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廣州12月6日訊 雲山疊翠花爭艷,正是羊城好風景。12月6日,水産種業及健康養殖中國工程科技論壇暨第十七期花城院士科技峰會(以下簡稱“論壇”)在廣州市南沙區召開。本次論壇主題為“原始創新種業振興智慧漁業助力種業”,旨在聚集國內多位種業院士專家,共同為實現種業振興出謀劃策,破解種業“卡脖子”問題。記者了解到,南沙是華南地區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綠色健康養殖基地,水産養殖面積近11萬畝,水産品優質品種産量、規模化養殖大戶位居全市各區之首,農業總産值排名全市第一,一幅綠色生態的現代水産種業畫卷正在南沙展開。南沙還將打造涉農貿易雙迴圈節點、大灣區農業創新産業基地、大灣區種業燈塔和現代都市農業典範。
本次活動中,麥康森、桂建芳、劉少軍等十位院士通過線上線下等多種方式在論壇上進行研討,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高慶營、廣州市政協副主席、市農業農村局局長李小琴、南沙區區長董可、南沙區委副書記段德海等出席活動。
南沙打造灣區種業燈塔
本次論壇由廣州市科學技術協會、廣州市農業農村局、南沙區人民政府主辦,廣州市誠一水産養殖有限公司、廣州南沙現代農業産業集團有限公司、廣州市南沙區農業農村局承辦。
“廣東省水産品的核心種源自給率達到95%以上。”在論壇上,高慶營認為,本次論壇對促進水産種業、水産養殖業等,實現轉型升級綠色發展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近年來,麥康森院士和劉少軍院士工作站已先後落戶廣州。他誠摯邀請更多的院士專家落戶廣東,並表態將做好服務保障工作。
“水産種業是現代漁業的晶片,是漁業的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産業。”董可在發言中表示,近年來,南沙堅持以科技創新為源動力,突出“規模化”集聚、“集約化”發展、“科技化”引領、“綠色化”升級,加快實施“灣區種業燈塔行動計劃”,打造現代水産種業創新發展高地。
段德海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近年來,南沙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工作取得較好發展,去年,南沙農業總産值首次突破百億元。例如在漁業方面,全區水産養殖面積近11萬畝,去年水産品總量達15.4萬噸,漁業總産值達到50.04億元,養殖面積和産值均居廣州市首位。“接下來,南沙要打造涉農貿易雙迴圈節點、大灣區農業創新産業基地、灣區種業燈塔和現代都市農業典範。”段德海説。
十位院士線上線下參與論壇研討
記者從現場了解到,此次論壇有麥康森、印遇龍、桂建芳、鄒學校、劉少軍、侯水生、陳松林、譙仕彥、吳義強、柏連陽等十位中國工程院和中國科學院院士,他們通過線上線下等多種方式參與論壇討論環節,共商中國水産種業如何創新發展。
“中國工程科技論壇等學術活動是中國工程院國家高端智庫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工程科技領域服務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活動,是傳播科技思想、引領科技創新的重要平臺,為大家提供了一個思想碰撞、凝聚智慧的交流平臺。”劉少軍院士在論壇上表示,“良種良養”是水産業的核心,“良種”是水産業的龍頭,“良養”是水産業保障。“目前,我國水産業面臨良種數目偏少、良種覆蓋率低、水産種業與規模化養殖及推廣脫鉤等亟需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制約了我國水産業的發展。我們要打造以“政府+大型企業+科研團隊”的全新模式,三方協同發力,發展現代水産種業,建立水産“良種良養良銷”模式,促進與良種良養良銷相關的科技創新攻關、基地建設、企業建設、市場建設,促進産學研用深度融合和協同創新,為我國水産業做出積極貢獻,有力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
“科研技術的發展水準,將決定我國水産種業的進展程度,加大科研投入,加強技術攻關,是實現種業振興的重要手段。”全國水産技術推廣總站站長、中國水産學會秘書長崔利鋒表示,水産業的每一次變革,都離不開種業的突破性進展,而種業進步所取得的成績,和廣大科研工作者、院士專家長期以來的辛勤努力密不可分。
南沙建設綠色健康養殖基地
記者了解到,南沙是華南地區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綠色健康養殖基地,是廣東水産特色優勢區,海岸線超106千米,水産養殖面積近11萬畝,形成連片1000畝以上的魚塘4萬多畝,水産品優質品種産量、規模化養殖大戶位居全市各區之首,農業總産值排名全市第一。
據悉,南沙區漁業産業園2019年6月成功入選省級現代農業産業園創建名單,目前20個建設項目已率先驗收。南沙還與中山大學、華南農業大學、中國水産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和華南師範大學等科研院校共建産學研基地,落戶了劉少軍院士工作站、華南農業大學廣州漁業研究院、海大集團“南沙工業化SPF育繁養現代漁業綜合産業園項目”等一批平臺項目,創建“灣區現代種業研究院”,形成“政府+企業+科研院校”的合作模式。淡水魚類南沙(南繁)育種中心已經出苗投産。
同時,全區還建成國家級水産健康養殖示範場(水産類)10家、國家級水産良種場1家,廣東省羅非魚良種場獲得由全球水産養殖聯盟(GAA)頒發的世界第一個最佳種苗場認證(BAP),15個觀賞魚品種産銷量領先全球。(文/陳寧寧 通訊員/舒霞、魏彩雲 圖/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