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公益模範
大學教授漂在八百里皖江做“江豚衛士”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15-05-20  責任編輯: 李想

  迷彩服、黑膠鞋,站在一群漁民身邊,身為大學教授的于道平毫無“違和感”。下水拉網、抬船,他的動作也和漁民們一樣嫺熟。于道平説自己“就是個幹粗活的”,可他這“粗活”卻也幹出了水準。

  長江流經安徽省境內長約416公里,俗稱八百里皖江。30年裏,為了保護江豚這個瀕臨滅絕的“水中大熊貓”,于道平在八百里皖江上不知道走了多少個來回。

  于道平,安慶師範學院生命科學學院淡水生態所教授、農業部安慶西江長江江豚救護中心技術負責人,同時也是國際動物學會會員、農業部瀕危鯨類專家組成員、環保部評估中心水生動物評審專家。

  從1985年至今,他與江豚已經打了整整30年的交道。他組織江豚野外考察和救護近百次,解剖死亡江豚200多頭,腳步踏遍大半個長江流域,東起上海,西至湖南城陵磯。只要有江豚出沒的地方都曾經留下過他的身影。

  他是安徽省第一個主持開展長江江豚活體捕撈成功的人,長江安慶江段第一個提出江豚保護工作的人,安慶江段第一個長江江豚救護中心建立的推動者。

  上個世紀80年代,由於長江幹流生態環境惡化,白鰭豚數量銳減,為了保護僅剩的300多頭白鰭豚,需要把白鰭豚捕撈到故道中保護起來,而當時我國的淡水豚捕撈技術還是一片空白。

  為了探索白鰭豚的捕撈技術,于道平從當時數量相對較多的江豚入手,從1988到2001年,每年春天都會“漂”在長江上,累計有3年多的時間吃住在漁船上。他組織訓練無為縣土橋鎮、銅陵縣大通鎮和安平鄉的漁民活體捕豚。

  1992年,他在安徽銅陵江段首次成功捕撈到7頭江豚,這是安徽省首次捕撈淡水豚成功。在實踐中,于道平發明瞭“伺機伏擊”法,大大節省了聲驅網捕的人力、物力,豐富了我國的淡水豚捕撈技術,相關成果發表在2001年的《水生生物學報》上。

  俗話説“行船跑馬三分險”,在江上做活的人,最害怕的就是突變的天氣。然而對於道平這些江豚考察者來説,這時他們最興奮,因為“越是天氣不好,狂風大作,江豚越活躍,一個個都往外蹦,我們見到它的可能性就越大,那時候的心情是緊張又興奮”。

  在江上“漂了”幾十年,多次與死神擦肩而過,但是于道平從未想過放棄。

  “白鰭豚的功能性滅絕對於我們來説是很慘痛的教訓,所以現在江豚的保護絕對不能重蹈白鰭豚的覆轍。”據他介紹,上個世紀由於對白鰭豚的保護資金和技術上的短缺,白鰭豚遷地保護工作一拖再拖,到真正下定決心去捕撈白鰭豚時,長江裏的白鰭豚早已不見蹤跡。

  “我目睹白鰭豚滅絕,眼見得江豚又要消失,如果説長江容納不了水生動物,哪又能容納我們人類。”于道平説,“我這個人也沒有其他的本事,既然做了一件事情就把它做好,所以我一輩子只做一件事情——江豚保護。”

  安慶江段素來河道彎曲,眾多的河汊和無人沙洲使得漁業資源十分豐富,一直是長江江豚的重要棲息地之一,與洞庭湖、鄱陽湖並稱“長江江豚三大生存場所”。

  然而,安慶江段江豚保護工作與高密度的江豚分佈現狀極不相稱,在2006年以前,安慶甚至沒有開展江豚保護這一工作,更別提給江豚治療康復的救護區和生存的遷地保護區。

  于道平來到安慶師範學院第一件事,就是向安慶漁政局建議在西江建設江豚遷地保護區。為了西江保護區的建立,于道平四處奔走,參加各種學術會議時,不止一次向媒體介紹西江遷地保護的觀念,希望得到社會輿論的關注。經過於道平和安慶漁政局多番努力,2014年4月,當地政府終於同意在西江劃出一部分水域,建立長江江豚救護中心。

  目前,在安慶西江長江江豚救護中心,5頭江豚經過一年的餵養,營養狀況良好,平均增重都在10公斤左右。

  救護中心的建立讓于道平頗為欣慰,可他還是不能放下心來,因為救護中心的職能只是讓江豚得到暫時寄養和治療。下一步,他希望通過進一步的協商,把整條西江“承包”下來,建立可容納幾十頭江豚的遷地保護區。

  從2006年調入安慶師範學院,一直到2013年,安慶當地只有于道平一個人從事江豚研究。獨木難成林,缺少團隊讓許多研究工作難以開展,于道平一直自嘲是個“光棍老師”。慶倖的是,安慶師範學院淡水生態研究所現在又來了兩名年輕教師,相繼取得了不小的學術成果,這讓他感到欣慰。

  多年辛苦的野外工作,于道平病痛纏身,腰肌勞損、風濕性肩周炎、胃病, 1995年還檢查出患有血吸蟲病,可他全然顧不上。

  根據2012年長江江豚調查結果,目前長江江豚總數僅為1040頭左右,這個數據意味著如果不趕緊實施保護的話,江豚將會在10年內滅絕。

  時間已經過去了3年,于道平一直在提醒自己,要抓緊最後的時間“為長江留住這一點野性”。

    來源:中國青年報

國家機關 | 駐外機構 | 社會團體 | 新聞網站 | 媒體網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網站 | 地方網盟 | 友情連結 | 黃金鏈 全部>>
中國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網際網路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 12321垃圾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