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美麗中國>
上海“十三五”期間努力解決養老問題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16-01-28  責任編輯:李艷娜

  市十四屆人大四次會議昨天分組審議了《上海市老年人權益保障條例(草案)》。

  上海是全國最早步入老齡化社會的城市,根據預計到2020年,上海常住老年人口總數將超過570萬。養老,將成為“十三五”期間上海著力解決的民生問題。家門口的“微型養老院”如何打破發展瓶頸?如何提升養老服務從業人員整體水準?市人大代表紛紛從目前社會關心的“地”和“人”兩方面建言獻策。

  “微型養老院”待挖潛

  如今的上海,一些名氣較響的公立養老院基本已處於“一床難求”的狀態,而從老人和子女的角度講,讓老人遠離居住地去住養老院也往往會心存芥蒂。“有的長者説,‘我居住在該社區幾十年,鄰里和和睦睦,大家都已經是分不開的老朋友了。現在兒女長大了,我們已經成了老頭老太了,都不想離開自己居住的社區。’”市人大代表張雅玉告訴記者,作為一名基層人大代表,在其參與的多個座談會與平時接待中,聚焦養老問題佔比達8成。

  在張雅玉看來,從上海的實際情況出發,養老服務機構與老人生活圈之間有“一碗湯的距離”的距離,是比較理想的。“父母所在的養老機構與子女家的居住距離不遠不近,煲好一碗湯送過去剛好不涼。”張雅玉解釋道,這一模式在為老人提供專業、貼心的養老服務的同時,在家庭生活品質的提升方面也具有很大意義——既可以為老人和子女提供獨立的生活空間,又可以使老人不必離開子女和熟悉的生活環境。

  事實上,目前上海部分地區已在進行嘗試。這種被稱為“嵌入式養老服務中心”的運作模式引起了部分人大代表的關注。去年12月,市人大常委會在組織市人大代表視察中,部分關注社區養老的市人大代表參觀了位於閔行區萬科城市花園小區內的“嵌入式”養老機構“萬科城市花園智匯坊”。參加視察的市人大代表劉正東表示,這個項目體量不大,建築面積約1300平方米,內設30張全托養老床位、20張日托座位,有護理室及公共客廳、康復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定期安排醫生坐診)、書畫區、陽光休閒區、電視電影區、健康操區、就餐區等功能區。作為閔行區首家市場化投資運營的社區小型養老機構,該機構服務內容主要包括24小時住養服務、12小時日托服務、居家護理服務等。“從與其中養老的老年人交流中得知,在此養老的均為在小區居住的老年人以及小區業主的近親屬老年人,項目通過利用小區會所物業,較好地實現了居家、社區、機構養老的融合,充分滿足了老年人希望保持原有社區關係的情感需求,也便於老人家屬與子女的探望。”這次視察讓劉正東感觸頗深。

  摸清家底逐步推進試點

  在今年市人代會上,劉正東建議,本市房地産管理部門與民政部門聯合對本市商品房小區的會所建設、運營狀況進行一次全面摸底調查,以便對可用於養老機構建設的會所物業做到心中有數;有關部門共同出臺將會所物業改建成養老服務機構的鼓勵、扶持政策,如水、電費參照居民用水、居民用電標準支付,提供一定的改建補貼、要求社區衛生中心優先與其開展醫養結合工作等,但同時也要引導養老運營機構優先收養社區業主老人、社區業主的近親屬老人,並妥善處理與業主的相鄰關係,以免産生社區供需矛盾。

  “在市中心區域,除了小區會所外,一些經營不善的賓館和閒置廠房宿舍等物業設施也可以加以利用,通過改造轉型為家門口的‘微型養老院’,區縣政府部門可以先摸摸家底,先易後難逐步推進試點。”張雅玉補充道。

  養老從業者需培訓激勵

  養老服務從業者的素質,是養老服務體系中另一個重要考量因素。市人大代表吉玉萍表示,養老服務從業人員是養老服務業發展的支撐和保障,但就整個養老服務業現狀而言,養老從業人員、尤其是護理員缺口較大,且總體呈現“三低、三高”特徵——收入待遇低、專業技能水準低、社會地位低;勞動強度高、職業風險高、流失率高。

  吉玉萍建議,為提升養老服務從業人員的專業化、職業化水準,提高從業人員隊伍的穩定性,本市相關部門應加大對養老服務從業人員,尤其是醫護專技人員、護理員的就業扶持力度,發揮政策引導作用,健全培養培訓和激勵機制,加大崗位補貼力度,建立崗位工資指導價位發佈機制,提高養老服務從業人員的薪酬待遇和隊伍素質。

  物業參與社區養老服務

  一方面機構養老資源嚴重不足,另一方面養老服務又有巨大需求。對此,市人大代表、西部集團董事長陳敏提出,可以利用物業企業來參與社區養老服務。

  陳敏介紹,相比一些養老機構,其實物業企業有著天然的養老服務優勢。他還指出,物業企業長期服務於業主,與老年人住戶建立了良好的感情基礎,深得業主信任,在社區服務中擁有場地及設施管理指導權,可以充分利用這些資源為老年人開展各項服務。

  陳敏提出,物業企業最擅長的莫過於物業維修服務,另外還可以通過與其他社會資源合作建立一個統一的物業服務平臺,實現優勢互補,更好為老人服務。比如通過引入專業養老機構,為老人提供專業護理和康復服務等。

  陳敏表示,以物業為基礎搭建智慧養老平臺,一方面可以快速接入嚴格篩選合作夥伴,讓老年人足不出戶就能方便快捷地享受到各類貼心服務,另一方面平臺通過大數據的收集進行有效分析,可更有針對性地制定為老服務項目,避免盲目無效投入。不過,陳敏也表示,物業涉老服務的資訊化平臺建設科技含量較高,在資訊化建設方面存在不小挑戰難度,不僅投入巨大,還需要相關政策扶持。

  [“嵌入式”養老·難題與建言]

  ■支付不暢

  建言:希望“嵌入式”養老機構納入醫保範圍

  市人大代表、普陀區中心醫院副院長張興儒經過調研後提出,目前“嵌入式”養老面臨著房源不足,支付方式不暢等問題,對此他建議,政府應該為“嵌入式”養老開闢綠色通道。

  在探索和運作中,不少問題也暴露出來。首先面臨的是“嵌入式”機構的醫保支付問題。張興儒介紹,目前本市醫保主要執行三段支付政策,即個人賬戶段(醫保卡裏的當年賬戶資金)、個人自負段(起付線)和附加基金支付段。按照目前的醫保支付政策,護理床位及護理費用還未完全納入基本醫療報銷。“希望能從市級層面出臺相關政策,通過醫養結合的路徑將‘嵌入式’養老機構納入醫保定點範圍。同時,希望市衛計委、醫保局能在‘嵌入式’機構內設醫療護理的服務項目、收費標準等方面給予明確界定和指導。”

  ■産證缺乏

  建言:市級層面統籌資源,開闢綠色通道,特事特辦

  “嵌入式”養老主要利用的是居民區閒置房源,但現實情況是不少房源因為缺乏産證等歷史原因在建設審批時無法過關。張興儒向記者介紹,此前上海市民政局、市財政局聯合發佈了《關於加快推進本市長者照護之家建設的通知》,明確指出“對於房産證、土地證缺乏的存量設施改造項目,由項目所在街道、鄉鎮政府對項目具體情況核實後出具房屋、土地權屬和使用用途的證明材料,報區縣民政部門進行審核,由區縣民政部門出具認可證明材料”,再向消防部門報批。但在實際操作中,消防部門對民政部門出具的材料並不完全認可,政策落地還是比較困難。因此,他建議從市級層面統籌資源,推動市民政、財政、消防等部門聯合發文,為“嵌入式”機構建設審批開闢“綠色通道”,經“特事特辦”,確保這些無房産證、無土地證但符合建設要求的資源可以順利改建為養老機構。

  ■“限高令”制約

  建言:考慮安全,三層以上設養老床位但不能開展集體活動

  “嵌入式”房源改造還面臨著“限高令”的制約。張興儒介紹,去年5月1日,國家住建部發佈的《建築設計防火規範》正式實施。其中明確規定,新建養老機構不得超過三層,否則消防審批無法通過。“我們覺得像上海這種超大型城市,土地成本原本已是制約養老設施發展的最大問題,加上現在的‘限高令’,中心城區新建養老機構很難。”張興儒建議,考慮到老年人的安全問題,是否可以對現行政策進行細化,比如三層以上可以設立養老床位,但不能組織開展老年人的集體活動等。

    來源:新聞晨報

國家機關 | 駐外機構 | 社會團體 | 新聞網站 | 媒體網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網站 | 地方網盟 | 友情連結 | 黃金鏈 全部>>
中國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網際網路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 12321垃圾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