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愛心藝術家
鄭淵潔談自己做公益:最開始 我“肉疼”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15-11-02  責任編輯: 李艷娜

    最開始,我“肉疼”

    汶川地震發生後,鄭淵潔收到兒子鄭亞旗的電話,要求他為災區捐款,這讓鄭淵潔為難了,他心疼他的錢,他也害怕這些錢無法真正到達災區,到達受災群眾的手中。但是兒子鄭亞旗卻説,錢送不到,可以捐物資,你要以身作則。就這樣,鄭淵潔完成了人生中第一次“肉疼”的捐款,38萬元。

    “肉疼”之後,是我一直求而不得的“幸福感”

    “我搞文學創作30多年,有名有利,但我一直在追求的‘幸福感’卻總是求而不得。但是當我把錢捐出去,我卻真切的感受到了‘幸福感’,這件事對社會有意義,能夠靠自己的能力去幫助需要被幫助的人,這種感受是我從來沒有體會過的。

    用自己的錢做公益,就是最高端的理財

    對於做公益的理解和感悟,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但是形容為“最高端的理財”,我卻是第一次聽到。對此,鄭淵潔是這樣解釋的:“從第一次汶川地震的38萬捐款,到玉樹的100萬,再到如今持續的捐贈,讓我對公益的理解不斷改變。有人問我為何捐款,錢捐了可就沒了,為何不拿來理財?我的父親是山西人,我的母親是浙江人,我生來就是“錢商”和“票號”的結合,怎麼可能不會理財,而用自己的錢做公益,就是最高端的理財。我覺得這些錢捐贈之後,對我而言不是失去,而是佔有。因為這些錢是做公益,是對社會有意義,公眾知道這些錢是我捐的,所以他們在某種意義上永遠都是我的,無風險!

    我現在不光捐款、捐書,還在籌備成立“鄭淵潔文學獎”,用我這些年賺的版稅作為初始資金,交給專業信託機構,把每年獲得的利潤用於獎勵在文學方面作出貢獻的作家,就像諾貝爾獎一樣,讓這些錢可以迴圈不斷的為社會做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大家都會記得我,這是多麼大的回報。

    無風險,回報率又高,這難道還不是最高級別的理財麼?

    這就是他對於公益的態度,是否覺得有些許特立獨行的感覺?沒錯,鄭淵潔説:“我的性格與成長經歷及教育經歷有很大關係,我不希望和別人相同。”讓我們再來看看他的教育觀。

    “長大最想當一名掏糞工”

    時光回溯,鄭淵潔的學生時代只維持到小學四年級,就因“文化大革命”而“被迫”放棄,“被迫”加引號是因為對於這件事,本就不喜歡被學校束縛的鄭淵潔內心是歡喜的。而在這短暫的學生時期,一次語文老師的命題作文“長大後最想當什麼”卻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因為從小被父母灌輸“不要做和別人一樣的事”的思想,鄭淵潔沒有選擇科學家、老師這些大眾化路線,而是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寫了一篇“長大後最想當掏糞工”的文章,來驗證父母傳遞的思想的真偽,這不就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麼。語文老師看過之後,推薦登上校刊,這令當時的鄭淵潔既驗證了“真理”,也愛上了文學,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鄭淵潔説:“如果沒有語文老師刊登我那篇文章,我就不會搞文學,我的處世態度就不會是現在這樣。也許就沒有現在的《童話大王》了。

    教育是引導、而不是管理

    誰的學生時代能夠儘是表揚、讚賞呢?鄭淵潔也一樣,他並不是一個老師眼中的乖孩子。他最愁數學,從小就愁,可是偏偏數學老師上課總提問他,他又總答不對,就會被訓斥,越訓斥越緊張,越緊張越答不對,成了惡性迴圈,有一次被數學老師當眾訓斥説鄭淵潔連2歲的孩子都不如,自此鄭淵潔和數學徹底説拜拜,只要有數學課,他便找各種理由請假,在考試中更是故意把會做的題答錯,來拉低整體分數。對於一個孩子,無所謂對錯,這是幼小的他用自己的方式來反抗這種教育體制。鄭淵潔説:“很多學校的教育方式,只看成績,而不注重讓孩子的個性得到發展,只是一味的要求。教育的根本應該是一種正確的引導,是一種以身作則,言傳身教,而不是強迫與管理。孩子學的好不好,與老師有著非常直接的關係,要學會鼓勵孩子,讚美孩子,教育是否成功,標準不應該是孩子成績好壞,而應該是孩子對於這門課程興趣是否提升。”

    作品就是我的態度

   説起鄭淵潔的作品,陪伴了很多人成長,皮皮魯、魯西西、舒克、貝塔這些經典形象家喻戶曉。但這些作品都代表了鄭淵潔的態度,對於教育的態度展現的非常明白,就拿皮皮魯來説,其實在最開始設計角色時,就是以鄭淵潔本身為原型,學習成績不好,並不是老師喜歡的學習好的乖孩子,總是會讓老師和家長頭疼,但他是一個心地善良,正直勇敢的孩子。這就是鄭淵潔想要透過人物角色表達的一種態度,對孩子,我們不能以學習成績作為好壞的唯一衡量標準,父母和老師應該去發現每個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加以正確的引導,學會欣賞孩子,尊重孩子,讓每一個孩子有尊嚴的成長。

    家設私塾,自編教材教孩子

    既然對教育不認可,他做了什麼?沒錯,他幹了一件瘋狂的事,他認為獲取知識應該是一件快樂的事情,但是孩子們不快樂,教材將簡單的東西複雜化,讓他無法理解,於是他的兒子鄭亞旗小學畢業後便再沒進過學校,鄭淵潔自編教材,將知識編成一個個通俗易懂的故事,在家開設私塾教育兒子,為了從小陪養孩子的平等意識,他讓兒子直呼自己名字。這在很多人眼裏,確實有些難以理解,但想想鄭淵潔的性格,你也就覺得他幹這事兒很正常了。但鄭淵潔説:“這事兒,其實可複製性不高,因為首先父母雙方要有一方能有充足的時間來教孩子,我本身搞文學創作,一門心思在家,時間我有;再者我本身就是和兒童文學打交道,我知道孩子們喜歡什麼,想要什麼,所以我將知識變成他們喜歡接受的方式,讓他們在快樂中學習;還有一點重要的,我本身就是一個玩世不恭的老頑童,所以才會這樣,如果想這麼做,就首先要和我一樣。”

    請留住孩子的好奇心

    “請留住孩子的好奇心。”關於這個話題,是當我問到鄭淵潔如何提升孩子創新能力的時候他的回答。他説,想要創新,首先就要有和別人不一樣的思維,就要有對事物的獨特想法,這些都來自好奇心,但遺憾的卻是隨著年齡增長、知識累積,人們對於事物的判斷更多的是通過知識、經驗,而不再留有孩童時的好奇心,覺得太幼稚,所以我們越長大,越缺乏創新。想要讓孩子有創新,就請留住他們的好奇心。這個回答説實話有些意外,本以為會是一些書籍的推薦,一些課外活動的推薦。但沒想到只有這麼一句,不過細想也對,如今60歲的鄭淵潔,不就是保留著童心,才天馬行空創作這麼多作品的麼,再看看在人類前進道路上創造重大突破的偉人,愛因斯坦、愛迪生、哥白尼等等,哪一個不是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哪一個不是被當時的人們認為太幼稚、太天真?可最終他們改寫了歷史。所以,給予孩子更多的想像空間,保留一份可貴的好奇心吧。

    如今60歲的鄭淵潔,依舊保持每天早起進行創作的習慣,希望能有更多作品回饋讀者;對於公益,他説會一直堅持做下去,雖然現在中國公益事業並不完善,但希望能夠以身作則,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感染身邊的人,感染他的眾多讀者,希望更多的人能夠加入到公益事業當中。

    來源:鳳凰網綜合

    

     1   2  


國家機關 | 駐外機構 | 社會團體 | 新聞網站 | 媒體網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網站 | 地方網盟 | 友情連結 | 黃金鏈 全部>>
中國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網際網路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 12321垃圾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