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智瀾:從北大才女到專業慈善人 |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15-06-16 責任編輯: 李艷娜 |
|
30個故事記錄一場逆時空青春成長。 近日,北大才女、哈佛線上生張智瀾攜新書《心會痛,才算長大》在網上發起眾籌。張智瀾承諾,該項目眾籌資金以及圖書所獲得的稿費將全部捐給“孤兒保障大行動”慈善項目。 新書《心會痛,才算長大》由作家出版社推出,是張智瀾在中國兒童保險專項基金工作三年並同時準備奔赴哈佛求學的經歷和心路歷程,其中30個感人故事記錄她從北大才女到專業慈善人的逆時空之旅,折射出新一代年輕人的面貌與情懷。著名作家、中國兒童保險專項基金資深顧問盧新華這樣評價張智瀾:“每當我走進智瀾他們小小的辦公室,總是能感受到中國、世界乃至整個宇宙的氣場和能量,感受到這世界的每一顆愛心的律動……” 成長之痛:優等生工作失誤層出不窮 《心會痛,才算長大》這本書中記錄了張智瀾的青春記憶,在中國兒童保險專項基金供職三年,張智瀾回憶,初入基金,一記悶棍突如其來。這意外之痛,讓她心有不甘又茫然無措。 剛開始工作時,失誤甚至笑話層出不窮,給辦公室同事訂餐都要和飯店服務員“嗆嗆”,被指不懂體諒別人,這些小事都讓她的自尊心時刻隱隱作痛。從小生活優越,一直是優等生而且自詡聰明的她發現自己“實則無用”,她坦言:“當時的我在自我的泥沼中掙扎,卻一無所獲”,這敗絮之痛讓她始料未及。 眼高手低讓她在成長過程中體會到不同的心痛,她開始痛定思痛,決定用自己的文字優勢為基金寫文章,重整旗鼓後,她見識了什麼是真正高度專業化運作的慈善,深受每一位同事對工作的熱情和敬業精神的感染,她開始意識到只有勇於承擔責任,才能獲得成長。獨立承擔孤兒重大疾病公益保險理賠支援工作為她打開了一扇窗,她開始接觸無數觸動人心的孤兒苦難故事,書中的十幾個“拯救孤兒”的故事讀起來讓人兩眼噙著淚花。“心會痛,我才長大。”張智瀾感慨。 回首自己的青春往事,經歷過這些痛徹心扉的職場生涯之後,張智瀾表示,希望還在學校讀書的學弟學妹們一定要盡可能早地參與社會實踐。她相信,青春並非只有相對豐厚的物質和無憂無慮的生活,成長的路上也伴隨著孤獨和迷茫。但真正獨立的生命個體,是不可能滿足於僅僅通過書本上的知識獲得豐滿自足的,必須要在真實社會中飽受歷練,才有可能成為一個真正成熟、自立的人。 風雨哈佛路:慈善經歷幫大忙 《心會痛,才算長大》一書中穿插了許多關於張智瀾準備留學的情節,她已經順利成為了慈善界最著名高等學府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線上生,直至今天,她仍然在繼續準備自己的留學申請,以期早日成為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的正式在校學生。 大二那年,張智瀾歷經層層選拔赴美國參加哈佛大學的模擬聯合國活動,在大量與兒童福利相關的學術資料,並最終她把關注點放在了弱勢兒童的保障事業上。在哈佛,她見識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傑出年輕人。那是她第一次如此親近哈佛,也從此與哈佛結下了不解之緣。 張智瀾將自己能夠成功申請成為哈佛大學線上生的幸運歸功於自己供職了三年的基金會:“與那些資深的從業者相比,我的職業經歷並不算豐富,最大的亮點就是在中國兒童保險專項基金的工作經歷。”留學申請表格除了簡單地要求填寫學歷資訊之外,關注點幾乎都職業經歷上。張智瀾講述了自己和團隊如何在中國首創公益保險這個創新機制,並利用它為廣大孤貧兒童提供重疾保障。 在接到錄取通知後,張智瀾發現在班裏自己是全班最年輕的學員,也是唯一一名中國籍學生。當她第一次交作業時就被教授就告知,自己曾經供職的基金可能是教授所了解到的全球唯一一個利用創新的公益保險機制關愛弱勢兒童健康保障的慈善項目。 雙面慈善人: 版稅將全部捐獻給“孤兒保障大行動” 張智瀾是 2006年北京高考文科探花,目前正準備到哈佛求學,她坦言,一開始到基金工作的原因更多是要為自己求學哈佛的“社會實踐”要求做準備。在三年的工作中,她漸漸開始愛上這份工作,並醉心於慈善事業。 “她在中國兒童保險專項基金的工作與成長經歷工作中遇到問題,他們不僅會從行動、理念,甚至還上升到心靈層面進行反思,這一點遠勝我們這一代人。”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王振耀對張智瀾的慈善思路非常讚賞。 在工作中,張智瀾見證了公益慈善背後複雜的人性:除了善意與關愛,也會有他人的不信任、不理解、乃至冷言冷語;監獄裏特殊的“募捐”;還有當生命受到威脅、當活著成為期盼時所帶來的衝擊與震撼等等。她漸漸學會拋除自己的偏見,學會心痛乃至悲憫,讓自己重新審視慈善,並全身心投入慈善事業,在基金工作中,一心一意為受助孤兒準備好每一份資料,溝通每一個電話,組織好每一次活動。生活中,她也時時不忘那些素不相識的孤兒們,張智瀾承諾《心會痛,才算長大》所得版稅將全部捐贈給中國兒童保險專項基金及孤兒保障大行動。此外,她還為此書眾籌,最終獲得意料之外的善款。她的慈善事業不僅充滿壓力、挑戰,還有愛心、責任和智慧。 談及《心會痛,才算長大》這本書,張智瀾表示整個寫作過程並非只是過往經歷的簡單記錄,而是對心靈的高強度撞擊,也是一個重新凈化自己的過程,是一場逆時空的旅程。她似乎又重新經歷那些疼痛,仿佛重新破繭,提醒她這些珍貴的經歷應該被更多的人知曉。 來源:中國日報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