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愛心藝術家
江一燕辦公益攝影展 跨界分享創作心得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15-10-15  責任編輯: 李艷娜

  在歷經迷茫、孤獨後做一個美好的記錄者

  啟蒙源自母親工作,為公園攝影師當“道具”

  我是個隨性的人,好多時候都不是刻意要去走哪條路,而是遵從命運的安排,比如拿起相機這件事。現在回想起來,在公園裏做攝影師的媽媽,給了我對攝影最初最懵懂的意識。

  小時候每到週末,我經常靜靜在旁邊看媽媽忙來忙去。我發現那些前來拍照的遊客,不管是含蓄站著還是誇張地擺出各種造型,在按下快門的瞬間他們都是最開心的,媽媽記錄下他們最美好的一刻,這讓我覺得攝影是件很好的事情。

  當時媽媽會給遊客準備很多道具,像吉他啊、墨鏡啊、草帽啊等等這些,可如果按受歡迎程度來排序,小時候滿頭自然卷的我肯定是第一名,好多遊客都會要求帶上我一起拍照。尤其記得有個叔叔,那時候他剛剛失戀了,來公園散心,讓媽媽幫他拍照留念。公園裏成雙成對的男男女女或是熱熱鬧鬧的闔家歡很多,這讓形單影隻的他顯得尤為孤獨,因為沒人跟他合照,他就拉我一起拍了很多照片,越拍越開心,後來還和我們成為了好朋友。攝影就是這麼一件事情,你不需要有什麼先見的分辨性,但它會帶你不斷遇到各種各樣不同的人和情誼。

  成長感謝董老師,出去采風重新認識自己

  因為從上小學開始跟隨的舞蹈老師,在我差不多三四年級時罹患白血病不幸去世,我才轉而加入了董建成老師的攝影興趣班,算是場陰差陽錯的巧遇吧。很慶倖,在我最脆弱的時候,董老師為我打開了另一扇門。離開紹興去北京舞蹈學院附中讀音樂劇班前,我跟他學了五年攝影。

  那時候,我剛剛十歲。由於董老師是我們那邊小有名氣的攝影師,上課用的機器都有贊助的,但學費還是挺貴的,畢竟把膠捲洗出來要花不少錢,出去的交通費也是自己負擔,所以我媽媽常説,今天你能這麼多才多藝,就是因為那時候我們把除了飯費之外的所有錢都用於興趣班上了。

  當時我很享受每週末或寒暑假,跟大家一起外出采風上山下鄉的流浪感。近點的時候,我們會去紹興周邊的山上或者村子裏,老師帶我們幫老鄉幹農活,然後換來一頓午餐,都是很淳樸的人情味;遠點的時候,還會坐著條破船到千島湖上,看各種動物,奇奇怪怪的島,還在湖上遇到過大暴雨,我們都凍得不行,依偎在一起。對於出生在紹興的我來説,外面有太多未曾見過的新鮮事新鮮人,充滿吸引力,也在那時意識到,我就是這樣喜歡自由,喜歡行走,微弱的光指引我去看到自己真實的個性。

  攝影演變之路

  對於攝影,其實我並不知道自己有沒有技巧或者天賦去做這件事情,更多的是跟著感覺走,沒有抱過很大的期望,只想用它來傳達我的情緒,我看到的這個世界,每個時期的攝影作品都可以代表我當時的心境和感受。到現在為止,差不多是三個階段吧。

  最初,是迷失自我的青春期,我拍了很多樹、樹葉、天空這樣的靜物,現在回過頭看,很像學舞蹈時的藝術形態,很孤獨,面臨一些人生選擇很迷茫,這些情緒也都呈現在攝影裏,當時風格偏灰暗、抽象。

  之後,是尋找自我的懵懂期,開始拍戲、去日本、去澳洲遊學,獨自去看外面的世界,遇到美好的事物,就特別期望有人一起分享,拍的多是風光,人文。因為那時候整個人在異鄉異地,對週遭的敏銳比平時強烈得多。

  目前屬於“重新打開自己”的階段,可以跟朋友做真正的旅行,看到真正意義上的大自然,腦子裏就只剩下美好,慢慢學會去享受孤獨。拍的照片傳達內心對世界的善意。即使每天生活在霧霾中,人與人之間關係渾濁,但還是有陽光在的。

  回應“道聽途説”

  新京報:據説你把別的明星會花在買衣服上的錢,都用來買器材了?

  江一燕:也沒那麼絕對,我喜歡,但不發燒。因為器材更新太快了,我還是會尋找適合自己的才買。如果花很多錢在器材上而拍不出更好的照片,也是種浪費。而且我會把很多器材放在愛心義賣站,是有點捨不得,但如果可以跟大家分享,也是件很快樂的事情,它跟你去過非洲、澳洲,現在可能又跟另外的人去更多的地方。

  新京報:數十張照片被《國家地理》雜誌相中,還有照片賣到20萬?

  江一燕:應該是同事聯繫了雜誌,已經登上去之後我才知道的,但這也是種認可,要不然我怎麼能辦攝影展。至於20萬的價格,我也是通過網路才知道。因為我把很多照片給了不同的機構做慈善義賣,每次拍賣都價格不同,有幾千塊的,也有好幾萬的。但是我沒有去追究説到底是誰買的,不管賣多少錢,都是一份愛的傳遞。

    來源:新京報

     1   2  


國家機關 | 駐外機構 | 社會團體 | 新聞網站 | 媒體網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網站 | 地方網盟 | 友情連結 | 黃金鏈 全部>>
中國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網際網路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 12321垃圾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