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琶洲為核心區域的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已入駐騰訊、阿里巴巴、唯品會等頭部企業。南方日報記者符超軍攝
隨著數字産業創新技術的不斷突破和提高,近年來,一股以數字經濟作為戰略化引擎,推動實體經濟實現高品質發展的浪潮在世界範圍內興起。
“十四五”開局之年,數産融合也已經成為廣州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的新引擎和新方向。在由廣州市社科聯、暨南大學、南方日報社共同主辦,廣州數字創新研究中心承辦的廣州新觀察學術圓桌會議上,來自各界的專家學者為推動灣區數字産業蓬勃發展和廣州打造數産融合的標桿城市匯智聚力。
與會專家認為,廣州産業集群優勢明顯,有應用場景豐富、創新要素集聚等優勢,有條件在人工智慧和數字經濟新一輪融合競爭中掌握主動權,應建設多系統數字化生態,讓各種要素在數據賦能的基礎上實現大連接、大協同、大空間,打造數産融合的標桿城市,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産業蓬勃發展。
數字經濟的核心是産業數字化
當前,數字經濟成為國家和區域發展的競爭焦點,數據要素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資源和生産要素,數字驅動的創新企業正成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戰略議題,世界各國都高度重視加快數字化創新的佈局,提升高品質發展的新格局。
“數字經濟就是以數字化的知識和資訊為關鍵生産要素,以網際網路、行動通訊網、物聯網等現代資訊網路作為重要載體,以資訊技術的有效使用作為效率提升、創新創造的一系列經濟活動,其核心支撐作用是效率提升和助力創新創造。”在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主任陳勁看來,數字經濟的核心在於産業數字化。
他進一步解釋道,數字技術具有數據同質化、可重新編程性和可供性等特質,這將從過程和結果兩方面改變創新的內在本質,進而改變原有産品的基本形態,新産品生産的過程方式、商業模式和組織形態,及企業運營的基本邏輯。“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是數字經濟的基礎,業務應用場景是企業數字化轉型與創新的基石。”陳勁説。
他認為,數字經濟發展是超大型網路組織的協同問題,就是大連接、大數據、大空間。“數字化具有精準、連結、低成本三個重要特徵,也將帶來複雜多變、模糊不定的經濟管理新情境和組織慣性問題。”因此,陳勁建議,企業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應把數字化納入組織發展戰略,關注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物聯網等數字核心技術的開發。
最重要的是,數字化不僅僅是流程優化,應更關注人的創造、創新與幸福福祉。“以新一代資訊技術為核心載體,以技術融合和技術體系變革為主要動力,以産業主體創新戰略為引導,以創新合作為主要過程,以網路化和去中心化為創新趨勢,並最終促進産業數字化和智慧化程度提升的技術創新過程,是構建數字轉型的技術核心能力的關鍵所在。”陳勁表示。
中國科學院創新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穆榮平則從創業創新的角度分享了他關於數字轉型的理解。“數字賦能創新創業是厚植國家創新基因和加速融入數字時代新使命。”他認為,國家的創新基因再造已經成為把握技術革命和産業變革重大機遇,通過數字變革培育科技型數字化中小企業,加速行業領軍企業主導的供應鏈數字轉型發展是未來的戰略選擇。
“數字化不僅僅是數字經濟,更包括數字技術、數字社會、數字環境等,這些都離不開創新。”穆榮平稱,數字賦能創新創業是創新基因再造之本,也要求自身具備創新能力,兩者結合才能真正實現數字化轉型。
“三端並進”推動製造業“三化”
當前,廣東數字化進程全國領先。2020年,廣東省數字化規模達到5.2萬億元,佔GDP的46.8%,規模居全國第一。
“在新一輪數字化發展浪潮機遇之下,廣東要全力推動製造業加速向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發展,加快實現從製造大省向製造強省的歷史性轉變,有助於引進高端製造業,緩解‘招工難’問題,推動製造業轉型升級。”中山大學嶺南學院教授曾燕説。
曾燕也指出,廣東省“三化”發展仍面臨梗阻。如製造業“三化”相關標準不全面、不相容、不統一、不明確,大型及龍頭製造企業遭遇“三化”瓶頸,中小製造業企業缺乏“三化”發展動力等問題。
面對這些困難,曾燕建議,廣東要推進組建製造業“三化”標準聯盟及工業數據空間,“三端並進”夯實製造業“三化”基礎能力。在技術端,加快基礎製造工藝改進及製造業“三化”核心技術研發;在應用端,加快培育多行業、多功能、多區域的細分領域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在人才端,注重本土製造業高端人才、複合型人才及基礎技術人才的培養,推動外省、外國人才共建“廣東製造”。
同時,“大帶小,強扶弱”助力中小微企業“三化”發展,為行業龍頭和中小企業精準施策,提供製造業“三化”發展的財政支援,鼓勵金融機構、産品、投資支援製造業“三化”發展,並以“需求提振”擴大製造業內需與外需市場。
當下,粵港澳大灣區正成為區域創新發展的引擎。“從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到打造自主創新示範區,再到一批國際科創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建成,可以發現,粵港澳大灣區就是要培育國家創新樞紐和引擎。”穆榮平分析道,從國家戰略來看,大灣區正在打造區域創新樞紐,走向創新發展、高品質發展的道路。
在他看來,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建設將帶來大量技術需求,是數字化轉型的方向。另一方面,政府、行業可以打造提供數字轉型技術和資源的公共服務平臺,幫助中小企業提高效率,讓技術的融合跨越空間的距離。
“創新能力跟創新活動規模的關係緊密,大灣區的經濟活躍度和發展活力就在於創新創業。”穆榮平表示,大灣區要從系統的角度全方位推進科技、經濟、社會和環境發展方式的數字轉型,不斷孵化未來産業、不斷涌現創新企業,必將對區域乃至全國的創新發展産生重要影響。
廣州要建生態、扶龍頭、創模式
“廣州是發展數字經濟的試驗田。”廣州市工業和資訊化局黨組成員、總工程師胡志剛介紹,近年來,廣州不斷完善數字經濟政策頂層設計,進一步夯實數字基礎設施,用科技創新引領數字經濟高精尖發展,構建産業生態推動數字經濟産業全鏈條發展,為傳統産業轉型升級注入新動力。
特別是,舉廣州市之力建設佔地81平方公里的以琶洲為核心區域的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已入駐騰訊、阿里巴巴、唯品會等頭部企業。2020年廣州市數字經濟增加值為1.3萬億元,佔GDP比重48.5%。
胡志剛分享了廣州推動數字經濟的做法和成效。如實施鏈長制工作機制。“我們在廣州市範圍內篩選一批産業規模實力強、産業鏈條完善、龍頭企業支撐突出、發展空間大的數字經濟重點産業鏈,發揮‘鏈長’統籌産業要素資源優勢以及‘鏈主’企業頭雁引領和生態主導優勢,‘一鏈一策’促進産業資源配置優化,推動産業鏈與數字經濟融合發展。”他説。
“廣州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措施有力,數字經濟引擎功能全面凸顯,數字基礎設施紮實推進,推動數産融合穩步發展。”華南理工大學黨委原副書記張振剛經過調研也指出了廣州市數字經濟發展中面臨的問題:數字經濟規劃的頂層設計有待統籌協調;數産融合的體制機制與標準規範有待完善;數據要素的重要作用有待發揮;數産複合型人才缺乏,數字核心技術有待攻關。
為此,張振剛建議,廣州打造數産融合標桿城市首先要建生態,優化營商環境,加強産業鏈協同創新,促進數産融合産業高端化,打造數字經濟創新生態;其次要扶龍頭,擇優重點扶持,培育一批數字經濟細分領域龍頭企業,增加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總量,推動産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培育行業單項冠軍並支援其提高創新能力。
“再次要創模式,強化模式引領,總結推廣行業數産融合典型模式。”張振剛説,要研究廣州不同産業、技術領域發展的核心要素、協同關係和運作機制,探索和總結具有中國特色、時代特徵、廣州特點的數産融合創新實踐規律,不斷完善廣州打造數字經濟創新引領型城市的發展路徑和對策。
廣東拓思軟體科學園有限公司董事長周海濤則表示,廣州應推動數字孵化器科技賦能平臺建設與應用,從線下“粗放式”管理到線上“精細化”運營,從單一的租賃服務到全域的場景豐富,從封閉平臺到開放生態,從盲目決定到數據化的決策,建設園區智慧可視化基礎功能,打造園區平臺化管理體系,賦能園區數字化轉型。(記者/周甫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