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5日,一場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落實情況及建議——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産業體系”為議題的對口協商座談會在全國政協機關舉行。6位全國政協委員和2位專家學者在會上發言,國家發改委、國務院港澳辦、廣東省政府等中央和地方有關部門負責同志與委員互動交流。這是全國政協港澳臺僑委員會2022年開展民主監督工作的重要方式。
根據全國政協圍繞“十四五”規劃實施開展民主監督工作有關安排,港澳臺僑委員會在“十四五”期間(2021-2025年)圍繞“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落實情況及建議”主題,每年聚焦一個專題開展民主監督工作。2022年的專題是“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産業體系”。
粵港澳大灣區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産業體系,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産業,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的要求。為做好2022年民主監督工作,港澳臺僑委員會組成以朱小丹主任為組長的調研組,于9月圍繞“粵港澳大灣區現代産業體系建設”開展專題調研。
根據有關工作方案,此次專題調研活動圍繞構建現代化産業體系,加快推進産業集群發展、優化産業結構、進一步增強創新能力、加快推進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等內容,聚焦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高品質發展、優化要素配置、解決“卡脖子”問題、支援引導港澳居民融入大灣區等重點問題,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實事求是反映情況,提出務實管用的意見建議。
受疫情影響,既定的實地調研未能成行。港澳臺僑委員會立即調整方案,採取線下座談和視頻連線座談方式,在京先後召開了3場視頻會議和1場線下會議,分別與國家發改委等中央有關部門座談,與40多位各方代表人士交流互動。同時,委託廣東省政協港澳臺委員會、深圳市政協、廣州市政協開展協同調研。此外,為廣泛聽取意見,委員會還邀請部分港澳地區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社科院、中山大學、暨南大學等專家學者開展自主調研。
深圳市政協調研發現,當前深港澳科技創新合作機制不夠有效,存在隱形壁壘;深港澳創新主體間合作程度仍有限。為此,提出加強深港澳三地科研規則銜接,建立港澳主體參與、國際化、市場化的科技評價標準體系,進一步支援深港澳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學研究和技術攻關等建議。
“我在大灣區有很深的感受,粵港澳三地的協同是大灣區發展的關鍵。”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福建社團聯會副主席葉建明在自主調研中發現,雖然大灣區重點産業集群領先全國,已形成7個萬億級産業集群,但大灣區與世界級的現代化産業體系還有距離,存在著創新科技不足、發達城市的輻射帶動程度不夠等短板。他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培育世界級産業集群的關鍵是增強科技創新能力、補齊産業鏈關鍵環節短板、提升産業發展水準和綜合競爭力。
據了解,截至2022年10月,港澳臺僑委員會共收到深圳市政協、廣州市政協協同調研報告各1篇,7位港澳地區全國政協委員和4位專家學者提交的自主調研報告,以及書面建言材料近20篇。
“委員會還于9月13日至10月31日在委員移動履職平臺開通主題議政群,引導委員圍繞主題議政建言。”港澳臺僑委員會辦公室負責人表示,議政群極大激發了政協委員尤其是港澳委員的履職熱情,共有99名委員發言236人次,提出意見建議85條。委員會主任會議成員也及時在議政群中加強思想引領,針對一些重要意見開展研討,營造良好協商氛圍。
“民主監督調研緊扣粵港澳大灣區現代産業體系建設中的深層次問題,深入開展調研,精心組織對口協商,與粵港澳三地政府深入交流,促進粵港澳三地深化合作。”朱小丹表示,民主監督調研堅持在監督形式、組織方式、成果運用等方面持續探索創新,做到深入了解情況,廣泛凝聚共識,推動問題解決,努力增進團結,積極助推港澳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努力促進政協民主監督工作提質增效。調研工作堅持問題導向,有的放矢,積極發揮港澳委員“雙重積極作用”;突出提質增效,多方聯動,充分匯聚了各方智慧力量;注重成果轉化,務求實效,幫助解決問題、改進工作。
對口協商座談會後,調研組在認真收集分析各方意見建議的基礎上,形成了民主監督工作報告,針對資源要素流動存在障礙、産業結構趨同現象突出等問題,提出完善跨境合作機制、推動産業協同發展等建議,得到中央領導同志高度重視,有關方面在政策制定過程中積極吸收落實,有效促進了粵港澳大灣區高品質發展。
2023年,港澳臺僑委員會將繼續抓好民主監督工作,不斷促進粵港澳三地深化務實合作,加快推進大灣區建設,更好履行政協職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