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社會責任
學者談保護萬里長城:應該引入民間保護組織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15-07-03  責任編輯: 李艷娜

    日前,有報道稱,萬里長城正在遭受著來自自然和人為的雙重摧殘,除了八達嶺、山海關之類的知名地方,許多野居的長城荒蕪殘敗,無人管理,甚至被偷盜。

    文章援引了2012年國家文物局的調查數據,數據顯示,長城墻體保存狀況總體堪憂,較好的比例只有不足10%,一般的只有約20%,消失的比例為30%。而早在2003年,長城已經登上全球100處最瀕危遺址名單。

    著名學者、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楊陽説,“長城是我們最重要的歷史古跡之一,千年的風霜沒有摧毀它,綿延的戰火沒有摧毀它,卻在和平的年代裏被毀壞,殊為可惜,也不該如此”。

    被和平破壞

    數千年的中國文明,留下了無數的歷史文物和古跡,而在所有歷史的印記中,長城無疑是最重要的一個,在地理上,它蜿蜒萬里,在歷史中,它綿延千年,不僅矗立在中國的大地上,也矗立在中國人的文明史中。

    長城並不是那麼容易破壞的,但偏偏就被破壞了,楊陽説,“長城修建的很多,在古代很長的時間裏,它是中原農業文明和北方遊牧文明的分界線,也是長城內農業文明長期抵禦北方遊牧文明南下入侵的見證。早期的長城從戰國開始修建,最初是各個諸侯國各自修建,後來秦朝將各國長城連接起來,就成了萬里長城。不過早期的長城基本上已經消失了,今天人們看到了,大多都是明長城,一般以青磚為材料,容易保存,不易破壞,明長城經歷過許多次戰火,包括現代戰爭的洗禮,但都破壞不大,多數保留了下來。可惜的是,這些歲月和戰火沒有摧毀的長城,卻在現在的和平時代大規模地毀壞了”。

    現代化的發展本身在不斷地摧毀著許多傳統的遺留,但長城顯然不在此列,楊陽説,“長城位於古代北方遊牧民族和中原農耕民族的分界線上,大多建立在崇山峻嶺之上,和現代的城市化建設沒有什麼衝突,不妨礙城市的擴大,甚至也不妨礙現代道路的建設,不存在被破壞的客觀原因,但依舊被破壞了,這是尤為可惜的”。

    破壞的原因,還在於文物保護的無力,楊陽説,“一方面文物保護機構缺乏保護意識,長城經過的很多地區都是不發達地區,如果能夠開發出來,變成旅遊資源,對於地方來説其實是有好處的,但各地的不作為,導致長城年久失修,自然坍塌,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當地的民眾也缺乏文物保護意識,如果有一種有文化情懷的鄉土意識,能夠意識到,我們就住在長城腳下,這是我們獨特的家園,就應該明白,破壞長城其實也是在破壞自己的家園,我想許多偷盜之類的就不會發生了,畢竟偷幾塊磚也不值什麼錢”。

    以維護之名去破壞更不可取

    缺乏保護意識是一方面,放任不管,任其風化只是一種表現,還有另外一種表現,即以維護的態度去破壞,有時候,這比放任不管更值得警惕。

    楊陽説,“有些經濟發達的地方,他們確實會維修、維護文物古跡,但是他們缺乏文物維護的正確觀念,不是去向專業人士諮詢保護的方法,也不去請有資質的施工單位施工,而是乾脆把舊的推倒,在廢墟上面建一些全新的倣古建築,這種倣古式的重建,其實也是對文物古跡的破壞。人們去看長城,看的是歷史的滄桑,歲月的悠遠,而不是去看一些假古跡”。

    究竟如何保護文物古跡,許多人爭論“修舊如舊”究竟是怎樣的舊法?是當年建造時的舊呢?還是修葺之前的舊?對此,楊陽説,“《文物保護法》的表述是‘不改變文物原狀’。文物保護的本義,是為了防止文物被繼續破壞,比如長城,快倒了,那些給它支上架子,讓它不倒,出現裂縫了,固定一下,防止裂縫擴大最終坍塌,這就是保持原狀,在沒有即時性的毀壞危險時,盡可能不去動它。但是保持原狀本身也不是都適用一樣的方法,也要根據文物的功能來分別對待。”

    不同的文物原本的功能不同,在今天的功能也不同,因此,保持原狀的維護就應該有多重方法,楊陽説,“比如説四合院,本來它就是住人的,現在也依舊住著人,對它的保護,第一就要保證居住的安全性;第二,要保證它能夠適應現代生活,比如説通水、通電等,因此這時候的保持原狀,適合的做法就是讓它的外觀和剛剛建起來時保持一致。但假如是長城這樣的,只是供人遊覽的,那麼就只要保證它不會被繼續毀壞就好。同時,對於一些容易破壞的地方,也可以採取一些預防性的措施,比如説有些地方墻皮風化,那就可以採取規勸甚至禁止遊客攀爬的方式來保護”。

    文物古跡的價值在於它所蘊含的歷史價值,而這價值往往是時間賦予它的,楊陽説,“那些把古跡完全推倒,重建新的倣古建築,即便是建的和當初一模一樣,也不是古跡了,它的歷史價值沒有了,這樣的保護,毋寧説是破壞”。

    中國史重要見證

    在今天,關於保護長城的爭議,集中在保護的方法上。不過這種共識並不是一直都有,在學界,對於長城的價值和象徵意義,曾經有過很長一段時間的爭論。楊陽介紹説,“從現代的觀念來看,長城本身是農業民族抵抗遊牧民族的一個象徵,同時也是農業民族長期封閉、保守的一種體現,這樣的觀念對於我們建設一個開放的現代化國家來説,顯然有不利的影響。其實這樣的觀點,本身是在呼喚現代化,試圖掃除人們在思想上進入現代化的障礙,以更加開放的心胸和眼光去看待自我、應對世界”。

    另一方面,從人的存在、文明的延續、生活的需求來説,長城作為中國歷史的重要見證,又絕對有保護的必要。

    在今天,世界早已經開放,當年的爭論已經平息,作為文物古跡、也作為歷史見證的長城,已經有了新的意義。楊陽説,“人和別的動物不一樣,人們創造了文明,也創造了歷史。雖然每一個人都生活在當下,但是卻永遠有追溯本源的需求,而歷史,是人類精神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一個沒有歷史的民族,它的人文生態、精神狀態是膚淺的,甚至是沙漠化的。所以,所有有人文情懷、有人文關懷的民族,都會注重歷史文物的保護,那些文物古跡,它們訴説著一個民族幾千年的歷史,訴説著這個民族是如何步履蹣跚地走到今天的。就好像我們的長城,我們看到它,就能夠感受到,我們祖先是通過怎樣的艱辛修建它的,我們的祖先為了爭取生存的空間,保護安寧的生活,究竟付出了多少血汗”。

    人總要追求一點兒感官刺激之外的享受,一種屬於精神上的陶冶和滿足,而追溯自己的歷史,永遠都是讓我們精神更加豐富的最好途徑。楊陽説,“長城不僅是旅遊資源,也不僅僅是一堵長長的墻,也是我們感受生命、感受生活的重要精神財富”。

    應引入民間保護組織

    所有對於歷史的尊重,其實都是為了現在活得更好,也是為了未來攀得更高,所以,即便是以功利的標準去判斷,保護歷史,保護我們的過去,也是必需的付出。

    楊陽説,“記住歷史,不僅可以激勵人們的憂患意識,也能夠激發人的創造力,對歷史一無所知的民族,既不可能是有人文情懷的民族,也不可能是創造未來的民族”。

    這就是保護的意義,楊陽説,“我們創造了財富,但不僅僅只是用來消耗掉,用來吃喝享受,拿出一部分來,保護歷史,既是告慰先人,也是告誡後人,還是激勵自己。”

    萬里長城,可以想像它的保護是一個艱巨的事業,而需要保護的,絕不僅僅是長城,楊陽説,“悠久的歷史,綿長的文明,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物古跡,有時候太多了,也就不重視了,許多時候保護者不勝其煩,保護不過來”。

    保護不過來,依舊要保護,楊陽説,“應該調動民間組織的力量,不僅僅由政府來保護,在世界上,有許多專注于保護文物的民間組織,致力於文物的保護、維修、維護。假如我們也可以成立一些民間的基金會,讓它們參與到文物保護中來,特別是長城這樣跨越許多省市的古跡,地方政府之間可能存在很多協調的問題,但如果能夠引入民間保護組織,情況就會好很多。此外,也應該從教育中培育人們良好的歷史觀、文物觀,讓普通人也有好的文物保護意識,這樣形成政府、民間、當地百姓共同組成的文物保護系統,可能會有更好的效果”。

    來源:北京晨報

國家機關 | 駐外機構 | 社會團體 | 新聞網站 | 媒體網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網站 | 地方網盟 | 友情連結 | 黃金鏈 全部>>
中國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網際網路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 12321垃圾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