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社會責任
評論:莫讓校園暴力成為“關注暴力”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15-07-27  責任編輯: 李艷娜

  近來,校園暴力成為社會公眾所關注的熱點話題。校園暴力犯罪發生次數雖不是很多,但危害嚴重。

  廣義上的校園暴力包括校園暴力犯罪和校園欺淩。我們平時所説的校園暴力多是狹義上的校園暴力即校園欺淩,特指發生在學校及其合理輻射地域,由校內或校外人員針對學生身體或心理實施的、達到一定傷害程度的侵害行為。

  浙江省慶元初中幾名學生將一名小學一年級學生關在黑屋子裏暴力毆打,並用香煙頭燙傷小孩;雲南一女生被6名女子毆打並強行拍裸照上傳;江西省永新縣多名初中生模樣的女孩對著另一名跪著的女孩連扇耳光,不時用腳踹其身體,毆打時間長達5分鐘;四川省資陽市樂至縣一名女孩遭3名女初中生扒光羞辱;中國女留學生在美國洛杉磯遭同伴綁架暴力淩辱……

  校園暴力事件情節惡劣,令人震驚和氣憤。一些施暴者為了炫耀或者其他原因,還將視頻傳到網路上,花季少年的這等囂張和無所謂,不得不令我們深思:現在的孩子們到底怎麼了?他們為什麼會有這種行為?我們對此該怎麼辦?

  校園暴力的行為類型各異,嚴重程度也不同。但從當前媒體的評論看,大多並不關注暴力行為的多樣性,人們陷入對校園中欺淩、傷害弱勢群體的自我想像中,喚起對受害孩子的同情和擔憂。在此焦慮的社會氛圍中有兩種聲音,一種是堅決杜絕校園暴力行為,另一種是表達了對施暴的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擔憂。

  而基於這兩種聲音,筆者最關切的兩個問題是,暴力行為何以在校園中一再發生?何以有些青少年會成為施暴者?

  暴力行為是社會衝突的一種表現形式。在社會學家看來,社會的常態應該是穩定、和諧且有秩序的;但是,現實社會卻總是充滿著衝突。校園是社會的縮影,衝突時刻存在於其中。馬克思經典的理論論述便是資本主義的特點就是兩大階級的衝突,之後德國的社會學家達倫多夫在1959年探究衝突的社會根源究竟是什麼。他認為,權威是人類社會的一種“零和(zero-sum)”資源,要麼有,要麼無,因此權威不平等是社會中普遍存在的。不平等的權威資源分配必然會導致不平等的權力結構,從而産生地位不平等的社會群體,社會地位上的差異,不可避免地決定了他們存在相互衝突的可能。

  在對青少年校園暴力進行原因分析時,不能僅僅從個人的某種心理需要滿足與否的角度來對校園暴力進行解釋,還應關照到暴力行為背後存在的群體間的衝突,尤其是校園中不平等的群體衝突。

  在同樣的衝突社會環境中,為什麼有的青少年成為施暴者?而其他人卻沒有。社會學家認為,青少年的暴力行為是一種越軌行為,要想變成越軌者,他必須有機會去學會越軌。因此,我認為校園暴力施暴者的行為通常是從一個人所生活的社會環境中習得,這裡的社會環境可能是校園及周邊環境、社區和家庭環境,等等。這一觀點早在1929年就在一項美國人的研究中得到支援,他們在芝加哥附近的一個高犯罪率地區發現,新來者向已經居住在這個地方的人,主要通過孩子的遊戲群體和青少年團夥學習越軌行為。

  那麼,為什麼暴力的模式對有些青少年有吸引力,而其他人則傾向於遵從社會規範呢?薩瑟蘭的差異性聯合理論認為,每個人都受到了遵從和越軌行為的雙重影響,這些影響在個人的思想中展開鬥爭,哪個方面在思想上佔了上風,哪個方面就會去引導人們的行為。有幾個因素會促使人偏向越軌:與教唆越軌的人聯繫越密切,與之交往的次數就會越多、越頻繁和越持久,且接觸時的年齡越小,當事人變為越軌者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校園暴力的青少年團夥成員年齡越小,團夥互動越多,越容易受到年長成員的影響。

  當前大眾媒體所關注的青少年之間的校園暴力,已經將參與暴力的青少年與未實施暴力的青少年無形中隔離出來,而我們需要討論的是,校園暴力中的青少年真的是“問題人群”嗎?如果青少年的家長、老師、朋友、媒體、大眾等僅僅依照他們的行為就賦予了他們這個標簽,後果也許是加重和促進了他們的暴力行為。一些社會學家已經發現標簽越軌能夠産生持久的影響。那些一旦獲得“暴力青少年”標簽的人,不會再簡單地被當作校園的學生、父母的兒女、大家的朋友,而多少會被當作正常社會之外的人。即使這個孩子實際上只打過別人一個耳光、用鉛筆戳了他人的胳膊一次,其社會後果也是一樣的。而當被標簽化的孩子一旦面臨了社會和周圍人的壓力,會再一次推動他們尋找青少年小團夥的人,去尋找情感支援。一旦形成這種行為模式,他/她也許就永遠放棄不了這種行為了。

  今天,我們之所以如此關注校園暴力,是因為青少年是社會的未來,而這裡的青少年是包括校園暴力的施暴者的,而不是排除他們在外。我希望改變的是他們的行為,而不是僅僅把他們揪出來,只説一聲,“你是暴力青少年”。

    來源:中國青年報

國家機關 | 駐外機構 | 社會團體 | 新聞網站 | 媒體網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網站 | 地方網盟 | 友情連結 | 黃金鏈 全部>>
中國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網際網路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 12321垃圾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