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 > 新基建

兩個合作區建設全面提速 橫琴前海爭創更大奇跡

發佈時間:2021-10-25 09:41:16  |  來源:南方網  |  作者:唐子湉等  |  責任編輯:

廣東正舉全省之力推進橫琴、前海兩個合作區建設。圖為橫琴一角。南方日報記者關銘榮攝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管理機構揭牌首日,澳門企業家盧德忠手捧營業執照,欣喜地説:“一頓飯的功夫,證照就到手了。”香港青年張俊傑則在前海e站通服務大廳為前來諮詢的港澳青年介紹創業手續。

推進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開發建設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是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從戰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今年9月,《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下稱“橫琴方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下稱“前海方案”)正式公佈,標誌著兩個合作區建設進入全面實施、加快推進的新階段。

藍圖繪就,蹄疾步穩。成立推進橫琴、前海合作區建設兩個領導小組;為省委橫琴工委、省政府橫琴辦揭牌;召開橫琴合作區管委會第一次會議……廣東抓住用好橫琴、前海兩個合作區建設帶來的重大改革利好、開放利好、發展利好、民生利好,召開省委常委會會議、全省動員大會、省委全會等作出系列部署安排,舉全省之力推進兩個合作區建設,深化同港澳互利合作,攜手提升區域綜合競爭力。

在新的趕考之路上,廣東起筆作答一道新的歷史課題,爭創一個新的更大奇跡。

築牢廣東連接港澳“橋頭堡”

最近,在澳門機動車入出橫琴申報大廳,新通達科技實業有限公司業務經理張女士常常忙著代領來往港澳車輛進出境簽證簿。“橫琴合作區設立後發佈便利新舉措,現在通過我們的代理服務,澳門司機不用到內地就可輕鬆完成澳門機動車入出橫琴的申請。”

從一個邊陲海島到開發熱島、開放前沿,從一片灘塗地到經濟發展要地、全球投資熱土,橫琴、前海在奮進路上的每一步,都在超越自己。

自實行開發開放以來,橫琴累計已推出逾620項改革創新措施,逾10項在全國複製推廣;前海在貿易自由化、投資便利化、金融開放等方面已累計推出制度創新成果645項,不斷提升深港合作緊密度。

“粵港澳大灣區涉及‘一個國家、兩種制度’,這種獨特的制度差異既是挑戰,也為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帶來動力。”國家發改委區域發展戰略研究中心戰略一室負責人、副研究員張燕認為,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橫琴、前海作為對接港澳的橋頭堡,不僅更快捷集聚高端資源要素,也使之成為豐富“一國兩制”實踐的實驗場。

“升格”後的橫琴和“擴區”後的前海,一個多月就抓住了制度創新核心,積極探索三地規則銜接、制度對接,推動人流、物流、資金流、資訊流便捷高效流動。

“橫琴合作區成立以來,粵澳雙方建立起多層次、高效暢通的對接聯絡機制,各項工作運作有序。”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執委會副主任聶新平説。

第一張營業執照、第一張施工許可證、一批橫琴“二線”通道規劃許可證、首批社會保障卡、第一張外資商業保理牌照……自9月17日管理機構掛牌以來,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新設立企業435戶,其中澳資企業64戶。

拿到“港澳醫師短期行醫執業證書”,來自澳門科大醫院的外科醫師趙雲橋踏上了內地行醫之路。目前橫琴共引進56名港澳醫師在橫琴的醫療機構執業,並成功推動澳門醫師開設首家內科診所。

“前海擴區,不僅代表土地空間更多、産業空間更豐富,還代表著制度創新的空間擴大了。”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説。

在港交所前行政總裁、滴灌通創始人及主席李小加看來,如果用“鹹水魚”比喻國際金融資本、“淡水魚”比喻國內金融資本,前海就是“鹹淡水交匯處”,“通過前海、香港之間的有機聯動,‘鹹水魚’和‘淡水魚’都可以找到生長機會。”

入駐前海的朗思傳感科技公司專注研發高靈敏度鐳射氣體感測器,創始人許可認為,擴區後,前海能吸引更多優質人才、資本和項目,也將獲得更多科研創客和投資界關注。“希望今後在前海轉化更多最新科技成果,共同做大做強大灣區産業集群。”

打開港澳産業發展新空間

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環島西路東側,有一個“超級大腦”——建設中的粵澳先進智慧計算聯合實驗室,全面建成後算力將達400億億次/秒,屆時將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人工智慧超算中心;在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隨著工商銀行、招商銀行等多家試點銀行落地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首單業務,這裡成為大灣區金融機構拓展新業務的首選之地。

高度發達的香港、澳門長期直面土地短缺的瓶頸,兩地亟須擴大土地空間,吸引新投資、培育新企業、發展新産業。

橫琴、前海兩個合作區的升級賦能,為港澳發展産業打開新空間。如今,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規劃面積106平方公里,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擴至120.56平方公里,極大緩解掣肘香港、澳門産業發展的用地緊缺問題。

省政協常委、粵港澳合作促進會常務副會長楊道匡認為,一方面,澳門可以依託橫琴引入新企業,特別是具有較大規模的重點企業、先進企業;另一方面,澳門數量眾多的中小企業可以落地橫琴,進一步開拓內地市場、做大做強。

對於地處廣深港科創走廊核心位置的前海,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樊綱注意到其對深港産業合作不可替代的作用,“擴區後,前海擁有國際機場、港口碼頭,還有會展新城、海洋新城、保稅區、製造業工廠,不僅‘海陸空鐵’要素齊備,産業元素也豐富多樣”。

在橫琴、前海兩個合作區,一系列支撐港澳未來發展的主導産業輪廓已經日趨明朗。

按照橫琴方案的設計,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的新産業明確了科技研發和高端製造、中醫藥、文旅會展商貿和現代金融等四大主攻方向。

在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産業園內,一條自動化、智慧化無人生産線正在運作,中藥材粉末、提取物在不銹鋼管道內流動。這個由澳門企業分子態打造的現代中藥先進示範基地項目獲得了澳門青創大賽亞軍。自産業園孵化區落成至今,3年來已吸引註冊企業213家,其中通過産業園平臺培育的澳門企業52家。

瞄準現代服務業創新發展的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則以優勢行業為切入點,推進深港深度合作。盤谷銀行(中國)有限公司深圳分行行長許佩佩認為,香港作為現代服務業高地,在金融、法律、服務貿易等行業積累顯著優勢,將會以前海為跳板,擴展在內地的業務網路。紮根深圳近20年的新加坡星創投資CEO劉文添透露,多家知名新加坡企業正有意向把企業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總部遷至前海。

創業好選擇生活好去處

與澳門大學橫琴校區只有一路之隔,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園區綠樹成蔭、環境宜人。

“對我們澳大人來説,來這裡創業是最好的選擇。”從澳門大學博士畢業後,陳天藍與同學帶著科研成果進駐創業谷,將在澳大研發多年的技術進行産業轉化。

而在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港式設計建築、管理體系、繁體字招牌等元素,讓香港青年張俊傑感覺到,“原汁原味的香港風格很親切”。

當下的橫琴、前海,都在加快步伐打造一批創客空間、孵化器和科研創新載體,構建全鏈條服務生態,目的就是吸聚優秀港澳青年人才。

築巢引鳳的效果正在顯現。截至今年9月,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累計孵化企業(項目)747家,其中澳門創業企業(項目)335家;前海企業吸引3652名香港籍人才,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累計孵化創業團隊524家,其中香港團隊245家。

一個對澳前沿、一個對港前沿,吸引港澳青年紮根,橫琴、前海的門道在於打通往來關節,推動跨境通行便利化,營造優質生活圈。

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三年來,經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的旅客超過2100萬餘人次、出入境車輛超過310萬輛次。珠江口西岸,隨著橫琴新口岸投入使用,橫琴與澳門物理連接更加緊密,未來澳門輕軌將延伸至橫琴與珠海城市軌道線網聯通,融入內地軌道交通網。珠江口東岸,深港已成立“推動港深跨界軌道基礎設施建設專班”,強化互聯互通勢不可擋。

新空間打造的新家園將更好滿足生活新期待。在橫琴,首都師範大學橫琴子期實驗幼兒園開學,小橫琴社區衛生服務站投入試運營,2500人次長者享受社區長者飯堂服務……新居民將享受到高水準民生供給;在前海,支援港澳和國際高水準醫院設立機構,建設特色民辦雙語學校、港人子弟學校以及外籍人員子女學校,海內外人才將感受到趨同的生活環境。

“我相信,前海未來將擁有更好的生態條件和交通條件,這絕對是生活與工作的好去處”。在前海發展的法國人勞倫特·勒龐對未來充滿期待。

一線案例

“90後”澳門青年過上琴澳兩地生活

把廣東藥送進澳門櫃檯

幾乎每個工作日的清晨,“90後”澳門青年黃茵都會從氹仔的家中出發,開著自己的單牌車經橫琴口岸過關,約半個小時後就能到達位於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的辦公室,迎接她新一天的忙碌生活。

早在2019年5月,黃茵就將自己創立的灣谷科技研究(珠海)有限責任公司轉移到橫琴,成為她每天往返琴澳兩地辦公的開始,也見證著一個跨區域醫療健康資源平臺的誕生與發展。

創業谷與澳門大學一路相隔。畢業于澳大的黃茵,成為了“馬路對面”的創業者。工作間隙,她也常常在窗臺上往對面眺望,凝望自己的母校,思考兩地的醫療健康資源和服務如何融合得更好、更深。

黃茵的創業想法萌發于一次“偶然”。2016年,她參加澳門人才上海實踐計劃,一次去醫院掛號看病的經歷讓她印象深刻:“動動手指就清楚自己該挂哪個科、該約哪個醫生……”內地的各種資訊化技術平臺讓她驚訝不已,而那時澳門的網際網路發展還幾乎是一片空白。她暗下決心,在澳門也研發一個線上問診平臺。

一個講座讓黃茵的夢想“落地生根”。2019年初,橫琴有關部門到澳門舉辦青年創業講座,推介橫琴支援澳門青年創新創業的政策措施。為澳門創業青年提供金融、人才、場地等支援的創業谷,向黃茵伸出了橄欖枝。“真是一拍即合。”一心想開拓內地市場的黃茵被橫琴的發展潛力所打動,抱著試一試的心態來到橫琴。

橫琴沒有讓黃茵失望。依託場地補貼、人才公寓、創業培訓等多項支援,黃茵的公司不斷發展,她搭建的跨區域醫療健康資源平臺,為兩地患者帶來更多方便。

今年9月,橫琴方案公佈後,黃茵欣喜地發現中醫藥産業被列入了橫琴合作區的重點發展産業,她和團隊期待在合作區這個新平台中,找到更多發展機會。

“澳門跟橫琴可以實現很好的結合。”黃茵説,除了服務澳門居民尋醫就診,灣谷科技還通過橫琴發揮雙重平臺的作用,推動琴澳兩地醫療資源和産品互聯互通,“一方面把澳門的名醫資源、醫藥資源通過橫琴引進到內地市場,另一方面把內地優秀的産品推介到澳門乃至葡語系國家。”

在黃茵團隊的努力下,廣東家喻戶曉的白雲山夏桑菊顆粒,已經擺上許多澳門藥房的櫃檯,甚至走出國門,銷往葡萄牙、巴西等葡語系國家。黃茵還指著架子上一瓶孢子油介紹説,今年7月,他們將靈芝孢子油成功引進澳門。

擁抱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新機遇,黃茵説,未來將拓展旅遊醫療産業,並加大佈局中醫藥網際網路基地,通過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資訊化技術手段,用新技術推動中醫藥從橫琴“揚帆出海”。

專家觀點

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香港“一帶一路”國際研究院研究員顧敏康:

橫琴前海探索最高水準開放

“推進橫琴、前海兩個合作區建設,不僅有力推動大灣區向縱深發展,更為發展‘一國兩制’實踐注入新活力。”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香港“一帶一路”國際研究院研究員顧敏康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各界對於兩個合作區未來發展前景都抱有強烈期待,作為粵港澳大灣區新的重大發展平臺,一系列先行先試政策不僅有望探索出最高水準的開放模式,還將有力撬動大灣區高品質發展。

以制度創新助推大灣區縱深發展

南方日報:兩個方案的創新之處體現在哪些地方?

顧敏康:橫琴、前海兩個合作區都是粵港澳三地協同發展的重要連接點。在我看來,出臺兩個方案,意味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進入了全面對接、深度協同的新階段。

其中,橫琴方案提出不斷健全粵澳共商共建共管共用的新體制,與之相應的一整套制度設計,讓澳門得以深度參與橫琴發展建設,這種管治模式前所未有,體現了中央對澳門特區政府的充分信任,賦予橫琴在豐富“一國兩制”實踐方面巨大潛力。

前海方案涵蓋各領域開放及政策創新。比如,提出對港澳擴大服務業領域開放,探索“適用香港法律和選用香港作仲裁地解決民商事案件”等等,都鮮明體現了制度創新的方向。

南方日報:如何看待橫琴、前海兩個合作區建設對全國的示範意義?

顧敏康:橫琴、前海兩個合作區建設為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向縱深發展,以及推進“一國兩制”實踐注入新的活力。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不僅有利於粵港澳三地發展,更是從全國層面優化區域經濟佈局、完善開放發展大局,兩個合作區作為大灣區兩個發力點,建設重點均是推進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可以充分借鑒吸收港澳有益經驗,複製推廣最精華的改革措施,探索出最高水準的開放模式,輻射帶動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國的改革開放不斷走向深入。

種好“試驗田”對接“一帶一路”

南方日報:今後如何發揮橫琴、前海兩個合作區特殊作用,進一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發展?

顧敏康:首先要用好橫琴、前海兩個合作區平臺,推動港澳加快融入全國發展大局。比如在增強港澳對人才吸引力方面,港澳可以借助橫琴、前海兩個重要平臺充分展示制度優勢,通過便利的人才政策吸引更多內地人才入境澳工作。

其次,橫琴、前海兩個合作區可以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全面開放的“試驗田”。橫琴、前海兩個合作區發展起來,將為大灣區實現高品質發展奠定基礎,橫琴、前海可以探索形成嶄新的規則制度,營造優秀的投資環境,這將為大灣區全面對接“一帶一路”市場奠定基礎、樹立典範。

橫琴、前海兩個合作區同時也是內外聯通的重要樞紐節點。粵港澳大灣區要建設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這些年硬體設施的便利化程度明顯提高,接下來關鍵要通過制度創新讓資金、人才、服務等真正流動起來。橫琴、前海兩個合作區以制度創新為核心,可以先行先試推進軟環境便利化。(記者/唐子湉、曾美玲、王彪、梁涵、張瑋、劉梓欣)

數讀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

●自2021年9月17日掛牌以來,新設立企業435戶,其中澳資企業64戶。截至目前,註冊澳資企業超4600家。粵澳合作産業園25個項目全部開工建設。

●已有2所公辦幼兒園和1所民辦幼兒園,可提供公辦學前教育學位1200個,民辦學前教育學位270個。

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

●2020年,註冊企業增加值增長13%;稅收收入增長13.4%;實際利用外資增長11.7%;全年進出口總額(按關區口徑)增長21.6%。

●截至2021年7月,實現稅收收入增長19.5%;實際利用外資增長2.9%;進出口總額(按關區口徑)增長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