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向公眾展示社會責任責無旁貸 |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12-09-03 責任編輯: 李想 |
|
中央企業的社會責任一直是公眾關注的熱點。媒體該如何做好央企新聞報道?央企如何更好地展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公眾如何了解更加真實的央企?8月23日,“中央企業社會責任報道研討會”在北京舉行。與會方包括社會責任領域專家、知名時評人士、資深媒體記者,以及中國石化、中國石油、中國神華、中國移動、中國鋁業、中國北車等央企新聞宣傳負責人。與會代表對相關話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媒體:央企社會責任的展示應當更加體系化 中國青年報社社長徐文新提出,目前在央企與社會公眾之間亟須建立客觀、公正、可信的第三方評價,以公眾視角,聯合媒體力量,搭建央企與公眾之間的傳播平臺。 “中央企業社會責任評價”活動是由中國青年報社作為客觀、中立的第三方發起主辦的一項公眾評價活動。自6月1日起至10月底,主辦方將依託中青線上網路平臺,動員和組織廣大青年對央企履行社會責任狀況進行評價。 徐文新介紹,“中央企業社會責任評價”活動不搞規模性調查,不搞排名,也不是研究學術課題。他表示:“這個活動主要目的就是中國青年報作為一家媒體,作為一種第三方力量的存在,以客觀公正的立場,聯合媒體同行共同為央企和公眾之間搭建一個溝通的平臺。”一方面使央企社會形象的展示更加符合時代的需要,更加符合公眾的需要,也更加符合自身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能夠使公眾在更大範圍內通過更通暢的渠道來獲得央企的資訊。 著名時評人童大煥認為,評價央企的社會責任至少應該包括五個層面:第一,對國有股民的股東信託責任,就是分紅;第二,向市場提供物美價廉的優質服務的責任;第三,創造就業機會的責任;第四,創新的責任;第五,環境友好的責任。 騰訊財經頻道與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舉辦了十幾期中國企業責任先鋒在行動活動,對不少央企的企業領袖進行深入的視頻訪談。騰訊財經頻道主編韋洪波認為,央企負責人對社會責任的認識比較全面,能夠從涉及社會責任的人權、勞工、環保、反腐敗四個方面完整闡述自己的理念。但他同時認為,央企社會責任宣傳得不夠,導致央企形象變成了只言片語的符號碎片呈現在公眾面前。央企的社會責任表達應當更加體系化、産品化,這有利於企業在社會責任方面積澱厚度。 資深財經媒體人王安認為,現在央企溝通平臺上公開的資訊不夠,媒體應該促進這種公開。在他看來,央企應該自覺公開社會責任資訊,這是央企的責任。 央企:需要與媒體和社會各界有效溝通 今年7月,中國石化的一批産品已經在廣東銷售出去,並委託另一家企業從海上運輸。但颱風過境卻把該産品捲入大海,散落到香港和澳門海灘上。中國石化第一時間與香港有關部門溝通,並跟香港媒體和環保人士溝通,聽取他們的意見。同時,中國石化表態,作為一家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中國石化出錢,香港員工出力,聯合環保人士想盡辦法,在很短的時間內把颱風造成的事故影響降低。 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外宣辦秘書處長周泉生認為,能夠把影響降到最低,這是與媒體和社會各界有效溝通的結果。近年來,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和微網志等新型媒體形式影響力日益加大,資訊傳播的渠道、傳播的手段都有了很大的變化,“不僅僅是我們中國石化,包括很多企業,可能在這方面剛開始應對,或者溝通的方式是有些問題的,我覺得在過去幾年發生的一些事情,從企業自身的角度反思,有我們自己的問題。” 從媒體到央企工作的中國北車股份有限公司新聞處處長張勇認為,造成公眾對央企的刻板印象,媒體有一定責任,央企也有很大的責任。中國北車是整體上市公司,整體上市之前和相當多的中央企業一樣,有一個閉合的生活圈,跟外界接觸不多。但上市公司是公眾企業,社會公眾投資者需要企業資訊能被如實地披露,這樣一來,就使得企業開始對所有媒體開放。 至今,仍有部分企業對媒體存在一定誤解。在張勇看來,很多企業一聽記者來了就有壓力,記者一來,一般就領著看勞模,企業還認為宣傳就是讓媒體寫寫好人好事,不太講究新聞規律和傳播效果。正是由於這種宣傳認識上的偏差,導致部分企業自己把自己耽誤了,沒有把比較真實的一面呈現出去,社會公眾的誤解很多就是資訊不對稱造成的。 專家:研究者應該深入企業內部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教授楊東寧表示,要理解企業社會責任,離不開三方面:一是利益相關方,來自他們的期望、壓力等,這是利益相關方驅動的緯度;二是業績,企業對自己業績的展示;三是決策動機,更有領導力的這些企業,或者説面臨更多國際化競爭的企業,決策動機是不一樣的。 10年前,人們提到社會責任的時候,好像只有外國公司才有社會責任,“他們説一個很小的公益項目能説很多遍,但是一遍遍的還都能讓我們感動。而央企做了很多好事,我們卻很難被感動。”楊東寧認為,這是由於央企的地位導致央企沒有了話語權,“不管説什麼,別人首先認為你是對的,你是好的,這是話語權,如果你還沒説話,別人就帶著一種質疑的態度在等待,你就沒法作比較完整的表述,這就是沒有話語權。” “一家大的民營企業在亞馬遜砍伐森林從事木材交易,在國內又做了公益捐贈,也就是説,這家企業一方面在破壞環境,賺了錢之後又幫助窮人。這算是社會責任企業好的企業,還是不好的企業?”北京融智企業社會責任研究所所長王曉光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他認為,媒體首先應該有一個判斷,社會責任本身是什麼,必須要界定它的概念、範疇,“是在公益領域還是在環保領域,是在勞動關係領域還是在經營領域?這些方面要分開,而不是説某一方面做得好,就不管其他”。 楊東寧坦言,目前,更多的社會責任研究很難深入央企內部進行,大多數研究者只是將央企社會責任報告作為研究對象,以試圖得到更多的資訊,通過這種方式獲得的央企社會責任資訊,顯然遠遠達不到公眾的需求。 來源:中國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