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南沙區合夥聯營律所裏,三位澳門律師穿著嶄新的律師袍,鄭重接下律師執業證書(粵港澳大灣區);江門市蓬江區人民法院法庭上,來自澳門的大灣區律師江雪梅圍繞爭議焦點開展辯論;前海深港國際法務區內,港澳律師正認真聆聽“灣區律師大講堂”……
無數相似的場景,閃現著港澳律師在內地的執業之路:2020年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開展港澳律師執業試點的決定;2020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香港法律執業者和澳門執業律師取得內地執業資質和從事律師職業的試點辦法;2020年11月,2021年粵港澳大灣區律師執業考試網上報名啟動……去年7月初,省司法廳為首批四位港澳律師頒發了律師執業證(粵港澳大灣區)。
試點工作開展以來,300多名港澳律師順利“領證”,多位在港澳法律界具有影響力的律師已在大灣區內地九市律所執業,迎來了更加廣闊的舞臺。
他們是港澳“大狀”,在法庭上能言善辯,充分發揮其熟悉普通法和葡語系國家和地區法律優勢,助力推動大灣區“軟聯通”;他們是兩地“候鳥”,不斷成長,在往返中感受大灣區“硬聯通”,收穫執業新體驗;他們是“實戰參謀”,用自己豐富的執業經驗和專業優勢,為更多港澳律師尋覓發展新空間,積極投身內地法治建設,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熟悉內地法律
律師重拾學生身份下苦功夫
位於廣州珠江新城的廣東廣信君達律師事務所裏,粵港澳大灣區“001號”律師何君堯(見上圖,南方日報記者梁鉅聰攝)在筆電上寫寫畫畫。這天,他從香港來到廣州,約見當事人。對方因糾紛無法拿到授權進入大型商場,企業業務嚴重被影響。
經過來回數輪的交談後,糾紛被何君堯逐一厘清,當事人眉頭舒展開來,有了底氣。
專業能力,是律師的底氣。2022年7月,何君堯順利“領證”。數個月後,他在內地代理的首案判決結果生效,“首戰”告捷。一宗歷時多年的涉香港、內地兩地的民事糾紛案件得以“塵埃落定”。
站上內地陌生法庭,釋放底氣,敢辯、善辯、明辯,對於像何君堯一樣的大灣區律師來説,需邁過道道挑戰。
拿到進入法庭的“入場券”,是第一道挑戰。
按試點工作相關要求,報名粵港澳大灣區律師執業考試前,港澳律師需要參加由司法部組織的有關法律知識培訓;考試合格之後,需參加廣東省律師協會的集中培訓並經考核合格後方可申領執業證書。
6月10日,2022年粵港澳大灣區律師執業考試合格人員集中培訓班正式結業。為期數月的培訓共設置了“內地執業基本技能”“內地民商事業務實務”等30余門課程,為港澳律師順利在內地執業打好基礎。
重拾學生身份,律師們都下起了苦功夫:為了“不輸給”其他考生,畢業于香港大學法律系的吳樂茗光是學習感想就洋洋灑灑寫了幾十頁;澳門律師黃景禧則用上了學習小組模式,這個小組既包括同場考試的父親和妹妹,也不乏其餘同行,群聊裏,學習資料接連不斷上傳……
拿到“入場券”後如何辦好案件,則是大灣區律師執業中面臨的下一個挑戰。
儘管他們已經熟悉內地的法律知識,但真正站上法庭,難免焦灼:連開庭程式怎麼走都還沒有經驗。
為此,來自澳門的大灣區律師鄺玉球選擇打好“提前量”。完成內地首案的授權後,她就向廣州市南沙區人民法院申請要來了此前庭審視頻,暫停、播放……在一分一秒間學習內地庭審規範及流程,同時積極參與南沙區司法局組織的程式性內容培訓,確保心中有底。
不少大灣區內地九市律師事務所也行動起來。在廣東廣信君達律師事務所,一批精通粵語、英語服務秘書專門為大灣區律師提供全方位執業協助。
廣東搭建橋梁
推介大灣區律師協助拓展業務
作為上海中聯(廣州)律師事務所主任、高級合夥人,律所聘用大灣區律師後,楊閏的忙碌程度更添了幾分:為他們連結足夠的跨境案源,介紹他們參與推進大灣區“軟聯通”的各項會議。
“對每一個加入的大灣區律師都需要100%負責,全力對接好他們。這關乎他們的發展,也與律所的未來息息相關。”她説。
責任心和服務便利,是廣東迎接大灣區律師亮出的基本項,更體現在他們執業的每一環節。
廣州市司法局在全省率先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律師在廣州執業申請工作指引》,設置專用諮詢電話、郵箱,開闢港澳律師申領執業證審批“綠色通道”;深圳則推出《港澳律師來深執業指南》,明確列出執業需提交的材料、如何向司法行政機關提出執業申請、審批程式等事項。
選擇大灣區內地九市律所是大灣區律師執業的關鍵一環。
為讓更多律所面向大灣區律師敞開懷抱,深圳出臺相關規定提出,前海律師事務所聘用大灣區律師,可按聘用人數給予相應獎勵,同時還發佈《關於徵集“有意聘用來深執業港澳律師”律所名單的函》,為港澳律師在深圳執業進行對接。
當選擇擺在眼前,搭建起資訊暢通的橋梁意義重大。
為此,港澳律師深圳執業服務中心將大灣區律師挑選律所和深圳律所用人的需求集中呈現,為雙方提供推薦、溝通服務的機會。自2022年8月迎來首批大灣區律師至今,深圳已有40多家律所共接收了150名大灣區律師執業。
擁有“安身之所”只是第一步。初來乍到的大灣區律師,未必都能做到“自帶案源”,只有盡力開拓,才能夠真正打開業務局面。
今年5月10日,廣東省司法廳聯合省商務廳舉辦“加強粵港澳法律服務合作助力‘五外聯動’專題研討會”,專門邀請8名大灣區律師代表參加。在廣東省律師行業服務高品質發展論壇、全省企業法律服務論壇等全省性的論壇活動中,陸續邀請大灣區律師參與,為其搭建與市場主體、政府部門的交流合作平臺。在深圳,廣東華商律師事務所成立港澳律師執業服務中心,通過結對子等形式協助拓展業務;在江門,10余家律所共同發佈港澳律師人才引進政策,為港澳律師在大灣區執業給予協助;在廣州,涉外律師人才庫上重點宣傳推介大灣區律師……
港澳律師深圳執業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計劃組織深港法律服務合作規則銜接對話論壇,邀請港澳法律專業人士、政府職能部門與司法機構等,共同探討如何拓寬大灣區律師執業之道。
期待雙向奔赴
粵港澳協同畫出“同心圓”
今年是來自澳門的大灣區律師李金月來到內地工作的第3年。不同於之前的派駐身份,“領證”後的她打開了“新世界”。如今,她可以代表內地客戶到內地法院進行訴訟。業務更多了,機遇也更多了。
儘管“一國兩制三法域”存在現實差異,但當法律制度協同畫出“同心圓”,這種制度之異恰恰釋放出更多制度之利。
廣東正和大灣區律師一樣,迎接“新世界”,開啟新驚喜。
這片熱土迎來了新的“客人”——
澳門律師內地執業首案的當事人羅先生看入境澳律師“領證”的新聞,選擇了與鄺玉球簽訂委託合同。在他看來,這些律師有語言等方面的優勢,方便溝通與交流。
一些澳門的企業家也來了。他們是大灣區律師程嘉雯的老客戶。在澳門法庭上,她為自己贏得了不少信任。當這些當事人想要在內地經商,但又對這裡的法律法規、行政事務程式不熟悉時,請程嘉雯協助便成了最佳之選。
這片熱土迎來了新的可能——
在粵港澳大灣區涉外法律事務日益增多的背景下,港澳律師“走進來”為內地企業“走出去”帶來了國際經驗和國際法律服務。
澳門律師熟悉葡語系國家法律,香港律師熟悉普通法,且可以擁有多個國家的法律牌照。在香港執業近20年,大灣區律師何升偉尤其擅長智慧財産權等方面業務。在深圳上崗後,他參與了不少涉外智慧財産權案件的討論,利用對國際法律服務市場規則的了解,做大做好跨境法律服務。
下了法庭,大灣區律師依舊沒有停下腳步。
“律師團隊的管理、服務,通關便利、稅收優惠等都可以完善。”近日,何君堯在廣州市司法局連拋幾條建議,希望能夠為港澳律師內地執業再添便利。相關負責人也進行了現場回應。
講痛點,談需求,提建議……法庭上遇到了哪些問題?過去一年,港澳律師結合自己的執業體驗,向廣東提出“貼心提醒”,為大灣區規則銜接提供了諸多“實戰性建議”,助力制度建設日益完善。
通過日常與大灣區律師交流,楊閏留意到,由於剛剛進入內地執業,他們所反映的問題、困難大多在微觀層面,而這些微觀問題解決起來也相對便利。當日常問題得以解決,大灣區律師們也將把注意力放到推動大灣區融合的層面。
“這種融合併不是一種單向的,我們更期待‘雙向奔赴’。”在大灣區律師融入內地的同時,楊閏也期待廣東能夠收穫新視角。
這是不少律所的共同思路。廣東華商律師事務所邀請港澳律師給內地律師進行港澳律師文化的培訓,通過培訓互動,將跨法域專業性知識與服務技能帶到深圳,帶給內地律師,讓港澳律師大灣區執業落到實處。
在大灣區內地九市,除了走過數十年執業之旅的成熟律師,也有不少剛剛邁上事業正軌的港澳年輕律師選擇來到大灣區、紮根大灣區。
參加執業崗前培訓及短期專業進修活動、嘗試有關部門和企業為他們提供的對口實習崗位……他們在這片新領域裏忙碌著,在一次次實踐中不斷成長。
前路漫漫,當三年試點工作即將畫上句號,面向未來,廣東格外堅定。
在日前召開的廣東省律師行業服務高品質發展論壇上,省司法廳相關負責人明確,將不斷完善粵港澳三地律師服務“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規三地”的多樣化實現方式。
“我們正在做一件符合時代大勢的事,相信未來會越來越好。”作為“001號”律師,何君堯信心十足。
特寫
面向內地市場把握機遇,港澳律師:
有新體驗,更有新成長
近來,何君堯每週都會往返于香港和廣州之間,處理案件、分享交流。從西九龍公路進入元朗高速,再由廣深沿江高速公路一路開到珠江新城。2個多小時的車程,窗外略過的風景對何君堯而言已無比熟悉,“因為通勤便利,老婆提要求了,必須當天往返、準時回家。”
從香港西九龍坐高鐵,十幾分鐘便到了深圳福田。何升偉每星期都會有兩天時間在深圳辦公。深圳釋放出年輕城市特有的發展活力,這格外吸引他,仿佛連帶著,自己也更加朝氣蓬勃。
令吳樂茗印象深刻的,則是這座年輕城市的友好與效率。
初來乍到的他被告知因超過45歲,不符合申請人才住房的條件。被卡住的他選擇求助前海管理局,情況迅速被厘清:原來是因為將吳樂茗劃歸到了香港青年創業計劃之中。協調人才房管理部門後,“烏龍”化解,吳樂茗找回了申請資格。
“它就像一個前途無限的年輕人。”吳樂茗願意將更多時間投入前海,陪伴它成長,把握其中釋放出的潛力與機會。
老城廣州沉澱著歲月,卻給何君堯帶來全新感受,嘗到不少新鮮:“線上就能開庭,視頻流暢清晰,人都不用去現場!”“庭上剛説完話,立刻就智慧生成謄本,還能實時修改!”
在內地,有新體驗,更有新成長。
來自香港的張翹欣參加了首批粵港澳大灣區律師執業考試,並於2022年9月拿到執業證,加入北京市盈科(深圳)律師事務所,成為一名大灣區律師。
內地廣闊的法律服務市場,是張翹欣選擇“北上”的重要原因。粵港澳大灣區律師的身份,給了她很好的平臺熟悉內地同行與市場。
從前,律師在法庭上“辯”得一方天地。如今,下了法庭,用武之地更為廣闊。
“香港律師事務所的規模以中小所為主,大部分的法律工作者也在中小所工作。要推動雙方融合,這個群體不能忽視。”結合自身執業經歷,張翹欣提議建立內地律所與香港中小所聯營合作的平臺。
在廣州市司法局舉辦的交流座談會上,像這樣的建議頻頻提出,大灣區律師與司法行政部門面對面、心交心,講出執業過程中的難點、痛點,助力真正實現粵港澳三地律師服務“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規三地”。
在江門市江海區,江雪梅則耐心地為市民群眾提供專業幫助。今年年初,她受聘為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江海基層立法聯繫點立法聯繫諮詢專家。
在廣東唯一的“國字號”基層立法聯繫點,這位澳門居民助力民主立法“直通車”更好發揮作用。
“這個身份就像是進場的門票,接下來如何生活、工作,怎樣把價值凸顯出來才是重點。”對於未來,粵港澳大灣區律師有期待,更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