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海風“吹”動千億級産業 2030年我省海上風電産業總産值將超4000億元
一望無際的海面上,一排風車佇立,扇葉被海風推動徐徐旋轉。隨著91台風機全部吊裝完成,粵東地區在建單體容量最大的項目——中廣核汕尾後湖50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的主體工程進入竣工收尾階段。
根據《廣東省海上風電發展規劃(2017—2030年)(修編)》,到2030年,廣東海上風電産業産值將突破4000億元。日前,南方日報記者走進位於汕尾的中廣核海上風電基地,實地感受廣東海上風電産業的迅猛發展。
風電更環保有助減少碳排放
中廣核新能源海上風電(汕尾)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胡穗興介紹,利用風力發電,本質上是一種能量轉換。海上的風力帶動了海上風力發電機組風輪旋轉,利用電磁感應現象,風能就轉換成了電能。接下來,電能要通過集電線路經過海上升壓站進行升壓,再通過海底線纜輸送到陸上集控中心,最終再匯入電網送到千家萬戶。
胡穗興提到的陸上集控中心,就像是這套系統的“大腦”。在中廣核汕尾海上風電基地陸上集控中心,運作人員可以遠端向風場設備發出指令,實時監控、管理風機設備。
風電是一種綠色清潔的可再生能源。以記者探訪的項目為例,等到中廣核汕尾140萬千瓦近海淺水區海上風電項目全部建成投産後,每年可為廣東省提供清潔電能約40億千瓦時。這意味著與傳統發電方式相比,利用風能進行發電可以等效節省約120萬噸標準煤,減少排放二氧化碳約240萬噸、一氧化硫約2000噸。
廣東大規模發展海上風電有先天資源優勢
中廣核汕尾後湖海上風電項目是粵東地區首個海上開工、首個並網發電的海上風電項目,也是粵東地區在建單體容量最大的海上風電項目。
“汕尾市有著豐富的碼頭、岸線資源,海域風資源稟賦優越,可以實現海上風電的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同時,汕尾市還有很好的海上風電産業基礎。”胡穗興説,“我們以海上風電項目資源為牽引,先後引進明陽、中天、天能、長風等一批頭部企業投資建廠,預計園區達産後年産值將超300億元,帶動就業超3000人。”
對於在廣東發展海上風電,負責多個海上風電項目建設的胡穗興很有信心。他説,廣東省海岸線長,沿海風能資源豐富,具有大規模發展海上風電的資源優勢,“廣東還是能源消費大省,發展海上風電等新能源是廣東能源結構優化轉型的迫切需求,廣東的經濟實力、市場需求為海上風電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
事實上,發展風電已經成為不少國家推進能源産業轉型升級、應對氣候變化的突破方向。最近,“雙碳”目標的提出,更為海上風電産業帶來了大展拳腳的機會。
根據此前出臺的《廣東省海上風電發展規劃(2017—2030年)(修編)》,到2030年,廣東建成投産海上風電裝機容量將達到3000萬千瓦,海上風電産業總産值將超過4000億元。
海風不僅“吹”來了清潔能源,更“吹”動了一個千億級産業的發展。(記者/黃敘浩、曾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