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高校進入開學季 踏出國門如何緩解留學焦慮

2024-10-08 15:16:15.0

來源:羊城晚報·羊城派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海外各大高校近日也陸續進入開學季。出國留學也許在表面上是光鮮亮麗的,但在背後則隱藏著諸多的現實問題和挑戰。除了面臨較大的經濟負擔,心理層面的壓力同樣為留學生及其家庭帶來焦慮。留學焦慮是什麼?留學生及其家庭又應如何舒緩這種心理壓力呢?

 

孤獨與高壓下的“emo”時刻

在踏上留學旅途之前,相信許多留學生們都對自己未來的留學故事充滿期待。然而,留學之路的坎坷與艱辛讓留學生們不由得感到擔憂甚至畏懼,從而衍生出不同類型的焦慮,包括租房焦慮、語言焦慮、社交焦慮、分離焦慮等。這些焦慮,被留學生們稱作只有留學生才懂的emo時刻

留學焦慮是留學生們長期以來關注的並討論的話題。在當今的社交媒體平台中,有許多有關留學焦慮的詞條如留學焦慮抑鬱怎麼辦”“留學焦慮睡不著”“留學焦慮頭疼等都曾引發留學生們的共鳴。新鮮而未知的生活環境、陌生而不熟練的外語交流、難以融入的社交圈子、留學期間大額的經濟消費、自己與父母的未來期待……留學焦慮似乎從留學開始前就裹挾著準留學生們,從而成為他們巨大的心理負擔。

留學焦慮在留學生們身上可能會有哪些表現呢?在出國留學之前,對未知的恐懼和家人的離別時常困擾著留學生,讓留學生在出發前面臨手足無措之感。無緣無故地感到害怕,擔心不幸的事情發生,經常想家,是這個階段留學焦慮的典型表現。

我在出國前整個人非常焦慮,害怕出國不安全,沒有同行的夥伴相互照應;害怕對國外環境一無所知,會出岔子;害怕自己不夠獨立,在異國他鄉遇到問題處理不了……”留學生小余向記者回憶了自己出國前的心情。她還補充道,作為一個媽寶女,我甚至還有些分離焦慮。

在留學過程中,留學焦慮已然對留學生們的日常生活造成消極影響。胃口變得不好、睡眠變得不好,容易感到乏力疲憊等,是留學過程中常見的焦慮表現。有時候我整晚都睡不著,睡著的晚上也會突然醒來,卻不敢跟家裏人和朋友説這些事情,因為不想讓他們感到擔心。留學生Lee説。為此,Lee還專門為留學焦慮的留學生小夥伴們創建了一個群聊作為樹洞,以此讓大家互相鼓勵、大膽傾訴、減少內耗。

 

難以適應與分離將加劇留學焦慮

留學焦慮在很大程度上與留學生們對現實生活的適應度有關。廣東醫科大學人文與管理學院副院長、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主任譚健烽介紹,留學生在外對現實生活的適應包括一般性適應、人際交往適應、學習適應與心理適應四個方面,例如對當地食物、住房、生活費用以及健康醫療的適應,對社會交往所感受到的舒適度與熟練感等。

留學生從一個國家到另一個國家,從熟悉的一切到陌生的一切,文化背景不一樣,生活環境不一樣,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如果適應不良,則會出現抑鬱、焦慮、孤獨、失望等負面情緒。譚健烽還補充道,對於當地人際交往的適應通常是留學生們遇到的最大的現實適應性問題。

當留學生努力適應,卻又無法適應時,則會導致文化休克現象。所謂文化休克,是指當一個人進入與其生活習慣完全不同的社會時,可能會感到迷失、疑惑、恐懼,甚至於無力感。譚健烽解釋道:文化休克往往經歷四個階段——蜜月期、敵意期、適應期、融合期。簡而言之,這四個階段表現了個體進入一個新的文化環境中由主動到焦慮、再由熟悉到適應的過程。如果留學生處於過分的心理焦慮中,無法完成四個階段的適應就可能出現迷失、疑惑、恐懼、無力感的文化休克現象。

除了對現實的適應度以外,與國內親人與好友的長時期分隔會加劇留學生們的分離焦慮2021年,小葵選擇留學美國。由於在國外長期留學與在國內陪伴家庭不可兼得,小葵感到深深的愧疚,從而加劇了自己的留學分離焦慮症。

在疫情之下,家人們還能夠支援我出國留學,我是心懷感激的,但同時也懷有很大的愧疚,因為不能留在他們身邊盡孝,反而讓他們牽腸挂肚,以至於自己得了分離焦慮症。在當時,我至少一天一次給父母打視頻電話,在生日的時候給他們訂蛋糕,以此減少他們的擔心,也緩解自己的焦慮。小葵説。

除了留學生自己會受到留學分離焦慮的困擾,留學生的家長們同樣深受留學分離焦慮的影響。他們擔憂自己獨自在外的孩子,思念並盼望他們早日回國,而這漫長的煎熬與等待也將加劇家長們的留學分離焦慮。據小葵描述,自己臨行前的半個多月,媽媽每天都是擔憂的表情,常常失眠,並肉眼可見地消瘦下去。

 

支招

學生與家長都應學會緩解焦慮

焦慮是留學生們獨自漂泊在外的正常情緒,而克服焦慮也是每一位留學生都需要面對和學習的課題。那麼,留學生及其家長們應該如何緩解留學焦慮呢?

身為留學生,走出自身文化的舒適圈,加強本地主流文化的了解與當地居民的社會交往是緩解留學焦慮的第一步。社會作為一個開放的系統,允許各種各樣的生活方式與生活節奏的存在。留學生應充分了解主流文化和當地人的價值觀、思維方式、交際風格。積極的社會交流與文化活動的參與都可以提升個體自我調節和跨文化適應的能力。

留學生Annie分享了許多自己的留學體會。在提及留學初期剛到國外時如何度過“emo”時期,Annie為留學生們提出了幾個小妙招:適當地找人傾訴一下、播放自己喜歡的電視劇讓自己慢慢放鬆下來、不要感到自卑、佈置一個溫馨的住處、帶一點毛絨玩具、學會和周圍的朋友相處並主動開口説話。

此外,譚健烽還建議面臨留學焦慮的留學生們在當地積極尋求幫助,他説:西方發達國家已基本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心理健康諮詢服務體系,留學生可主動尋求高校、社區的心理諮詢服務。許多國外大學都在校園內配備學生心理諮詢師,是專門為學生服務的免費資源。他還補充道,各個地方高校都有中國留學生的中國學生會,留學生們可以積極參與中國學生會組織的活動,以緩解自己的焦慮心情。

孩子出國留學,身處國內的家長也同樣可能被留學分離焦慮所困擾。譚健烽建議,家長們可以發展屬於自己的愛好,建立一個積極向上的新圈子,如運動、打牌、聚會、投入工作等,雙方互相影響,讓孩子看到家庭中積極樂觀的心態和快速適應的能力,孩子自己也可以快速適應好國外的生活。

父母還應信任孩子的自我成長,形成固定的溝通習慣。譚健烽説,孩子剛進入到陌生的環境是需要一段過渡期的,每個留學生都會有一段或長或短的適應期。父母要明白這個過程,並信任孩子會在這個適應的過程中自我成長。父母要保持和孩子的固定溝通頻率與習慣,形成孩子心中永恒的安全島,相信並鼓勵他們在新環境中披荊斬棘,每天過得充實而有意義。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文字 |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孫唯 實習生 梁欣雨

圖片 | 新華社資料圖(圖文無關)

責編 | 王沫依

校對 | 黎松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