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 > 要聞

越秀區2個案例獲廣東省精品案例獎

發佈時間:2022-04-06 13:11:31  |  來源:中國網粵港澳大灣區頻道  |  作者:陳寧寧  |  責任編輯:

近日,由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廣東省非遺工作站(振興傳統工藝工作站)主辦的2021年度廣東省“非遺進校園”優秀案例徵集活動結果揭曉,評選出十大精品案例及十大優秀案例。在本次評選中,廣州市分別獲得3個精品案例獎,2個優秀案例獎,獲獎數量在廣東省各地市中名列第一,其中廣州市越秀區榮獲2個精品案例獎,分別是《非遺進校園越秀模式》和《廣彩、通草畫活動實踐案例》。

非遺進校園越秀模式

該模式由越秀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從2014年起聯合越秀區教師進修學校、越秀區少年宮、廣東省非遺保護中心、廣東省非遺促進會等單位的力量共同開展。

一是開創非遺TOT模式。率先把以教師為中心的TOT模式(Training of Trainers)應用至非遺傳承領域,以教師繼續教育課程研修為切入點,邀請傳承人開辦欖雕、廣彩、廣州琺瑯、剪紙、押花等培訓課程,孵化非遺骨幹教師隊伍,解決了傳承人進校園人手不足的問題,使教學方法更貼合青少年身心發展狀況,惠及了超過400名中小學、幼兒園教師,間接輻射5萬餘名青少年。

二是以賽促教。利用每年舉辦廣東省非遺創意設計大賽的契機,指導教師、校方總結提煉實踐經驗,圍繞教學案例、課堂作品、教學論文等內容參與大賽,並通過研討會、展覽、QQ群等形式,面向廣東省教育系統進行線上+線下的展示和共用,為其他地區提供可複製的教學設計模式,為更多有志於非遺傳承的市民提供方便。

三是推廣教材編寫新成果。結合《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的學段和領域,與廣彩瓷、通草水彩畫繪製技藝、廣繡、欖雕等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合作,編寫出版嶺南地區首套非遺傳承系列教材《非遺玩家》,並在十數所中小學開展試點教學實踐,為“非遺進校園”教學活動提供科學化、系統化的理論基礎和支撐。

四是提供全方位浸入式非遺學習情境。組織非遺傳承人通過第二課堂、“430課堂”、社團活動、藝術節、“空中課堂”、專題講座、社區導賞、暑期興趣班、主題故事會等形式走進全省逾40所院校,開展超40萬課時,以及數十場專題實踐活動,涵蓋幼兒園、小學、中學、中職技校、特殊教育學校、高等院校等多個教學培養層次。

五是探索非遺反哺社會服務經驗。針對殘障、留守、隨遷等困境青少年的特點與需求,與數間社會服務機構合作,開展廣州簫笛、咏春拳、太極拳、通草水彩畫、廣彩等多場“非遺+特殊教育”“非遺+候鳥兒童”活動,在拓展非遺進校園輻射面的同時,提高了困境青少年的社會可見度,推動殘障人士學習專業技能,探索非遺傳承+殘障就業雙贏路徑。

六是以非遺振興鄉村教育。廣州市第三中學實驗學校、廣府廟會公益基金會結合鄉村振興工作,把廣彩、通草水彩畫繪製技藝等項目帶到清遠多所中小學開展傳承體驗活動,豐富山區青少年課餘生活,培養學生對嶺南文化的熱愛。

廣彩、通草畫活動實踐案例

廣州市第三中學實驗學校座落於越秀區五仙觀旁,歷史文化豐厚,人文氣息濃厚,學校因應地域歷史文化傳統,引進非物質文化遺産廣彩,以藝術科牽頭,打造特色校園文化。

學校通過挖掘教育資源,在越秀區文化局、越秀區少年宮的大力支援下,積極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産進校園”活動,相繼開展了通草畫、廣彩、太虛拳等非遺課程的研發,通過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産校本課程,培養一批又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

近三年來,學校學生的廣彩、通草畫優秀作品獲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的獎勵200多人次,在越秀區文化館、五仙觀、廣州市第三中學教育集團、越秀區立體學區等多個場所展出,受到社會各界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高度讚賞。

學校積極與越秀區文化局聯繫,落實聘請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人名單,設置專門的工作室,購買專業的烤爐、通草紙等設施、設備、材料,用於進行廣彩、通草畫的學習、交流活動。

一直以來,學校秉承“嶺南先賢精神滋養下的賢人教育”理念,圍繞“非遺進校園”,開展藝術教育教學及校園文化建設,藝術教育工作呈現蓬勃發展的新態勢。把課程建設作為學校發展的靈魂,引領學校內涵發展。有機融合國家課程和豐富多彩的校本課程,面向每一位學生,為每個學生創造不斷嘗試和探索成功的機會。

結合學校的社團活動,利用每週三下午第八節,請非遺傳承人到校與學生開展交流、上課等活動。邀請非物質文化遺産專家、學者及代表性傳承人指導編寫學校校本教材,將非物質文化遺産固化為系統教材。(文/陳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