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90後”小夥兒赴雲南山區義教 只為與孩子的約定 |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15-06-18 責任編輯: 李艷娜 |
|
圖為義教老師于天在給山裏的孩子們授課。 支教教師供圖 攝
圖為義教老師于天學校給孩子們做午飯。 支教教師供圖 攝
4個小時的飛機,8個小時長途汽車,2個小時的拼車,最後還要步行一個多小時,才能到達于天義教的沈家村。河北廊坊一名“90後”小夥兒放棄自身優越生活,遠赴雲南省寧蒗縣貧困山區義務教學的故事在雲南地區的微信圈分享火熱,17日,記者通過長途電話採訪了這名已經在山區義教近3個月的“90後”小夥兒于天。 這名“90後”小夥叫于天,家住河北省廊坊市大廠縣城區。1995年出生的他今年剛滿20周歲,是家裏的獨生子,高中時期曾在新加坡讀書,後學習法律專業畢業。他非常喜愛攝影,幾個月前,還積極參加了“印象大廠攝影采風活動”,並且採訪了“大廠四胞胎音樂之路”的故事。在平時,他受家庭和社會的熏陶熱衷公益,時常和身邊的“90後”們一起開展或參加公益活動。 于天義教的地方是雲南省麗江市寧蒗縣永寧鄉沈家村小學。對於他來説,這是個被遺忘的村落,這裡有許多被遺忘的孩子們。雖然剛剛到這裡義教兩個多月的時間,但是,他有個願望:“想通過自己的努力,讓這些貧困山區孩子們的學習和生活條件有所改善。” 談起為何要到這個地方義教,于天在電話裏説:“去年9月份,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受託到雲南麗江市寧蒗縣下鄉發放一批愛心捐贈衣物,後來聽説永寧鄉沈家村有個老師叫王忠華,在山裏支教12年,雖然全校只有24個學生,但是他既當老師又當家長還當廚師,始終堅守在這裡。於是,我決定去沈家村走一趟,這一走,我發現了這個被遺忘的山村。” “那一次去的時候,沈家村正在修路,沒有一條真正能從鄉里到村裏的路,只能靠走路。那天還下著特別大的雨,王老師和他一個朋友騎著摩托車來接我們進村,有些道路特別泥濘,摩托車也過不去,只能推著走過去。”于天説,那天我一不小心,一條腿陷到泥裏,一直陷到膝蓋,我試著拔一下,結果兩條腿都陷住了,最後我的鞋都差點被丟在爛泥裏。到了沈家村,我看到了孩子們的學習條件,內心有種説不出的滋味。當時我答應了王老師和孩子們,我會回來的。 由於時間緊促,當天,于天匆匆看了看就不得不回來忙於學校的事情。但是,在他的心裏始終都在牽掛著那裏的孩子們。今年剛過了春節,他就毅然地收拾一些隨身攜帶的行李,帶上他的相機,獨自前往了麗江,開始了他的義教之路。 雖説去年去過一次,但是這次獨自一人去,路程遠遠要比想像中艱難的多。從北京坐4個小時的飛機,途經昆明到達麗江,然後坐長途汽車8個小時到寧蒗縣,接下來要坐兩個小時的公交車才能到永寧鄉(所謂的公交車,就是幾個人拼車才能租到的麵包車),最後還要步行一個多小時,才能到達沈家村。一路上,是他心裏對山區孩子們的那份牽掛指引著他克服各種困難。 2015年3月30日,這是于天第一天給沈家村孩子們上課。他第一句話問了教室裏面的20多個孩子:“你們還記得我嗎?去年你們剛開學的時候我來過。”讓他沒想到的是,孩子們異口同聲的喊出了“于老師”三個字。當時的小于,眼睛有些濕潤,其實,孩子們都記得他説過的話,都在盼著于老師能夠早點回來。于天由於有新加坡的求學經歷,英語對他來説不在話下。他擔任起了英語的教學任務,説是英語,其實也就是教英文字母和一些簡單的單詞罷了。那天放學的時候,孩子們拉著于老師的手問:“于老師,于老師,明天你還來嗎?”看著孩子們一雙雙企盼的雙眼,于天斬釘截鐵的説:“當然來!我還要跟你們一起學習、一起生活!” 山裏的條件超出大家的想像,與家鄉來比有著天壤之別。于天居住的地方海拔2800米,學校在山上,海拔達到了3600米,每天早上他和王老師一起上山教學。于天説,“現在正值雨季,摩托車不能騎,只能走路上山,一路上到處都是泥濘不堪,一不小心就會摔倒。上下山一個來回要差不多4個小時。我去的時候帶了三雙鞋,現在都已經磨破了。”上午上完了課,中午于天要在山上和孩子們一起做飯吃。説是做飯,其實也就是找點野菜做個湯,然後就是烤馬鈴薯。這裡沒什麼蔬菜,最多的就是馬鈴薯,每天都是吃這些。下午放學了,于天下了山還要幫著王老師做一些農活。 于天説,“雨季山裏濕氣很重,衣服穿了一天就得換,要不可能會染上濕毒。睡覺的地方更是潮濕,而且還有很多跳騷,晚上經常會被咬醒,起來一看,渾身上下到處都是包。”這樣的生活條件對於于天這個沒經歷過什麼苦日子的“90後”來説,無疑是個很大的挑戰。但是從他決定去義教的那一天起,就已經做好了準備。看到村裏沒有洗浴設施,于天還捐款為村裏修建了一個浴室。從選材打地基到壘墻刷墻,最後到封頂,他都是一手操辦,雖然他的手早已被磨破,而且又被石灰燒的很疼,但是于天從無怨言,“能夠用我自己的雙手,為這裡做點什麼,我很自豪!再過幾天,新浴室就可以用了!” 在於天眼裏,沈家村面臨的不僅是經濟上的貧困,還有文化的貧困。于天説:“光靠捐贈的物資是改變不了的,要改變他們的思想,也就是文明。要想不貧困只有靠教育才能實現。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沒有文化,自然也就教育不好孩子,王忠華老師在這裡支教了12年,通過他一點一滴的教育正在改變著他們的思想。但是這些還遠遠不夠。只有更多的人走進來,和他們生活在一起,才能從根本上改變現狀。” 説到願望,于天若有所思地説:“12年前,王老師來到這裡支教,至今無怨無悔。現在我來了!我不知道我什麼時候會離開這裡,或許是這個學期結束把孩子們送上新年級,或許是像王老師一樣堅守下去吧。我知道,我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要想從根本上改變貧困山區的落後局面,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但是我堅信,只要大家都能盡己所能奉獻一份愛心,這些貧困地區孩子們的生活一定會得到改善。 中共大廠縣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祁振生表示,每個時代的新一代似乎都受到特別的關注,因為他們身上打上了標誌這個時代的鮮明烙印:“80後”、“90後”、“00後”……對於新一代,似乎總有人來褒貶一番,或憂心忡忡,或讚揚嘉許。于天作為的一名“90後”小夥兒放棄自身優越生活,遠赴貧困山區義務教學,在雲南省寧蒗縣傳播大廠正能量,更展現了廣大“90後”熱心公益、負責擔當的精神風貌。 來源:中國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