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公益慈善家
楊團:把握慈善立法契機,推動現代民間公益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16-02-23  責任編輯: 李艷娜

\

  原文標題《楊團:把握慈善立法契機,推動現代民間公益》

  參與推進慈善立法多年,楊團最大的擔憂,終於可以在2015年放下一些。

  “在中國目前情況下的慈善立法應厘清國家、政府和社會的關係,其要義在於保障公民自發組織起來做公益慈善、追求美好生活的權利。”身為中國現代民間公益的探路人,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楊團反覆強調,只有公民充分參與的慈善立法才有可能實現這一目標。

  2015年10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草案)》首次提交並通過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第二天,草案亮相全國人大網,共11章115條,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距離徵求意見截止日期(2015年11月30日)還有十天時,中國靈山公益慈善促進會、北京大學非營利組織法研究中心在北京西郊賓館舉行了一場慈善法草案研討會。來自社會組織、學術界、企業界、政府相關部門、媒體等各界的近百名人士,為促進慈善法草案進一步完善進行了公共討論。

  一年前,2014年12月21日,這些人中的大部分也參加過由中國靈山公益慈善促進會主持召開的慈善法民間版本研討會。當時,慈善法草案連徵求意見稿都尚未形成。那樣的背景之下,在研究的基礎上,組織和收集民間自發撰寫的法律版本,並召開覆蓋社會各個界別的研討會,知名媒體人南香紅説,“這在中國立法史上是第一次”。

  兩次會議,楊團都是組織核心。

  在慈善法草案研討會的開幕致辭中,她回顧,“過去,中國的任何大事都是由體制決定和推動的,開門立法從未真正實現過”;然而,過去一年多來,慈善法開門立法呈現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有聲有色,這使2015年面世的慈善法草案也具有里程碑意義,集開放性、民間性和社會性為一體。

  “這是中國社會動力機制出現善變的標誌。”她鏗鏘有力地説:“我們希望借慈善法立法的契機推動正在萌芽中的中國社會新動力機制迅速增長,與體制內的動力機制形成正向聯動格局,共同推進慈善法正式出臺後的中國慈善公益,實現大家所期望的重大突破。”

  作為會議召集者,楊團表示,希望構造一個公共空間,讓社會各界對慈善立法進行多層面、多視角的研討,引導社會力量形成共識與合力,最大限度地防止慈善法成為“惡法”,限制中國公益慈善的良性成長。在會上,她儘量讓每一位與會者都有機會拿起話筒,發出自己的聲音。

  她反覆強調:“作為公民,參與第一。”幾天后,她還特意深入居民社區,為社區的街坊們現場答疑,並引導他們也為慈善法草案提意見。在她看來,慈善立法的根本是要以國家法律的形式為社會賦權,為願意投身公益慈善事業的公民賦權。

  2015年社會促進慈善立法的整個過程,楊團説已經安排團隊成員將其撰寫成文,計劃收錄在2016年的《慈善藍皮書》中。從2009年首發至今,由她擔任主編的《慈善藍皮書》已經出版六本,客觀記錄和分析了中國公益慈善事業的發展。

  2014和2015兩年來,社會參與慈善法開門立法的實踐,正是楊團提出的“社會協治”的典型例子。

  從1993年初涉公益,到九十年代中後期參與中華慈善總會的創立和管理,再到二十一世紀的現代民間公益倡導和推動,二十多年的實踐讓楊團對中國公益慈善深有反思。她將這種反思對應建國以來的政治體制,進而提出了社會協治的理念,即民間用協同的姿態,去理解、幫助和支援黨和政府做好社會治理。

  “在中國,黨和政府處在社會差序格局的核心,中國大陸社會力量崛起最重要的是處理好與它們的關係。承認這個現實,能夠幫助社會組織把位置擺得比較合適,爭取到更大的空間,發揮更大的作用。硬碰硬一點作用沒有。”

  “綜合農協”也是一個能夠充分體現楊團社會協治構想及其價值的案例。

  綜合農協即綜合性農民協會,是一種小農戶互助組織,不僅做金融合作、供銷合作,還做農業技術推廣和社區教育等。這是楊團在探索中國“三農問題”解決之道時,結合自己的農村試驗和到日本、台灣、南韓等地考察所得,提出來的一個模式。

  “城市化是大的趨勢,但在人地衝突和城鄉二元體制、社會化小農村社制長期存在的中國,小農戶的出路不能只是變成城市居民,必須找到一條能夠讓起碼佔人口30%至40%的專業和兼業小農戶能可持續生存並且得到發展的道路。”

  她認定,綜合農協是破解三農問題的突破口,它“既能給農民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又能維護農民的基本權利,還能對改善農村公共服務落後局面做出看得見的貢獻。這樣的新型社會經濟組織,可以從根本上加強農村內生的解決問題和保持社會秩序穩定的能力。”

  十年來,楊團一直通過農禾之家聯盟踐行自己的理念。2015年12月,她組織了農禾之家的十週年年會,國內外專家、學者、農合組織、NGO、政商界代表、媒體記者、鄉村社區代表等二百多人齊聚泰山腳下,共同回顧農禾之家的發展歷程,並探討綜合農協的未來。

  2005年冬天,在中國社科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的幫助下,全國七家農民合作組織在北京發起成立了農禾之家。但是,由於政策限制,農禾之家一直未能獲得登記。

  為了在狹小的制度空間中保護和幫助聯盟成長,2010年,楊團發起成立北京農禾之家諮詢服務中心,併合法登記為民辦非企業單位,兼做農禾之家的秘書處。她説,這是在“用小馬拉大車”。

  如今,已經有約150家農民合作組織自願加入農禾之家,遍佈全國23個省市自治區。

  山西永濟“蒲韓鄉村社區”是農禾之家第一批成員之一,也是楊團挂在口邊的綜合農協成功典範。它不僅形成了萬畝有機農作物的機械化生産,實現協會會員連續三年戶均收入增長20%,還通過自我治理解決了村子的許多公共難題,例如動員農民自願每戶每月交一元錢,專門用於村子的垃圾處理問題,從而保持整個鄉村的乾淨整潔。

  這是農民在自主自願的前提下協治社區公共事務的體現,也是楊團現代民間公益理想的體現。在各種場合,她都不停地宣講,現代慈善可以界定為現代民間公益,是“公民按照自主的意願自組織起來,通過自己的行動,讓生活和社會更美好”。

  楊團觀察到,中國社會正在變化:過去強勢的政府在慢慢認可民間的力量和智慧,並且開始社會治理改革,嘗試通過立法、制定新政策等辦法“激活社會組織的活力”;老百姓也不再像木頭似的,而是逐漸活動起來,不但可以自主去找活路,人與人之間的獨立性也大大增強,“社會自組織的力量就像地火在運作,而且越來越強大”。

  她説,越做心裏越有譜了。但是,她也清醒地知道,現狀距離她“人人都是公益人”、“公益無界”的“大公益”理想尚遠,她要走的路也還很長。

    來源:《中國慈善家》

國家機關 | 駐外機構 | 社會團體 | 新聞網站 | 媒體網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網站 | 地方網盟 | 友情連結 | 黃金鏈 全部>>
中國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網際網路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 12321垃圾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