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 > 要聞

大灣區教育高品質發展!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立志建成全球首所融合學科大學

發佈時間:2022-08-16 15:25:00  |  來源:中國網大灣區頻道  |  作者:  |  責任編輯:李培剛

中國網廣州訊 8月15日上午,廣州市政府新聞辦舉行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專題新聞發佈會。市政府、市教育局、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簡稱“港科大(廣州)”)、廣州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南沙區的相關負責人介紹港科大(廣州)有關情況。

港科大(廣州)走在前列 廣州給與充分支援保障

廣州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馬曙介紹,港科大(廣州)于2022年6月獲批正式設立,這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發佈以來獲批的首個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內地與香港合作辦學機構,也成為《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以下簡稱《南沙方案》)出臺後落成的首個項目,是廣州第一所合作辦學機構,也是南沙區內的第一所高校,標誌著《綱要》和《南沙方案》擘畫的宏偉藍圖正逐步變成美好現實。

港科大(廣州)將融合內地與香港優質教育資源,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構建新型內部管理體制機制,對於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創新型人才,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合作辦學示範具有積極意義。同時,可以進一步優化廣州高等教育佈局,促進粵港澳大灣區高端人才、科研成果、産業資訊等重要發展要素更加充分地流動。

馬曙表示,在學校籌備建設階段,廣州市給予充分的支援和保障。建設工程分為兩期,一期用地面積約716畝,總建築面積約63.6萬平方米。目前校園一期工程已完成,將在九月迎來首批師生的到來。接下來,廣州將全力推動二期校園建設工作,對學校的後續辦學經費也將積極予以財政支援。

三大方面舉措推動創新 推動南沙高等教育發展

廣州市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陳爽表示,廣州市將以港科大(廣州)為重要平臺和關鍵抓手,示範推動《南沙方案》相關任務特別是涉教育舉措的落實落地。

01推動合作辦學模式不斷創新

一方面,廣州將給予港科大(廣州)更加充分的辦學自主權。

在享受與市屬高校同等待遇的基礎上,廣州將在重點學科建設、科研項目立項、科研經費支援、人才引進等方面給予重點支援,並給予學校在人員聘用、學科設置、教學管理等方面更加充分的辦學自主權。

廣州將積極為港科大(廣州)爭取更大更靈活的招生自主權,特別是爭取面向港澳學生的多種類型自主招生政策,吸引更多港澳青年學生在大灣區就學。

另一方面,廣州將堅定支援港科大(廣州)在“港科大一體,雙校互補”辦學框架下,與香港科技大學實行錯位發展、優勢互補、相互支撐、深度互動,實現合作共贏,共同建設世界一流大學。

02推動人才培養模式不斷創新

廣州全力支援港科大(廣州)建設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

在學科建設上瞄準科技前沿,探索開展交叉學科教育、深入推進學科融合發展;

在學術架構上敢於突破傳統,創新採用“樞紐”形式,貫徹學科交叉與融合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在人才培養上關注個性化需求,改變傳統課堂形式,注重團隊研討,引導自主學習,著眼國家重大戰略發展,培養大灣區建設緊缺急需的高端人才。

03推動産教科創融合不斷創新

廣州將更加主動地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産業鏈、創新鏈有機融合,積極發揮港科大(廣州)創新高地和橋梁紐帶作用,將廣州強大的産業轉化能力和南沙便利的地理中心條件,轉化為集聚粵港澳大灣區優勢創新資源的強勁動能;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供産教科研創新動力源,不斷增強粵港澳大灣區在國際競爭中的新優勢。

同時,廣州將大力推進南沙學前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發展水準整體躍升,支援辦好廣州民心港人子弟學校及其他外籍人員子女學校、港澳子弟班,加強面向港澳的優質教育服務供給,並支援南沙締結更多的國際姊妹學校和穗港澳姊妹學校(園)。廣州將實現教育與創新創業聯動,就學與就業生活互促,努力為港澳青年就學、就業創業提供更好平臺、更多機會,讓他們共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帶來的發展機遇。

陳爽表示,接下來,廣州將以港科大(廣州)的設立為契機,不斷探索合作辦學新模式、總結新經驗,繼續引進港澳優質高校、國外知名高校來南沙合作辦學,深化高等教育開放與合作辦學,全力支援落地南沙的高校打造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

立志建成全球首所融合學科大學

通過系統性創新推進高水準建設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校長倪明選介紹,港科大(廣州)9月1日開學,2022年招收15個碩博士專業,新生錄取基本結束。

港科大(廣州)校門夜景

/校園建設/

港科大(廣州)位於廣州市南沙區篤學路1號。學校佔地面積約1669畝,項目分兩期建設:其中項目一期于9月正式投入使用。校園二期已于近期開始規劃設計,二期建設項目將包括本科生的教學空間及宿舍、圖書館擴展建築等。

港科大(廣州)的校園結合自然景觀與建築,在設計與建造的過程中融入節能、環保的關鍵性前沿技術,致力於將校園打造成為綠色、智慧、“碳中和”的新標桿。

/學術架構/

在香港科技大學深厚的傳統學科基礎上,港科大(廣州)致力發展融合學科。學校採用“樞紐”和“學域”的學術架構,取代傳統學科學術架構的“學院”和“學系”,推動學科交叉融合,同時大力發展新興學科和前沿學科。這在全球高等教育界是一項創舉。

/專業設置/

2022年,學校開設15個碩博士專業,包括:

/功能樞紐/

先進材料、地球與海洋大氣科學、微電子、可持續能源與環境

/資訊樞紐/

人工智慧、計算媒體與技術、數據科學與分析、物聯網

/系統樞紐/

生命科學與生物醫學工程、智慧交通、機器人與自主系統、智慧製造

/社會樞紐/

金融科技、創新創業與公共政策、城市治理與設計

/招生方面碩博士招生/

港科大(廣州)採取申請制,以自主招生的方式進行。學校採用與港科大一致的招生標準、錄取流程,面向全世界招收優秀學生。

/碩士/

2022年入學的碩士生將全部納入“紅鳥碩士班”,這是一項人才培養創新項目,也是跨學科人才培養的一個直觀示例。

紅鳥碩士班突破傳統碩士生招生的專業劃分模式,圍繞“未來醫療健康保健技術、可持續生活、智慧工業化”這三個人類面臨的重大課題,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活動。這三個課題所涉及的學科和專業,涵蓋了港科大(廣州)開設的4個樞紐、15個學域。

/博士/

博士申請者在遞交線上申請之前需先根據研究興趣聯繫相應的導師。申請者需要按學校要求,提供學歷及學業成績證明、英語能力證明、研究興趣陳述、過往研究經驗總結、個人簡歷,等等。

短時間內,港科大(廣州)收到了超過3000份申請。目前,2022年招生工作已經基本結束。

/本科招生/

2023年,學校開始招收本科專業,首批招收3個本科專業,分別為人工智慧、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智慧製造工程。2023年,港科大(廣州)的本科招生地區包括中國內地的四個省份(廣東、河南、山東、四川),以及面向中國港澳臺地區。

預計從2024年開始,港科大(廣州)的本科招生範圍將擴大到全國,招生計劃將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和學校的資源承載能力、在獲得國家及地方主管部門的批准後,有序增加。

倪明選表示,港科大(廣州)在科研、教學、知識轉移等方面按照高水準建設、開展系統性創新。

/在學術架構上/

港科大(廣州)採用全新的、學科融合的學術架構,立志建成世界上第一所融合學科大學,為世界和人類社會面臨的重大挑戰提供解決方案。

/在教師隊伍建設和專業發展上/

港科大(廣州)採用多序列的教師聘用和發展路徑。學校設立的教學科研、教學、研究、工程師等序列的發展路徑,支援不同背景、經歷、專長的教師發揮所長,在融合學科的科研、育人方面協同互補。

學校下設多個主題性質的科研中心,由學校實施一級管理,將不同研究領域的教師組合在同一個實驗團隊中,鼓勵他們為解決複雜問題做出貢獻。

在港科大(廣州),所有教師的辦公室都是隨機分配,鼓勵不同學科領域教師多交往、多交流。

/在人才培養方面/

港科大(廣州)將以學生為中心,全面推行革新性的教學理念。

學校將改變傳統的、流水線式的課程設計和教學評價,全面採用“模組式”的課程超市,真正實現“因材施教”。不同學生根據興趣選擇不同學習路徑,師生共同詳細記錄學生的選課和個人發展水準,以記錄教學效果,從而賦予學生自主設計個性化課程的權利。

通過全面的“翻轉課堂”、“項目化教學”、“沉浸式教學”和“小組式學習”模式,老師的角色也將從傳統的講授者重塑為真正的教練和導師,幫助學生真正掌握自己學習目的和目標。

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跟隨研究問題的牽引,選擇所需的課程模組,發展個體的即時學習能力,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在知識轉移方面/

港科大(廣州)立足南沙、連結香港,依託大灣區內製造業的成熟積累,以南沙與港澳全面合作為契機,聚焦實驗室知識向産品化階段的轉化,補齊一條南沙與香港科創協同發展的完整科創生態鏈條,助力建設大灣區內科技産業創新基地

充分履行辦學主體作用

推動實現三校交融發展

廣州大學黨委書記、校長魏明海介紹,積極參與籌備和建設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是廣州大學深入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貫徹落實《南沙方案》和省市決策部署的重要舉措。具體來説,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充分履行合作辦學主體作用

廣州大學與港科大(廣州)將大力培養致力於為祖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港澳臺地區發展貢獻正能量的優秀青年群體,培養友華、知華、愛華並致力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優秀外國青年群體。

二是大力推進與香港科技大學、港科大(廣州)三校交融發展

廣州大學將調整優化學科佈局,依託優勢學科,與香港科技大學、港科大(廣州)共同籌建“減振防災與安全”全國重點實驗室;

同時,未來進一步依託港科大(廣州)的高端人才和科研資源優勢,聚焦人工智慧、材料裝備製造一體化、生命科學等前沿交叉學科領域,聯合培養研究生以及開展深度科研合作,推動形成科研人才和科研生態創新聚集效應,共同為服務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資源分享、優勢互補

共培綜合性科研人才

香港科技大學校長史維介紹,港科大(廣州)早前獲國家教育部批准正式成立,將與香港科技大學共同構建“科大2.0”,是香港科技大學發展歷程的新篇章。兩校將在“港科大一體,雙校互補”的框架下,在教學、研究和知識轉移等各方面展開闔作。

史維表示,香港科技大學與港科大(廣州)將實現資源分享、優勢互補。所有中央研究設施和學術課程均會開放給兩校的師生共同使用,而兩校亦將推動學生互享課程資源。在兩校資源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被香港科技大學及港科大(廣州)錄取的學生,可以享受使用對方學校學術資源的同等權利。

教師延聘方面

港科大(廣州)將採用與香港科技大學一致的學術標準與學術評價機制,兩校會推行聯合學術任命。香港科技大學的教務委員會將與港科大(廣州)共同構建與世界接軌的學術成果認定和學科資源配置機制,打造國際化的科學績效評價體系。兩校不但會致力在學術規範、師資水準、課程品質等方面保持一致,大學會鼓勵兩校教師開展緊密合作,創造更多科技創新成果。兩校的教學研究成果,也會同時得到香港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的建議與評核。

學歷學位頒授方面

如本科生滿足國家相關政策的要求,並達入境科大(廣州)及香港科技大學的畢業要求時,可獲得港科大(廣州)的普通高等教育本科畢業證書及學士學位證書,以及香港科技大學士學位證書。

而境外碩士、博士生達到香港科技大學的畢業要求時,將可獲得香港科技大學碩士、博士學位證書。

三方面工作推進建設辦學

建校為南沙提供四個支撐

廣州南沙區副區長歐陽健華介紹,南沙以高標準建設港科大(廣州),從以下三個方面全力以赴推進學校建設和辦學各項工作。

一是強化全方位支撐,推動學校建設提速提質。成立南沙開發區管委會項目建設推進工作領導小組,設立校園建設指揮部,開設審批程式“綠色通道”,2021年9月一期55棟建築物全面封頂,2022年7月基本完工,確保學校如期建成開學。

二是強化全要素保障,推動學校配套集聚整合。精心規劃建設港科大(廣州)所在的慶盛先行啟動片區,為學校提供一流的配套服務。

目前,廣深港高鐵慶盛站35分鐘可直達香港西九龍,廣珠澳高鐵建成後,慶盛將成為內地唯一高鐵同時直達港澳的區域。

對標香港標準,建設新鴻基慶盛樞紐綜合體。

建成內地首個非營利性港人子弟學校,將和港科大(廣州)同步開學。

利用“南沙土地+香港經驗”,建設港式國際化社區,營造“港人熟悉、國際一流、多元融合”發展環境。  

三是強化全週期培育,推動學校發展出新出彩。

未來三年,南沙將加大投入,強化學校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支援申報建設香港科技大學科技園。

依託全國首個國際化人才特區,實施面向港澳人才的特殊支援措施,吸引高端國際化人才來校工作。

引入香港科學園南沙孵化基地,打造粵港澳雙創産業園,建設華南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高地,充分釋放國際化研究型大學活力,加快建設國際一流大學。

歐陽健華表示,港科大(廣州)建成辦學將對南沙打造成為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戰略性平臺提供重要支撐。

一是為開展高等教育改革先行先試提供了新載體。推動南沙打造高等教育開放試驗田、高水準高校集聚地、大灣區高等教育合作新高地。

二是為建設科技創新産業合作基地搭建了新平臺。港科大(廣州)學科設置與南沙科技創新和重點産業高度契合,將孕育形成“矽谷效應”,推動南沙打造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承載區。

三是為打造規則銜接機制對接高地拓展了新空間。推動在人員、資金、科創等要素流動領域與港澳實現更加系統全面的規則銜接。

四是為建立高品質城市發展標桿打造了新示範。港科大(廣州)生動展現了未來新城的建設理念和標準,有利於南沙在全省率先開展未來城市試點,打造可持續發展示範區。

(文/劉林明圖:廣州新聞發佈、港科大(廣州)、劉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