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 > 要聞

廣州南沙“開在魚塘邊的盛會”12月7日開幕

發佈時間:2021-12-08 11:56:36  |  來源:中國網粵港澳大灣區頻道  |  作者:   |  責任編輯:

中國網廣州12月7日訊 渾身閃著淡淡金光的珍稀黃唇魚、來自太平洋島國的特色産品、地道的南沙青蟹和黃油蟹……12月7日,第二屆中國水産種業博覽會暨第三屆廣東水産種業産業大會在廣州南沙廣東國際漁業高科技園開幕。此次博覽會以“領綠色漁業,謀種業振興”為主題,參展單位超300家,參展品種250多個,共謀漁業發展新篇章。

中國工程院院士羅錫文、中國科學院院士桂建芳,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少軍、陳松林等,農業農村部副部長馬有祥、廣東省委常委葉貞琴以及300多家企業及科研院所代表參加了開幕式。開幕式上,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局長劉新中,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廳長顧幸偉,廣州市委常委、南沙區委書記盧一先,華南農業大學校長劉雅紅共同為華南農業大學廣州漁業研究院揭牌。

12月7日,第二屆中國水産種業博覽會暨第三屆廣東水産種業産業大會在廣州南沙廣東國際漁業高科技園開幕。劉偉拍攝

“蟹中茅臺”坐鎮南沙展館

記者在水産種業博覽會現場看到,整個博覽會包括館展區、地展區、美食區和休閒漁業展區等多個區域。在館展區A館中,一座以“自貿藍”為主色調的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廣州南沙新區片區展館屹立其間。一進入南沙展館,南沙青蟹展品便映入眼簾。

南沙自古便是青蟹繁衍之地,清代屈大均《廣東新語》就有相關捕蟹的記載。南沙具有稀缺的大面積鹹淡水資源,水溫常年保持在18-25℃,鹽度在2-12‰,造就了南沙青蟹殼薄、肉飽滿、活力強、口味鮮甜的特點。多年來,南沙青蟹養殖、流通、銷售等環節發展成熟,以其優質優價,堪稱“蟹中茅臺”。同時,南沙青蟹也是南沙漁業産業園最為重要名優水産養殖品種,是廣東省現代農業産業園百家手信(水産)14款産品之一。南沙青蟹是首個以“南沙”命名的特色農産品區域公用品牌,近期已通過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初審,現有養殖面積約23000畝,年産量約4800噸。

記者看到,在南沙展館中,有一條在水中悠閒遊蕩的胭脂魚,在其魚身有一道長長的紅色印記。胭脂魚原産于長江流域,也是國內目前主要的高價值小品種養殖品種之一。此外,南沙展館內還有“科技引領綠色發展”“聚焦産業精準發力”等不同的專題,同時配合現場魚類品種展示,生動地展現了南沙水産種業發展的最新成果。

12月7日,第二屆中國水産種業博覽會暨第三屆廣東水産種業産業大會在廣州南沙廣東國際漁業高科技園開幕。劉偉拍攝

創新打造魚塘邊的博覽會

記者了解到,本次博覽會通過水鄉塘頭與網路雲端、線上與線下相結合,期間還將舉辦多場與水産種業主題相關的論壇,全方位、立體化展示全國水産種業發展的新成果,推動水産良種推廣,促進構建商業化育種體系,助力“藍色糧倉”種業振興。展會充分發揮廣東國際漁業高科技園作為珠三角百萬畝魚塘升級樣板的場地優勢,讓“魚”遊起來,讓設備轉起來,創新性打造“開在魚塘邊的盛會”。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博覽會中,數字技術廣泛應用。記者看到,在展區中還專門設置了水産塘頭直播間,讓更多群眾可以通過線上方式及時參與此次展覽盛況,創造性地將“館展、地展、雲展”三展融合,通過VR展廳、視頻直播等形式,致力打造成為展示水産業最新發展成果的新標桿。

同時,此次展覽會中還創新設置太平洋島國聯合館,集中展示中國-太平洋島國漁業合作成果及遠洋漁業發展成果。廣東羅非魚良種場則聚焦水産種質資源保護利用,集中展示珠江水系近40種水産種質資源救護保育、馴化、人工繁育和種苗培育成果,引領水産種業發展新方向。

12月7日,第二屆中國水産種業博覽會暨第三屆廣東水産種業産業大會在廣州南沙廣東國際漁業高科技園開幕。劉偉拍攝

南沙加快實施灣區種業燈塔行動計劃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南沙堅持以科技創新為源動力,突出“規模化”集聚、“集約化”發展、“科技化”引領、“綠色化”升級,加快實施“灣區種業燈塔行動計劃”,打造現代水産種業創新發展高地。此次揭牌的華南農業大學廣州漁業研究院將為推動“灣區種業燈塔計劃”實施,服務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提升漁業産業核心競爭力,推動漁業産業轉型升級,支撐灣區現代漁業建設和高品質發展提供人才培養和科技支撐。

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廣州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華南農業大學三方本著“互惠互利、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原則,共建“華南農業大學廣州漁業研究院”。

華南農業大學廣州漁業研究院將重點圍繞我國漁業産業基礎和發展面臨的技術問題開展科研攻關、高層次人才培養和技術轉化推廣,依託華南農業大學組建一支包括院士、長江學者、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國家現代農業産業技術體系專家等為核心的具有國際影響力、全國領先的現代漁業科技創新團隊,在研究院基礎上建設海洋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粵港澳高校聯合實驗室,創建以種業為引領的漁業全産業鏈公共研發平臺,支撐灣區現代漁業建設和高品質發展。充分挖掘大灣區漁業資源,特別是南沙特色種質資源,建立熱帶亞熱帶漁業種質資源標本/活體庫和漁業種質資源基因庫,培育水産養殖新品種。研發相配套的綠色環保飼料、病害檢測診斷技術、疫苗和抗病生物製品、設施漁業與智慧化生態養殖等新産品與新技術,提升粵港澳大灣區漁業産業核心競爭力,為廣東乃至全國漁業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做出重要貢獻。成果轉化應用帶動産業增加經濟效益30億元以上,社會效益顯著。

此外,南沙還與中山大學、華南農業大學、中國水産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和華南師範大學等科研院校共建産學研基地,落戶了劉少軍院士工作站、華南農業大學廣州漁業研究院、海大集團“南沙工業化SPF育繁養現代漁業綜合産業園項目”等一批平臺項目,創建“灣區現代種業研究院”,形成“政府+企業+科研院校”的合作模式。淡水魚類南沙(南繁)育種中心已經出苗投産。建成國家級水産健康養殖示範場(水産類)10家、國家級水産良種場1家,廣東省羅非魚良種場獲得由全球水産養殖聯盟(GAA)頒發的世界第一個最佳種苗場認證(BAP),15個觀賞魚品種産銷量領先全球。

記者從博覽會上了解到,未來廣東將持續推動漁業轉型升級高品質發展,實施水産種業振興工程,推進水産養殖綠色發展,打造健康綠色粵漁品牌,加強數字漁業建設,深化省際及港澳臺、太平洋島國漁業交流合作,推動三産融合發展,著力打造“中國種業高地”“中國漁業高地”,助力鄉村振興。

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全國水産技術推廣總站、中國水産學會、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負責人,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農業農村部門、技術推廣機構負責人,廣東各地市分管負責人,相關科研院所專家、行業協會及企業代表參加博覽會的系列活動。(通訊員/舒霞、魏彩雲 圖片/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