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公益模範
港籍人士吳仲堅堅持20年資助700多名貧困生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15-05-26  責任編輯: 李想

  24日晚,在廣州海珠廣場附近一家酒樓,一場特殊的生日晚宴正在進行。香港籍人士吳仲堅是當晚的壽星,他只育有一子,席間卻有五名異姓的男女稱呼他為“老爸”。原來,熱心公益的吳仲堅曾擔任過華夏基金會的執行總幹事,長期“一對一”資助內地五名貧困學子,在此過程中雙方結下深厚的情誼。受助者都不約而同地認他當義父。現在這五名學子均長大成人,有的已成家立業,特意從全國各地趕赴廣州,替他慶祝66歲的生日。

  五名幹子女齊聚廣州為他慶生

  現年33歲的阿天來自甘肅臨洮縣,定居佛山順德已滿10年。他是當地第一批接受“希望工程”資助的貧困學生,也是吳仲堅資助的第一個學子。一提及吳仲堅,阿天都很自然地説:“我爸……”

  除了阿天,還有來自甘肅、貴州等地的國麗(女)、偉龍、培英(女)和沙龍等四名曾長期接受吳仲堅資助的學子,他們均不約而同地認吳仲堅作義父。

  24日晚舉行的生日宴與普通的家庭聚會無異,吳仲堅夫婦和家人,以及五名異姓的乾兒女共聚一堂,其樂融融。餐前,五名乾兒女派代表,將大家湊錢購買的一對戒指戴到了吳仲堅夫婦的手指上。“這就是廣東話説的‘穿上龍袍也不像太子’。”吳仲堅笑稱自己戴上金戒指也不像有錢人。而吳仲堅的夫人盤蘇賢,則樂開了懷,她説:“結婚時都沒有戴戒指,沒想到老了反而有機會戴上戒指。”原來,在香港出生的吳仲堅幼時跟隨父親和兄長于上世紀50年代回到廣州居住,在內地經歷了上山下鄉,恢復高考後考上華南理工大學,後留校任教,直至上世紀80年代初期才移居香港,因此一直保留著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夫婦倆從未佩戴過貴重的首飾。

  一直把受助者當親生子女對待

  為何阿天會發起這場特殊的慶生聚會?時光回溯到1993年的4月,當時還在上小學四年級的阿天因家庭貧困,正面臨著輟學。但他收到了第一筆通過“希望工程”轉交的資助——300元港幣,從而避免了輟學的命運。

  而提供資助的正是吳仲堅。1994年,第二次赴甘肅考察的吳仲堅得知中學階段不屬於當時“希望工程”的助學範疇後,決定自己繼續資助阿天上中學,甚至是大學。

  阿天果然沒有辜負吳仲堅的期望,2001年考上了甘肅政法學院讀經濟法。吳仲堅一家非常開心,不但兌現承諾繼續資助阿天上大學,還在暑假他們立刻邀請阿天到廣州來玩,讓自小在甘肅長大的阿天增長見識。

  2005年,阿天大學畢業後待業在家,吳仲堅又幫忙介紹到佛山某工廠上班,而後轉到順德工作。而阿天也不負眾望,經過10年的努力拼搏,目前終於在佛山順德買了房,結婚生子。

  “我最感激我爸的,並不是他資助我上學,而是他這20多年來一直把我當親生兒子對待。”阿天説,從1993年9月他第一次與吳仲堅見面至今,吳仲堅一直都在關心他的成長。

  發動親朋資助700多名貧困學生

  “他做了很多好事,但一直都很低調,他的一顆心真是金子做的。”定居順德容桂的退休工程師楊敦沛對吳仲堅一直不吝讚揚。據楊敦沛透露,在吳仲堅以及他家人的共同努力下,發動了大量親朋好友為“希望工程”獻出愛心,先後共解決了764名孩子的失學問題。

  在楊敦沛看來,吳仲堅的慈善仁愛之心,既是與生俱來,也是其父母言傳身教的結果。楊敦沛説,當年吳仲堅父母就無私幫助一批年輕人上學完成學業,他正是得益者之一。

    來源:南方日報

國家機關 | 駐外機構 | 社會團體 | 新聞網站 | 媒體網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網站 | 地方網盟 | 友情連結 | 黃金鏈 全部>>
中國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網際網路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 12321垃圾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