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初心澎湃,海珠黨旗飄揚。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1週年之際,由海珠區委組織部、區委宣傳部主辦,區直機關工委承辦的“新征程新擔當新跨越”系列主題活動啟動儀式于6月28日在海珠區機關黨群服務中心舉行。
抗美援朝老兵講黨課、“讀懂海珠——海珠黨旗紅”展覽、黨建引領非遺傳承……一系列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特色活動,將從6月底起直至10月,“走”進群眾、基層黨員身邊,廣泛宣傳黨的光輝歷程和偉大成就,宣揚為黨和國家建設、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優秀共産黨員,充分運用區內紅色資源,深挖典型事跡,激發廣大機關黨員幹事創業的熱情,密切聯繫群眾,在新時代新征程中展現新擔當、新作為,以堅定的步伐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看!“海珠黨旗紅”展覽,讀懂海珠熱愛海珠奉獻海珠
活動上,“讀懂海珠——海珠黨旗紅”展覽正式啟動。展覽以海珠區歷屆黨代會為主線索,選取海珠區發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重大歷史事件和典型人物,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城建等方面的歷史檔案資料,通過實體展覽形式,展現海珠區在黨的領導下,經濟社會發展和各項建設取得的豐碩成果。
“原來,歷史上的海珠區有這麼多了不起的故事呀!”一位仔細觀看完展覽的年輕幹部興奮地説。
新中國成立後,海珠區曾叫“河南區”、“南區”。1960年8月,南區改稱海珠區。自此,海珠區的名字正式確定下來。
在這片紅色熱土上,每個時代都留有輝煌印記。
從1922年5月1日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在廣州河南地區召開起,中共便在這裡發展支部、組建工會、開展工人運動,這裡是共産主義最早萌芽的地區之一。
在抗日戰爭期間,衛國堯等仁人志士一方面通過組建夜校、工人識字班、地下農會等宣傳陣地,建立敵後根據地,喚醒民眾意識,壯大黨組織力量,另一方面奮不顧身投入抗日救亡運動,奮勇抗敵,舍生取義。
在解放戰爭時期,河南地區的中共黨員領導工人和地下學聯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
新中國成立後,在“把廣州市建設成為社會主義工業城市”的政策指導下,從1952年開始,廣州“河南郊區”被作為廣州市重要的工業基地加以建設。以廣州造紙廠為代表的30多家大中型工業企業陸續在工業大道紮根,形成宏大的工業區。當時,華南地區許多大中型國企都集中在這裡,當中許多企業製造生産的産品,無論是品質或者數量,曾是華南第一、全國第一甚至亞洲第一、世界領先。
進入新時代,一幅生態文明、高品質發展的壯美畫卷正在這片紅色熱土上徐徐展開:城央濕地,鷺鳥飛翔,水清岸綠,碧道如畫;數字經濟創新集聚,激蕩涌動著時代發展的新活力!
一組組翔實的數據,一幅幅珍貴的歷史照片,無不向觀眾訴説著在黨的堅強領導下,海珠區一步一個腳印、勠力同心謀發展,初心不變,踏踏實實為人民謀幸福的生動故事。
“作為一名海珠人,我很驕傲!”來自區直屬機關的黨員肖鶴表示,要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接續奮鬥,為海珠的新一輪發展貢獻自身力量。
接下來,展覽還將走入社區、高校等地,激發更多的海珠人讀懂海珠、熱愛海珠、奉獻海珠。
聽!老兵口述歷史講黨課,傳承紅色基因汲取前行力量
“我所在的連是警衛連,長津湖戰役是我參加的第一次戰役。“冰雕連”犧牲的戰士就是我親密的戰友……”
一堂生動的主題黨課,正在“七一”慶祝主題活動的舞臺上開講。
今年92歲的抗美援朝老兵陳燕華,向台下的黨員幹部講述崢嶸歲月的鬥爭史,分享抗美援朝的英雄事跡。
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由此拉開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序幕。
陳燕華1950年10月25日入朝,參加了第二次戰役和第五次戰役。
“我們當時靠的就是堅強的意志。思想政治工作很重要,我們認定敵人就是紙老虎!”陳燕華斬釘截鐵地説。陳燕華參軍入伍6年,立下6次軍功,後來因為身體原因轉業到了地方,曾在監委和企業工作。“我把軍人的優良作風和頑強意志帶到地方工作中,做到堅持原則,實事求是。”陳燕華向大家道出他這輩子所堅守的原則底線。
“現在我們遇到的困難,跟志願軍戰士那時所遇到的困難相比,算得了什麼!”在台下聆聽完陳老口述歷史故事的機關黨員幹部小劉説,“當前內外部環境複雜多變,工作開展起來,並非一帆風順,但從革命前輩不畏犧牲、英勇戰鬥的故事中,我頓時感覺獲得了迎難而上的精神力量。”
“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産黨,擁護黨的綱領,遵守黨的章程,履行黨員義務……”這堂特殊黨課結束後,區直屬機關的新黨員面向黨旗,舉起右拳,集體宣誓,聲音更加鏗鏘有力。
“非常光榮成為一名新黨員,這是組織對我的信任與肯定,我將學習老一輩革命同志的紅色精神,傳承紅色基因,汲取前行力量,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勇於擔當作為,為黨的事業不懈奮鬥。”新黨員李思韻如是説。
學!跟非遺傳承人學手藝,黨建引領踐行歷史文化保護
啟動儀式結束後,領導嘉賓和觀眾紛紛來到體驗區。這裡設置了“廣彩瓷燒制技藝”、“核雕(廣州欖雕)”、“廣州剪紙”、“廣繡”以及書畫鑒讀賞析攤位,省級、市級、區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現場教授非遺技藝,書畫名家現場揮毫評鑒,讓大家沉浸式體驗和了解海珠非物質文化遺産。
“小小欖核藏乾坤!”廣州欖雕是在烏欖果核上進行雕刻創作的民間工藝,我國核(欖)雕工藝三大流派之一,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非遺傳承人曾憲鵬老師現場講解教授,指導大家嘗試在烏欖果核上雕刻“南湖紅船”,近距離感受欖雕的精湛工藝,致敬敢為人先、百折不撓的革命精神。
“萬縷金絲織白玉!”廣彩瓷燒制技藝是在各種白瓷器皿上進行彩繪、燒制的一種傳統工藝技藝,至今已有300多年曆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在非遺傳承人趙藝明老師的指導下,參加體驗的黨員們正在瓷器上繪畫,感受廣彩的獨特魅力。
現場還有廣州剪紙區級代表性傳承人韓艷、廣繡區級代表性傳承人梁淑萍、廣州市嶺南古琴藝術研究所蔡超婉等老師們,把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知識帶到黨員們身邊。
非遺傳承,海珠區走在前列。2021年,該區已入選市級非遺傳承基地26個,其中學校22個,數量居全市第一。此外,還建立了覆蓋全區域教育系統、課程體系定制化、參與主體多元化的有效傳承模式。
7月—10月,活動主辦方將分批次組織機關各黨組織黨員走進非遺傳承基地,參觀和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現場體驗和學習非遺技藝,以黨建引領非遺新傳承,引導黨員幹部助力傳統文化振興。(文/陳寧寧 圖/海珠區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