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 > 要聞

灣區科創峰會:為大灣區科技創新獻計獻策

發佈時間:2023-01-17 11:12:57  |  來源:光明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李培剛

光明日報記者吳春燕唐一歌

近日,以“共創共用、邁向一流”為主題的灣區科創峰會在廣東東莞舉行,該會議是大灣區科學論壇主議程下的特色活動。首屆大灣區科學論壇于2021年12月在廣州舉辦,由“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ANSO)發起,是粵港澳大灣區最高級別的科學盛會。灣區科創峰會上,來自粵港澳三地、産學研三界的專家學者和科創企業代表會聚一堂,為大灣區的科技創新發展積極建言獻策。

在本屆峰會上,由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發佈的《共用創新指數研究報告》是一大亮點。該報告指出,“先強帶後強”正在粵港澳大灣區得到深刻實踐。隨著創新環境共用、創新要素共用、創新平臺共用、創新生態共用、創新成果共用五大協同機制的推進,大灣區凝聚起強大的科創發展“合力”。而創新資源要素能夠跨河、過江、越海,在大灣區各城市之間頻繁流動,依託的是大灣區科技和産業創新的“三大利器”:區域産業集聚平臺、大科學裝置平臺和企業開放創新平臺。

澳門大學教授麥沛然在峰會中分享了自己在澳門大學、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三地奔走,連通研發、製造、應用和市場的經歷:“大灣區數實並重、軟硬一體的研發和産業生態,不僅讓産業鏈、基地、人才等優勢可以跨境利用,還能讓産品研發在與現實需求和市場的溝通對接中得到錘鍊,提升創新的‘含金量’和競爭力。”

“加快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非常關鍵的任務之一,也是我們這幾代人的歷史使命。”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散裂中子源工程總指揮陳和生在峰會上表示。作為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位於東莞的中國散裂中子源自2018年對外開放以來,已完成8輪用戶實驗共800多項課題、全球累計註冊用戶4000多名,已經成為粵港科技創新的共用性關鍵支撐平臺,在新型能源材料、航空材料等領域取得一批重要成果,成為支撐大灣區乃至我國攀登全球科學研究與科技創新高峰的“大國重器”之一。

“通過數字技術創新,以數強實,為用戶、合作夥伴和全社會創造更多實實在在的創新價值,是搭建人工智慧開放創新平臺的初衷。”騰訊傑出科學家、美國國際電子電氣工程師學會會士劉威表示,“比如騰訊‘雲深’人工智慧藥物發現平臺,就是為了給基礎科學研究與發現提供新的技術支撐。”

“數字科技企業,他們提供生産性服務,也是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樊綱在演講中表示,製造業提供大量就業、推動國民收入增長和共同富裕,在國民經濟中地位突出,但製造業要想真正高品質發展,必須直面數字化轉型挑戰。這種背景下,數字科技企業幫助製造業企業研發適用、有效的數字化轉型解決方案,將推動製造業提高效率,提升國際競爭力。

“現在推動經濟穩中求進、大力提振市場信心,變得尤為重要。”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教授、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在峰會上表示。他建議,重塑內部營商環境,讓市場起主體作用、政府起更好的作用,進一步支援大中小微市場主體特別是具有生態效應的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從全球科技創新發展經驗看,龍頭企業一直是科技和産業創新的中堅力量,也是當前我國新型科創舉國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鄭永年説。

“敢為天下先,是大灣區在改革開放發展中鍛造的精神底蘊,在科技創新的時代更需要繼續發揚。”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在致辭中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我國新時代打造高品質發展的典範、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國家戰略。希望在科創領域,粵港澳三地的政産學研可以秉持過去‘吃螃蟹’的嘗新、創新精神,迎難而上,務實進取,為國家偉大的科創事業貢獻灣區的力量。”

《光明日報》( 2023年01月16日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