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 > 灣區文旅

人文灣區建設,揚帆正是好時節

發佈時間:2021-11-15 09:16:43  |  來源:南方日報  |  作者:蔣述卓  |  責任編輯: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駛入快車道,人文灣區的價值與意義愈發引人關注。如何以建設人文灣區為契機,增進大灣區文化認同和文化交流合作,為文化強國建設作出獨特貢獻?廣東省作協主席、暨南大學教授蔣述卓對此撰文展開了探討。

今年以來,陳小春、張智霖、謝天華等老牌香港明星參加內地綜藝再度“翻紅”,廣東音樂新人伍珂玥憑藉粵語懷舊經典歌曲在《中國好聲音》上奪冠,“港味文化”的再度出圈為當下的文化建設帶來了什麼樣的啟示?流行文化、網路文化將在大灣區人文共建、提升文化自信的過程中發揮怎樣的作用?暨南大學副教授鄭煥釗在其評論文章中論述了對於這些問題的思考。

日前,第十三屆中國音樂金鐘獎在成都舉行了頒獎典禮暨閉幕式音樂會。回首20年前,廣東著名音樂家陳洪曾獲得首屆金鐘獎終身成就獎。廣東工業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副教授廖建榮分析介紹了以陳洪為代表的廣東音樂家對中國音樂現代化、理論研究與音樂教育所産生的深遠影響。此外,本期文藝評論還包括資深報人、評論家李鐘聲為廣東作家陳彥儒散文集《浪漫珠海——我從古代來》所作的書評,敬請垂注。

所謂“人文灣區”,就是要突出大灣區的人文精神與人文價值,體現出一種對新時代中國精神與中華文化的共同體認,對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的共同追求,以及對新時代環境下大灣區特有的文化價值的共同創造。以何種途徑去實現這一目標,是我們需要認真探索與思考的。

首先,對大灣區的文化建設應達到什麼樣的標桿,要有一個清晰的認識。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其目標是要創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一個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範區、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那麼,人文灣區的建設就要有與大灣區整體目標相匹配的標桿,即打造一個文化創造力興盛活躍、文化産業體系完善、文化交流的國際化水準極高、文化消費動力充足的優質文化生活圈。放眼世界三大灣區,紐約灣區以金融著名,舊金山灣區是科技典範,東京灣區是工業發展的翹楚,而粵港澳大灣區則是一個政府管理體制機制創新、科技與現代服務業發達、不同文化相融、經濟與文化創造力最強的綜合性世界級城市群和優質生活圈。這決定著粵港澳大灣區不是單一的突破,而是整體的超越和構建。理念上有了清醒認識,才能出臺相應的文化建設政策,促進改革開放,促進交流互補,促進文化事業與文化産業的發展。

其次,要著重在灣區身份認同意識上做文章,強化粵港澳大灣區的價值認同、情感認同、國家認同以及時代趨勢認同。粵港澳三地有語言、文化基因和文化資源以及文化傳統相通的區域優勢,應大膽實踐,創新思維,積極開展深度的文化相融工程,尋求文化價值上的最大公約數,建立起同創大灣區美好生活、同走民族偉大復興路的同心圓。比如今年9月在深圳舉行的“灣區升明月”大灣區中秋電影音樂晚會,接續深圳此前開展的“大灣區購物節”,繼帶動大灣區物質消費交流之後,進一步拉近大灣區居民情感聯繫和文化血脈聯繫,便是一次有益探索。2025年第十五屆全運會將在粵港澳舉行,也將是大灣區的體育文化盛事。

從這一點出發,要進一步強化粵港澳大灣區文化交流的廣度與深度,對大灣區的文化合作應持更為開放的態度。要深挖活用嶺南文化資源,包括紅色文化資源的共用,在文旅融合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港珠澳大橋的優勢以及南沙國際郵輪碼頭的便利,聯合打造一體化的文化景觀長廊,共同展示三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圍繞著“國之大者” (國家重大工程和重大創新成果等)在粵港澳的體現和大灣區重要人物、重要事件、重要風物,開展三地文學故事以及戲劇的共講、共演、共用,開展凸顯區域標簽的文化品牌活動,在公眾中進一步塑造粵港澳大灣區的身份認同、區域標誌和文化形象。同時,要利用創新作為手段,共同打造能體現灣區身份認同的文藝品牌,例如電視劇《灣區兒女》,通過講好灣區故事加強三地的情感紐帶和文化的深度融合,開啟了塑造大灣區文化形象的新局面。

第三,要進一步加強和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城市之間的互動互進,發揮穗深港澳四大城市的龍頭作用,尤其要突出廣州與深圳的雙城驅動和樞紐的作用,將灣區人文優勢在城市合作與互動的進程中盡情發揮出來。廣州的歷史文化和紅色文化、深圳的科技文化、中山的孫中山文化、江門的華僑文化、佛山的武術文化、東莞的莞香文化和以製造業為特點的工業文化等與港澳文化相互聯動,構建起一幅豐富多彩的人文地圖。此外,珠三角城鄉一體化已經較為完善和發達,未來的大灣區同樣可以成為中國現代化強國路上城鄉一體化的先鋒和典範。

第四,要在青少年中搭建文化交流的平臺和橋梁,讓他們在文化傳統、愛國強國、時代精神、復興之路方面取得共識。目前,大灣區在高等教育方面有了合作的良好態勢,繼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設立並招生之後,香港大學(深圳)、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香港城市大學(東莞)、澳門科技大學珠海校區都已進入實質性建設階段。在大學階段,內地學生與港澳學生的交流與文化融合,有利於培養擁護“一國兩制”、擁護香港澳門基本法、維護港澳穩定、建設大灣區的年輕一代。在中小學方面,粵澳兩地合作編寫了在澳門使用的中小學語文教材,開了一個很好的頭。同時,可以舉辦大灣區中小學生“行走灣區看復興”的研學活動,通過實地走訪了解粵港澳大灣區歷史文化以及改革開放的重要成果。

第五,要在國內和國際上加大對粵港澳大灣區人文活動的宣傳力度,充分利用融媒體和地緣輻射優勢,尤其注重向“一帶一路”國家進行傳播,也要充分利用海外華人華僑的力量,讓文化傳播真正能深入人心。如“‘中山杯’華僑華人文學獎”已舉辦了五屆,在海外華人中享有很高聲譽。同時,在大灣區內也應該設立相應的文學和文藝獎項,吸引海內外的文藝人士廣泛參加,提升國際影響力和美譽度。

大鵬一日同風起,灣區揚帆正當時。只要聚集灣區力量,發揮灣區智慧,人文灣區就一定能標顯出來,成為新時代文化的領頭羊,為文化強國的建設作出表率。(記者/蔣述卓)

(作者係廣東省文史館館員、廣東省作家協會主席、暨南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