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 > 灣區文旅

非遺百科 | 敲鑼打鼓 醒獅威武

發佈時間:2021-12-24 13:58:26  |  來源:廣州日報  |  作者:卜松竹  |  責任編輯:

原標題:非遺百科之二十|敲鑼打鼓 醒獅威武

由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主辦的2021第四屆非遺品牌大會(廣州)在12月18日于廣州塔正式拉開帷幕。作為非遺資源極為豐富的歷史文化名城,廣州的非遺在近年于傳承力度、創新能力、傳播水準方面均走在全國前列,屢屢成為圈內外焦點。

非遺品牌大會(廣州)也是全景式掃描廣東非遺的重要平臺,是一睹廣東非遺今時新貌的絕佳窗口。

讓我們對廣東代表性非遺項目做全景式掃描,以饗讀者。

最近上映的動畫電影《雄獅少年》讓我們看到了廣東醒獅的昂揚之姿,看到了嶺南文化的威風一面。廣東醒獅,以“醒”為神、以“獅”為形,演繹中華故事。

醒獅,屬於中國獅舞中的南獅。它由唐代宮廷獅子舞脫胎而來,五代十國之後隨著南遷的中原移民傳入嶺南地區。現流傳于廣東、廣西,及東南亞華僑聚居地;在廣東境內主要分佈在廣州、佛山、遂溪等市縣。

醒獅是融武術、舞蹈、音樂等為一體的文化活動。表演時先“開樁”,鑼鼓擂響,舞獅人打一陣南拳,然後由兩人扮演一頭獅子耍舞,另一人頭戴笑面“大頭佛”,手執大葵扇引獅登場。舞獅人動作多以南拳馬步為主,獅子動作有“睜眼”“洗須”“舔身”“抖毛”等。主要套路有“採青”高臺飲水”“獅子吐球”“踩梅花樁”等。其中的“採青”是醒獅的精髓,已派生出多種套路,有起、承、轉、合的完整過程,具戲劇性和故事性。

(廣東醒獅表演文木拍攝)

不同地區的醒獅各自帶有其地域特徵。廣州沙坑醒獅的特色在於其道具造型:獅頭額高而窄,眼大而能轉動,口闊帶筆,背寬、鼻塌、面頰飽滿,牙齒能隱能露。表演時分文獅、武獅和少獅三大類。通過在地面或樁陣上騰、挪、閃、撲、迴旋、飛躍等高難度動作演繹獅子喜、怒、哀、樂、動、靜、驚、疑八態,表現獅子的威猛與剛勁。

遂溪醒獅在表演上從傳統的地獅逐步發展到凳獅,由凳獅又發展到高臺獅子、高竿獅,之後高竿獅又發展到樁獅。而樁獅也增加了走鋼絲、騰空跳等高難度動作。最高的樁接近3米,跨度最大達3.7米,充分體現了“新、高、難、險”的特色,被譽為“中華一絕”。

(廣東醒獅表演圖源:廣東省文化館)

自誕生以來,廣東醒獅被認為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節慶或重大活動,醒獅成了必備的項目。20世紀80年代以來,幾乎鄉鄉都有自己的醒獅隊,一年四季,開張慶典鑼鼓聲不斷,逢年過節,獅隊便上街採青、巡演。

2006年,廣東醒獅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廣東醒獅不僅已成為全國知名的廣東特色民間舞品牌,它也廣泛流傳于海外華人社區,成為海外同胞認祖歸宗的文化橋梁,具有十分深遠的文化價值和意義。(記者/卜松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