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廣東10月28日訊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給《文史哲》回信精神,進一步落實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印發的《關於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中宣發〔2021〕17號),廣東省期刊協會與《特區實踐與理論》雜誌社于10月22日下午在深圳市委黨校聯合舉辦學術期刊創新發展重點欄目工作坊(小型高端研討會),圍繞如何加強學術期刊建設、如何提高學術期刊品質、如何融合創新提升期刊效益等期刊發展問題進行交流,並結合工作實際,交流了辦刊經驗。《特區實踐與理論》雜誌社社長、總編、研究員熊哲文主持會議,廣東省委宣傳部處長陳建新,廣東省期刊協會會長陳湘年,《廣東社會科學》編委會副主任、研究員、原總編輯江中孝,《嶺南學刊》《廣東行政學院學報》主編、編審李雲,《分析測試學報》常務副主編、教授、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吳惠勤,《人之初》社長、總編鄭子謙,深圳市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深圳社會科學》主編楊建,以及深圳市委黨校部分老師和《特區實踐與理論》雜誌社全體人員參加了研討會。
供圖:《特區實踐與理論》雜誌社
一、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是辦好學術期刊的根本保證
陳建新在發言中表示,從中央到地方,都在大力推動、扶持學術期刊的繁榮發展。他提出,在期刊品質把關方面,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輿論導向,區分政治原則問題、思想認識問題、學術觀點問題,切實把好政治導向關、學術品質關和價值取向關;在內容把關方面,要嚴格執行“三審三校”等制度,對有雜音或學術不端行為,應嚴格處理。
陳建新發言 (廣東省委宣傳部)
供圖:《特區實踐與理論》雜誌社
李雲從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強化問題導向意識、努力彰顯黨校特色和加強融合創新發展這四個方面分享了辦刊經驗和體會。她認為,黨刊首先是要用學術講政治,要堅持黨性和學術性的統一,在辦刊實踐中既要堅持始終堅持黨性原則,同時還要注重學術規範、學術品位、學術追求、學術價值。其次是將理論和實際相結合,在嚴把政治關的同時要高度重視文章的理論創新性和學術嚴謹性,力求以超前的學術眼光和前瞻意識,為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貫徹落實提供輿論引導和理論支撐。
李雲發言廣東省委黨校(廣東行政學院)校院刊編輯部主任
《嶺南學刊》《廣東行政學院學報》主編、編審
供圖:《特區實踐與理論》雜誌社
二、彰顯期刊特色是辦高品質學術期刊的關鍵所在
陳湘年指出,因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近兩年廣東省綜合類、娛樂類、時政類等類型的期刊發展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他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特別是根據《高教探索》的辦刊經驗,從多角度分析了如何面對當前期刊出版困境,並提出了廣東省期刊的發展路徑和對策建議。他表示,要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給《文史哲》回信精神,就要落實如何辦好學術期刊。要準確定位,辦出特色,“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要提高期刊的學術理論水準,注意學術期刊的新奇性、實驗性、精確性和完美性;編輯要樹立精品意識,要有清醒的使命感、深厚的文化感和強烈的責任感。
陳湘年發言 (廣東省期刊協會會長)
供圖:《特區實踐與理論》雜誌社
江中孝表示,習近平總書記給《文史哲》回信以及《關於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的出臺都深刻體現出對如何辦好學術期刊的重視,這是前所未有的。習近平總書記在回信中明確指出要辦高品質的學術期刊,目標就是高品質。高品質的學術期刊,必須是高水準的,要有學術原創性、學術規範性和學術影響力。辦好高品質的學術期刊,最重要的因素有兩點:一是品質;二是特色,比如地方特色。同時,作者隊伍建設也很重要,而作者的好文章更重要。
江中孝發言(《廣東社會科學》編委會副主任、研究員、原總編輯)
供圖:《特區實踐與理論》雜誌社
三、加快融合發展是推動期刊發展的重要手段
熊哲文以《轉型·開放·融合》為主題作了《特區實踐與理論》專題彙報,分別從發展歷程、辦刊理念、經驗做法和取得的成績這四部分簡要介紹了期刊的情況。他指出,推動期刊高品質發展,要堅持轉型、開放、融合的辦刊理念:從數量型向品質型轉型、從封閉向開放轉型、從傳統媒體向“新媒體+傳統媒體”轉型;要加強選題策劃,堅持問題為導向,立足本土研究、突出“雙區”特色,聚焦學術理論前沿問題,關注中央、省、市中心工作,圍繞重大主題打造重點欄目;要推動數字化轉型,進一步推進融合發展。經過近三年的實踐探索,《特區實踐與理論》的學術品質、影響力等都得到了提高,社會評價等方面也有重大突破,比如《新華文摘》曾多次轉載或論點摘編期刊文章;數篇文章被人大複印資料、學習強國APP、中國理論網、中國社會科學網等轉載、摘編;經中國期刊協會評選,本刊連續兩年入選“中國精品期刊”,並在“防疫抗疫主題宣傳精品期刊”“中國共産黨建黨100週年主題宣傳精品期刊”展上展出。
熊哲文發言(《特區實踐與理論》雜誌社社長、總編、研究員)
供圖:《特區實踐與理論》雜誌社
鄭子謙表示,期刊發展都會遇到瓶頸期,改革是必然的,在堅守職責使命的同時,必須在方式方法手段上轉型、創新。提升期刊的雙效益,需要奮力轉型、融合創新,重塑期刊影響力。結合多年的辦刊經驗,她指出,原創是期刊最大的特色;紮實的調研是期刊的基礎;提高期刊的專業化,找專業人做專業事;提高期刊服務能力,在政策的引領下做好期刊服務工作。
鄭子謙發言 (《人之初》社長、總編)
供圖:《特區實踐與理論》雜誌社
四、完善學術期刊評價體系是優化期刊發展環境的必要舉措
吳惠勤指出,期刊不是唯指標來辦刊,但了解評價指標還是非常重要的,他從學術品質、國際競爭力的水準和可持續發展的潛力這三個大方面分享了科技期刊的評價體系。他提出,要提高期刊的學術品質,第一要重視選題的方向,第二要組建高水準的編委隊伍,第三要提高編輯人員的品質,第四要增強期刊的國際競爭力。
吳惠勤發言 (《分析測試學報》常務副主編、教授、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供圖:《特區實踐與理論》雜誌社
楊建發言 (深圳市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深圳社會科學》主編)
供圖:《特區實踐與理論》雜誌社
楊建在發言中表示,學術評價中“五唯”評價雖然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上有其積極正向的作用,但已不適用於目前的科研評價體系。《關於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中提出要改進完善學術期刊評價體系,防止過度使用基於“影響因子”等指標的定量評價方法來評價學術期刊特別是哲學社會科學期刊,要探索建立哲學社會科學期刊評價的行業標準,加強對哲學社會科學期刊評價的引導規範。他認為,在破“五唯”、立新的標準體系中,對於學術期刊來説,從特色化多元化的發展定位、營造公平化的良好發展環境、拓展開放化的創新發展空間這幾方面來看是利好的;但在國際化發展、學術品質和研究能力的提升、特色化和學術性的平衡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挑戰。(圖/文陳勁佟、盛孝地 通訊員/周修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