉興南湖區湘家蕩頤養中心”離上海約一個小時車程,半數老人來自上海。 到“鄉下地方”去養老 家住靜安新城的譚紹芬和王淩青夫婦年輕時都是教師,兒子和媳婦工作很忙,不和老人住在一起。兩位老人互相照應,閒暇時參加聚會、到老年大學上上課。 2013年,譚紹芬曾陪一位退休女校長來這家頤養院看過。“當時沒想過要進來的,畢竟是‘鄉下地方’嘛,我們不太想進養老院。” 2014年9月有一天,王淩青因腦梗在地上爬不起來,譚紹芬想去扶他,“咔”一聲把腰椎骨折斷了。“那年中秋我在醫院度過,出院後,我們就不約而同想到了去養老院。” “上海的養老院我們也打聽過,好一點的一個人要5000元,兩個人就要1萬元。”譚紹芬夫婦倆的養老金加起來每個月1.2萬元,“但全給了養老院我們就什麼都不剩了。”王淩青説。 現在,譚紹芬夫婦兩人住在湘家蕩頤養中心一間37平方米的小套房裏,客廳、臥室、小花園都有,每月房費是3090元。加上包餐費每人540元,還有護理費每人480元,兩人加起來每個月花費6000元不到。 “這裡就像上海的郊區一樣。”譚紹芬經常往返于上海和嘉興之間,到上海赴學生聚會、到醫院開藥,或者只是回家拿個充電器,搭乘頤養院的免費班車一天就能來回。 在這裡,他們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老人。擅長音樂的譚紹芬花了1000元,專門從上海的家裏運來了鋼琴。從大學中文系退休的老伴王淩青也不閒著,在頤養院裏辦起了《古文觀止》研習班,一週一次課,雷打不動。 無縫對接養老全過程 “來了三個月之後,我的身體開始好轉,開始是一級護理,現在只需要三級護理。”譚紹芬所住的健康區,每個樓層配一名護士,給需求不同的健康老人提供三個級別的護理服務。一級護理最高,月收費780元,包括洗澡、洗腳、攤被子等,針對行動不太方便的老人。三級護理服務最簡單,護士只是每天早上來打掃房間,早中晚送三次熱水。 頤養院分為健康區、特護區和護理院三個分區,照顧健康程度不同的老人。頤養院副院長屠加加介紹説,“嘉興和上海的養老觀念不一樣。嘉興的老人,只要兩位老人其中一位身體較好就不會去養老院,而上海的老人,如果子女不在身邊,自己的退休金也能承擔養老費,就會選擇來這裡頤養天年。”目前頤養院有會員1000多名,常住的400多,其中上海的老人佔50%左右。 這裡的特護區針對身體和自理能力稍差一點的老人,由護士提供生活方面的照料。而護理院則相當於一個小型醫院,提供護理和藥物治療。“老人失能後可以住到特護區,生病了可以入住護理院,無縫對接。”屠加加告訴記者。 離上海近、空氣好、綠化率高、價格便宜,構成了上海老人“異地養老”的主要原因。同策諮詢研究中心總監張宏偉認為,去周邊城市養老會成為一種選擇。“到去年年底,上海養老床位總數達到10.5萬張左右,但上海市區的養老床位一床難求,養老資源緊張。在這樣的背景下,上海部分養老群體勢必會考慮到周邊城市進行養老。” 最大制約:醫保未互通 周邊地區與上海地域間的差距正在逐漸縮小,但異地醫保的藩籬卻擺在異地養老前。 頤養院的護理院門診、住院一應俱全,而病人中僅有一位來自上海——91歲的傅菊英。在嘉興的醫院裏,上海老人無法使用醫保,而通常所謂的上海與嘉興等周邊城市“醫保互通”也僅針對急診而言。 傅菊英的女兒一個月來看兩三次,帶點藥品。“醫保在上海,所以藥都從上海醫院裏買。” 即便是可以醫保報銷的急診,老人們也無法在異地刷醫保卡,他們須先行墊付,再回上海醫保機構報銷。“把單子積著半年報一次,如果是小毛小病就直接到藥房自費買藥”,看病配藥“兩地跑”成為制約異地養老的最大痛點。 在今年3月的全國兩會上,李克強總理表示,爭取用兩年時間,使老年人跨省異地住院費用能夠直接結算,使合情合理的異地結算問題不再成為群眾的痛點。 譚紹芬想,終歸有一天,她不再有體力來回往返上海和嘉興,而那時,異地醫保就醫的問題也許已經解決了。 來源:解放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