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 > 要聞

人民城市人民建 人民城市為人民

發佈時間:2021-12-30 10:00:58  |  來源:廣州日報  |  作者:杜娟、申卉、賈政  |  責任編輯:

2018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廣東視察,在廣州市荔灣區西關歷史文化街區永慶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城市規劃和建設要高度重視歷史文化保護,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環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這種“繡花”功夫,注重文明傳承、文化延續,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習近平總書記為廣州城市發展、城市工作把脈定向,寄予殷切希望,注入強大動力。

在中國共産黨廣州市第十二次代表大會期間,廣州市黨代表們認為,習近平總書記對廣州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及“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重要理念,深刻回答了城市建設發展依靠誰、為了誰的根本問題。在接下來的工作中,一定要牢記囑託,尊重城市發展規律,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強化城市規劃引領和剛性管控,加強城市精細化品質化管理,走出具有廣州特色的超大城市治理之路;要堅持高品質發展,實施高水準治理,創造高品質生活,讓群眾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傳承嶺南文化 堅持保老城和建新城相得益彰

不久前,廣州市委市政府舉辦專家座談會,邀請了何鏡堂、許學強等大師級規劃專家,就廣州規劃建設工作提出很多好的意見建議,比如説“讀懂廣州”“要完善重大規劃和建築專家諮詢決策機制”“要用好廣州的大山大水”等。“這些專家的建議都體現在黨代會報告中,也讓我們看到了黨代會報告本身就貫穿體現了‘民主決策、科學決策’的精神。”廣州市黨代表、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策劃所所長陳志敏説。

“黨代會報告目標任務明確,讓人倍感振奮、備受鼓舞。”陳志敏告訴記者,黨代會報告中提出,要堅持保老城和建新城相得益彰,傳承弘揚嶺南傳統營造智慧和建築藝術,營造中西合璧、古今交融、歷史文化與時代特色共生的嶺南城市特色風貌。“老與新、古與今、歷史與時代,這些都不是彼此對立的,因此我們在城市的規劃中也要從傳統的物理擴張變成以‘繡花’功夫實現老城與新城的共生共融。”陳志敏説,廣州要對標世界文化名城,秉承傳統山水格局,以白雲山、珠江和歷史城區為歷史文化遺産地域空間框架,構建分類科學、保護有力、管理有效的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

緊緊圍繞《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對廣州文化發展定位,突出嶺南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及廣州作為嶺南文化中心的重要地位,從文化引領、國家海防體系、商貿發展等角度,提出以廣州為引領示範帶動灣區城市協同合作、弘揚嶺南文化、共建人文灣區的思路。聚焦歷史城區保護,推動老城市新活力,突出規劃的公共政策,更多采用微改造這種“繡花”功夫,最大限度保留傳統格局、街巷肌理和景觀環境。通過細化管控措施、健全管理機制,推出歷史城區功能活化和發展策略,制定歷史文化活化利用的激勵措施,實現老城市整體保護和發展。

“人民群眾的小事是一座城市的大事,我們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充分發揮城市規劃委員會專家以及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行業協會以及公眾代表等作用,以多種形式廣泛聽取各界意見。”聽取意見之餘,廣州通過“社區事·大師做”“社區事·街坊做”“社區事·專職做”等項目,邀請國內外設計名師、設計大師,專職型社區設計師以及街坊鄰居,一起走進社區,開展社區口袋公園、小微綠地設計,注重加強歷史文化保護,注重加強生態本底和樹木保護,注重廣泛聽取社區居民意見和專家意見,共同推進口袋公園、小微綠地等城市品質提升。

最近,我們也看到越來越多“社區事·大師做”的作品呈現在市民群眾面前。在珠江江畔,水清岸綠、船隻遊弋,一條跨涌小橋靜立在藍天碧水間,這條看似低調的小橋是世界建築大師貝聿銘之子、美國貝氏建築事務所董事長貝建中的作品。貝建中將這座橋視作一座雕塑,通過精密的幾何構型將小橋變成了珍貴的“珠寶”與沿江最重要的景觀之一,重新激發江畔的空間活力。

在傳統老城,老牌CBD淘金路,原來封閉的荒廢綠地變身安全舒適的居民休閒空間,在繁華都市中還原了人們記憶深處的“榕樹頭廣場”,社區設計師把消極夾縫空間打造成人人共用、處處即景的口袋公園。與此同時,他還對黨代會報告提出的“建立健全空間優化和戰略留白制度”深有感觸。他認為,戰略留白是提升城市發展韌性和實現高品質發展的重要方式,對優化提升城市功能、合理配置資源要素具有重要作用。“針對重點功能區、重要産業發展平臺、重大交通樞紐及周邊地區,如南沙、增城的某些片區,通過騰退、拆違、復綠等多種手段進行戰略留白預控,待開發條件成熟後再確定具體使用功能,為未來産業轉型升級、功能提升、配套設施完善、環境品質提升等提供彈性空間,這樣才能為城市未來可持續的高品質發展留下空間。”

完善園林綠化公眾諮詢機制 建設公園城市

廣州市黨代表、廣州市林業和園林科學研究院生態資訊研究所所長李智琦表示,黨代會報告給未來工作指引了方向。報告中提出,優化生態空間佈局,推動實現森林圍城、秀水繞城、碧道穿城、綠蔭滿城。嚴格園林綠化審批管理,完善園林綠化公眾諮詢機制,全面推行林長制,持續推進“還綠於民”,保護好白雲山、海珠濕地等城市綠核,建設公園城市。

李智琦透露,前不久,廣州市委市政府召開城市工作座談會,邀請潘安、何昉、李敏等園林綠化專家、媒體和居民代表進行面對面溝通。大家就廣州建設公園城市、加強事中事後監管、修訂廣州市綠化條例、嚴格園林綠化審批管理等提出了不少好的意見建議,這些都體現到黨代會報告裏了。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根據專家意見,完善了廣州地區綠化委員會園林綠化專業委員會成員構成,聘請城市規劃、建築、園林、植物、園藝、生態、公共藝術等多個領域的專家,對重大項目決策和設計方案進行審議,提供專業、務實、科學的決策參考。“在文件出臺前,我們之所以一直在‘麻煩’這些專家,其實就是希望能夠充分吸納他們的意見,也讓我們在政策出臺時更加科學、更有底氣。”同時,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成立了專家顧問小組,充分發揮專家學者智庫作用,強化局重點工作全過程專家指導,提升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的水準。這些舉措都是為了確保綠化建設依法、規範、有序實施。

最近,廣州市出臺《廣州市關於科學綠化的實施意見》,提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例如建立古樹大樹的“身份證”、實行“樹醫生”管理,完善數字綠化平臺,優先選用榕樹等鄉土樹種,因地制宜開展國土綠化,杜絕“大樹進城”“一夜成景”等急功近利行為。如何廣泛聽取民意、匯聚民智,進一步拓展聽取意見的渠道,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還注意充分發揮林業園林服務品質義務監督員的作用,在近期制訂《廣州市樹木保護管理規定》等政策時,主動徵求義務監督員的意見、建議。

實現林業園林工作與廣大市民群眾和專家學者共建共治,其目的在於切實加強城市建設和發展中的樹木保護工作,提高廣州市園林綠化科學民主依法決策水準。“我也高興地看到,廣州啟動國家植物園體系建設,推動華南植物園創建國家植物園被寫入這次報告中。”李智琦説。她認為,這對於廣州植物科學培育與生物多樣性研究發展是一個動員令、衝鋒號,它將進一步強化物種保育、科學研究、科普教育、資源利用和能力建設,有望成為引領國內外科技創新和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典型範例。“作為行業的一分子,我希望能夠充分利用自己掌握的專業知識,為國家植物園體系建設出一分力。”李智琦表示,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作為林業園林工作者,要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落實住建部和廣東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以強烈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始終堅持科學生態節儉的科學綠化原則,尊重自然規律,因地制宜,推動廣州科學綠化各項措施落地落實。

用“繡花”功夫讓老舊小區改造 惠及更多群眾

廣州市黨代表、廣州市住建局前期工作處二級調研員徐偉華表示,這次黨代會進一步提出,更多采用微改造“繡花”功夫,突出地方特色,紮實推進老舊小區改造。永慶坊、舊南海縣社區、泮塘五約、三眼井社區等一批老舊小區通過微改造,在最大限度保留傳統格局、傳統風貌和街巷肌理,保護好歷史建築基礎上,見縫插綠,拆違增綠,補齊社區基礎設施短板,拓展了公共空間,改善了社區人居環境,重塑了街頭巷尾活力。

位於廣州市海珠區的蘭蕙園小區就是這樣一個通過微改造煥發新活力的老舊小區。廣州市黨代表、廣州市海珠區素社街基立新村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黃驗單對通過共建共治共用,讓微改造惠及更多群眾頗有感觸。她告訴記者:“改造是為了切實解決居民的‘急難愁盼’問題,從規劃設計、進場施工到後期的管理維護,全程充分徵求居民意見,並廣泛發動居民參與。”

在微改造過程中,素社街道組建“微改造建設委員會”,充分發揮群眾參與、監督作用。在“改不改、改什麼、怎麼改”的問題上,全程徵求民意,先後召開6次座談會,徵集居民意見200余條,改造方案數易其稿。黃驗單透露,蘭蕙園微改造是最先加樓梯扶手的,當時居民提出老人家多上下樓不方便希望加裝扶手,項目馬上增加了裝扶手內容。

老舊小區微改造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在細節處下功夫。黃驗單説:“蘭蕙園小區改造中,新增的座椅是石質還是木質,我們經過詳細考量,考慮到小區老人家多,石質座椅會太涼,我們最終選擇了木質的。”此外,小區中新增的涼亭究竟要不要加頂蓋,也充分徵詢居民意見。黃驗單説:“最終居民們建議可以在涼亭頂上種綠植,遮蔭又美觀。亭子建成後,居民還認領了頂上的植物,定期為綠植澆水。”黃驗單告訴記者:“蘭蕙園小區改造完成後,不僅小區居民紛紛點讚,就連周邊小區的居民都羨慕,希望自己的小區也能趕快改造。”未來,廣州更多老舊小區微改造項目將有序鋪開。徐偉華透露,前段時間,我們創新開展了老舊小區“大師作·大眾創”活動,遴選了周門社區等8個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定向邀請設計大師和社會公眾徵集改造方案,收到58份創意新、可實施性高的創意作品,在充分聽取老舊小區改造專家諮詢團隊意見的同時,我們堅持貫徹“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要求,更廣泛聽取群眾意見,高度融合群眾意見、專家意見、街道意見、部門意見,力爭改造內容更加貼近街坊鄰里需求,改造成果更多惠及市民群眾,吸引了4500多戶居民現場參與,取得了良好效應,打造出符合群眾需求的高品質項目。徐偉華表示,接下來,我們將深入貫徹黨代會精神,傳承歷史文化,最大限度保留傳統格局、街巷肌理和景觀環境,以“小切口”實現“大變化”,以點帶面,以“繡花”功夫推進廣州這座千年老城漸進式有機更新,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打造韌性城市、宜居城市、人文城市、智慧城市,加強高水準治理,創造高品質生活。

努力為群眾創造更高品質生活 打通社區最後一公里

努力為群眾創造更高品質的生活,要打通社區最後一公里。廣州市黨代表、廣州市越秀區黃花崗街黨工委書記余昭輝表示,為提升居民生活品質,黃花崗街道抓住兩大民生品牌項目:一是老舊樓宇加裝電梯,目前已加裝成功266台,佔廣州市越秀區全區比重接近1/4,並且試點廣州市越秀區全區唯一的連片加裝,加梯“再提速”;二是垃圾分類工作,建成主題博覽園,政企合作引入智慧機器人,實現線下指導和線上監管一體化。13所中小學校開展全覆蓋的“小手拉大手”活動,引領綠色文明“新時尚”,為生態文明建設作貢獻。

“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黃花崗街轄內有經濟單位15000多家,各種資源覆蓋面廣、影響力大,”她表示,接下來黃花崗街將立足黨代會報告中提出的目標定位,聚焦加強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堅持以高品質黨建引領高品質發展和高效能治理,努力為群眾創造更高品質的生活。(圖/文:杜娟、申卉、賈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