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聚焦公益>
用專業能力做獨到公益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12-09-11  責任編輯:李想
貝親中國董事、副總經理葉芳瑩接受南方公益專訪。受訪者供圖
貝親中國董事、副總經理葉芳瑩接受南方公益專訪。受訪者供圖

  企業公民

  9月6日,由南方日報發起,貝親公司參與共建的“南方公益·幸福廚房”公益項目(第二期)簽約儀式在上海舉行,這意味著繼雙方在2011年成功合作建成4間幸福廚房之後,貝親將再次啟動對“幸福廚房”的資助。南方公益聯盟副秘書長、南方公益週刊主編戴遠端與貝親中國董事、副總經理葉芳瑩女士出席簽約儀式。

  “幸福廚房”公益項目由南方日報社發起,廣東團省委和青基會參與共建,旨在為邊遠貧困山區中小學校改善廚房硬體條件,讓學生吃上熱飯菜。該公益項目2011年5月啟動,預計到今年底,全國範圍內建設“幸福廚房”的總數將達到200間。

  2011年,貝親啟動對“幸福廚房”的第一期資助,先後在貴州省六枝特區苦李井小學、西藏墨脫縣背崩鄉小學、四川省阿壩州馬爾康縣龍爾甲鄉中心小學和木爾宗鄉中心校建成4間“幸福廚房”,極大地改善了這些學校的就餐條件和衛生環境。今年,貝親決定再次資助該公益項目,繼續積極投身社會公益事業。

  貝親自2002年進入中國市場以來,經過10年的發展,現已成為中國母嬰行業的佼佼者,而企業的快速發展,也促使貝親日益加大了對社會公益事業的投入力度。9月6日,貝親中國董事、副總經理葉芳瑩女士接受南方公益記者的專訪,講述貝親的公益理念與行動。

  參與“幸福廚房”讓企業更有愛

  南方公益:作為貝親與“南方公益·幸福廚房”第二期合作的負責人,您對本次合作有何新的期待?

  葉芳瑩:首先,很高興能與《南方日報》就“幸福廚房”再度合作。我們相信媒體的公信力和號召力,《南方日報》作為主流媒體,能以新聞報道喚起公眾注意、發動社會力量、整合更多資源,有這樣的優勢,我相信能使公益項目的推進更加高效、可信。第一期的合作對雙方來説都是一種嘗試,在此之前,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可能對於偏遠貧困地區孩子的吃飯問題都還不了解,不知道他們面臨那麼多的困難,實際情況有那麼糟糕。第一期合作讓我們了解到這個項目的必要性,這才有第二期的合作。

  在第二期當中,我們增加了項目經費預算,希望能為學生提供更好的硬體設施。現在我們先讓孩子們吃上熱的食物,哪怕只是他們自己帶的馬鈴薯或其他乾糧,這是一個基礎。接下來,這個項目延續下去的方向將是向孩子們提供更加營養合理的午餐。當然這就需要當地政府更多的關心和配合,比如有些地區已經在實施的“每天一個雞蛋”、“營養補助”等舉措。

  南方公益:貝親參與公益慈善活動的動力是什麼?

  葉芳瑩:貝親作為一家有著長遠發展意願的企業,其未來必須建立在良好的企業形象和社會責任感的基礎之上。我們自覺參與社會公益事業,因為這是獲得社會親和力和公眾認知的重要途徑。

  此外,我們認為現代企業不應該再以盈利為單一目的,參與公益活動將使企業在社會中的發展更加均衡。參與公益慈善活動有助於提高企業內部的凝聚力,讓員工感受到他們是在一家有愛心、有責任感的企業內工作,這將提升內部員工以及外部合作夥伴對貝親産生的認同感和信賴感。

  “公益行動應首先基於受助者需求”

  南方公益:對於“幸福廚房”所在的學校和學生,您和貝親公司能夠提供哪些幫助?

  葉芳瑩:貝親是一家專門生産母嬰用品的企業,因此我們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有著更多的關注。貝親已經在四川、青海、新疆、貴州等地建設了多所以“貝親”命名的希望小學,這些小學有專門的“貝親圖書室”、“貝親獎學金”,以及正在建設中的電腦室、音樂教室、體育器材庫等。我們相信孩子們需要的不僅僅是硬體設施,更需要對他們個人成長和發展的關注。在今年的貝親中國十週年慶典中,我們邀請了十幾位希望小學的學生來上海參加活動,並組織上海一日遊,讓他們感受到全方位的關愛。在未來,我們也同樣會為貝親“幸福廚房”所涉及的孩子們而衷心付出。

  南方公益:除了捐款、救災、助學等傳統慈善,您認為企業參與公益慈善還可以有哪些方式?

  貝親:我認為公益慈善行動的出發點應該基於受助者的具體需求,而形式倒不必拘泥。對於企業來説,除了捐款,如果還能運用自身的專業能力來改善受助者的境遇,將是一種獨到的貢獻。比如貝親作為一家母嬰用品企業,這些年來一直堅持生産適用於唇腭裂患兒等特殊群體的嬰童用品,並與嫣然天使基金等專業機構合作,將這些産品免費派發給那些需要它們的孩子。

    來源:南方報網—南方日報

國家機關 | 駐外機構 | 社會團體 | 新聞網站 | 媒體網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網站 | 地方網盟 | 友情連結 | 黃金鏈 全部>>
中國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網際網路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 12321垃圾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