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社會責任
媒體:逃離鄉村教育的不只是青年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15-05-18  責任編輯: 李想

  最近,讀了《中國青年報》刊發的報道《農村青年用腳投票逃離鄉村教育》,深有同感。我的家鄉在廣西百色的山裏,最近回鄉,發現鄉村學校在辦學條件越來越好的同時,內在卻越來越空虛,無論對於學生還是教師,鄉村教育的吸引力都在大大削減。

  客觀地説,和30多年前我小時候相比,鄉村教育還是有很大進步的。首先,學校的教學硬體設施大大改善了。一位當小學副校長的親戚告訴我,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後,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被大力推進,我們縣1990年之前修建的教學樓,幾乎都已按照抗震要求重建或改建。其次,學生受教育的機會也多了,我上大學的1993年,我們整個鎮只有兩名大學生,而2014年,僅考上北京院校的本鎮學生,就有4個。

  但與此同時,教師的社會地位卻降低了,家長對孩子教育的關注減弱了,現在的孩子比以前的孩子更迷茫了。

  在我小時候,教師還是個令人尊敬的職業。上世紀80年代末,我初中畢業時,師範院校是成績較好學生的優先選擇。我的初中同學裏有超過20%就讀師範學校,從事教師職業。但是今天,我那些當老師的同學,有超過20%已經改行了。

  聽這些老同學講,鄉村學校很難招聘到新教師,現有教師隊伍年齡偏大,其中一些人還主動放棄教職另謀生路。我的一位教齡超20年的學長,憑著對事業的熱愛一直堅守在小學教師崗位上,卻表示子女如想去當老師,寧願與其斷絕關係。

  我這次回鄉接觸的老師,既有校長也有普通教師,既有中小學老師也有幼兒園老師,他們普遍對自己的職業感到悲觀。

  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教師的收入處於社會中等偏下的水準。近年我的家鄉縣域經濟發展較快,教師收入不僅低於政府官員,更遠低於新農民。

  發展空間小是另外一個原因。以小學教師為例,晉陞到高級教師就到頂了,工資收入增長緩慢。相比之下,公務員的晉陞空間要大得多。因此一些老師拿教師職業當跳板,瞄準公務員職位,隨時準備參加招考。

  現有教師流失,新教師又招不到,所以如今家鄉學校教師嚴重不足,在職教師課業壓力大。在一位學長任職的鄉村小學,學生有318人,教師僅8人,師生比例遠低於政策要求的1:19。一些班級的課程無固定任課老師,上課不得不臨時抓丁拉伕。

  再者,教育行政系統的腐敗、不同學校不同教師之間的不公、學生學習風氣的惡化,也導致教師深感無力,對職業的未來缺乏信心。

  對教師沒有吸引力的學校,對學生自然也缺乏吸引力。在鄉村,優質學生、家庭經濟條件好的學生,都往縣鎮以上學校集中,留下的多為“問題學生”。小學高年級和中學學生中,吸煙、喝酒、打架、早戀等現象較為普遍,學習風氣較差。一些學生早早輟學,經商或外出打工。

  生源少了,鄉村教學點撤並也就成了理所當然的事。我們縣的中小學,縣城“擠”、鄉鎮“滿”、農村“空”的問題很突出,而政府的對策是新建、擴建縣鎮中心學校,與均衡辦學的要求並不一致。

  不過,鄉村的師生及學生家長對集中辦學沒有我想像中那麼大的不滿。某村教學點的一位老師告訴我,集中辦學對教師和學生都有好處。就近入學,學校設備差,老師待遇低,學生見識少。集中辦學的壞處是家長負擔大,因為家長要承擔孩子的住宿費和從村裏到城鎮的交通費。

  集中辦學也能折射出家庭教育關係的變遷。農村的父母忙於賺錢,把孩子過早地推向了社會。有一個教學點,有個學期大約90%的學生家長都外出打工,留守兒童處於缺乏父母教養的狀態,所以一些有經濟條件的家長,希望孩子寄宿在中心學校,能把孩子管好。

  鄉村教育缺乏吸引力還有一個深層原因,就是教育之於鄉村的價值何在。

  一個在家鄉工作的朋友,曾直言不諱地説:你們腦子比我聰明,書讀得比我多,但沒多大用,收入不見得有我多,生活未必比我好……

  他的話有偏頗之處,但反映出了讀書無用論在鄉村蔓延的現實。也戳中了我們這些去遠方求學鄉村孩子的痛處:我們的所學,給鄉村帶來了什麼?這個問題很難回答。

  在鄉村,知識的更新主要有三種途徑:一是通過學校教育獲得科學知識;二是務農及外出打工獲得經驗知識;三是使用媒體(如圖書、網際網路)獲取知識。

  正如經濟學家朱錫慶所言,幾億農民在打工過程中,在城市尤其在工廠中實現了快速大規模的知識更新。這樣的知識更新效果,可能已經超過了正規教育的價值。鄉村家庭從打工獲得的收益,表面看上去也超過了教育投資的收益。

  而從鄉村走出去的大學生很少有回農村工作的,他們的教育成果並未直接明顯惠及鄉村,反而可能耗盡家財。而這些農村大學生在城市也多為工薪階層,一些當年學習一般在家鄉發展的,反而權傾一時,富甲一方。再有,近年農村經濟的發展,似乎都是中央政策及農民勤勞的結果,似乎與知識的多寡無關,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們對鄉村教育價值的評價。

    來源:中國青年報

國家機關 | 駐外機構 | 社會團體 | 新聞網站 | 媒體網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網站 | 地方網盟 | 友情連結 | 黃金鏈 全部>>
中國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網際網路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 12321垃圾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