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填補醫生數量缺口,香港特區政府最近修例放寬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來港執業的門檻。從認可醫學院畢業的港人,獲認可醫學資格和醫生註冊的港人或符合上述專業要求且持專科資歷的非港人等,均可循“特別註冊”這個新途徑,在港獲得正式醫生註冊。“今次修訂突破了現在單靠(本地執業)考試這個途徑。”本身是醫生的香港特區行政會議非官守議員林正財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如是説。
香港特區行政會議非官守議員林正財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中新社記者曾平攝
伴隨著香港人口老化,醫療需求隨之急增。林正財説,現在全世界都缺醫生,回歸以後的實踐證明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的原有執業試機制和“有限度註冊”醫生制度缺乏吸引力。前者的合格率不高,後者因只能在公營機構工作而出路有限。再加上近年本地培訓醫生考取專科資歷後,從公營機構“出走”進入私營市場有年輕化趨勢,因而公營機構出現醫生短缺。
醫生不足自然導致公營醫療機構專科輪候時間偏長。數據顯示,公立醫院各個專科中需求最為殷切的內科、眼科、矯形及創傷外科輪候時間分別長達133周、123周及119周。林正財説,看醫生難由多因素造成,除醫生短缺外,醫療系統和社服系統合作欠佳,老人院無法做到醫養結合,醫療專門化引致同一病人或需看多個不同專科,以及基層醫療沒有做到很好地照顧長期病患等也是當中原因和仍待改善之處。
“特別註冊”制度下,所有醫生在港獲得專科資歷或其專科資歷獲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醫專)認可後,均須在公營機構工作至少5年方能獲正式註冊。“希望這是一個讓公營機構特別是醫管局改善內部工作環境和文化的契機。”林正財説,大致上香港有一半醫生在公營機構,他們要提供全港九成的住院服務,辛苦可想而知。如何改善環境,讓他們工作得開心又有滿足感是最重要的,希望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能夠為此提供空間。
香港每人平均壽命冠絕全球,林正財認為高素質的醫療系統為此提供重要支撐。再者,香港居民聚集生活在全港約10%的土地上,全港18區的社會和醫療系統非常平均,這樣的設計讓市民可快速便捷地獲得相關服務。林正財認為,“特別註冊”制度不會讓醫療水準下跌,因為考核醫生水準並非只可通過考試,公營機構請人時首先會嚴格把關,選擇符合他們要求的人選,同時其後每年都會進行在職評核,並且這些醫生只是不用在港執業考試,他們來港前在當地仍要參加考試。
香港醫務委員會(醫委會)架構下即將成立的“特別註冊委員會”負責制定認可醫學資格名單,特區政府期望有關名單能在明年下旬出爐。林正財説,該委員會大部分人員為醫生,培訓和評核專科資歷仍由醫專負責,醫委會也仍負責處理執業醫生紀律規管事宜,有權將不符水準者除牌,因此新制度並不影響專業自主。
林正財認為,新制度無疑將吸引更多非本地培訓醫生來港,特別是那些很希望升讀醫科但成績未能進入兩間本地醫學院的香港學生,相當於多了一個選擇。他們以後只要從認可醫學資格名單上的醫學院畢業,便有途徑回港實習、考執業試、接受專科培訓和執業。不過因未掌握目前香港學生在外地學醫人數、香港人在外地當醫生人數、非港人醫生願意來港人數,因此無法預估可吸引多少人來港。他稱,新制度執行兩三年後將檢視成效。(記者/曾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