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 > 産業鏈

江門市新會區躍居全國高品質發展百強區第45位

發佈時間:2021-10-22 09:52:49  |  來源:南方日報  |  作者:黃紹、 李靄瑩、陳繼武  |  責任編輯:

原標題:江門市新會區躍居全國高品質發展百強區第45位,連續10年爭先進位“投資洼地”崛起“産業高地”

新會躍居全國高品質發展百強區第45位新會區委宣傳部供圖

珠西綜合交通樞紐江門站是廣東省第四大軌道交通樞紐 楊興樂/攝

轟鳴起伏,破土開工。半個多月前,福斯特新材料華南生産基地項目在江門市新會區正式動工。項目背後的杭州福斯特應用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細分行業的“隱形冠軍”,其光伏膠膜産品全球市場佔有率超50%。“江門新會既是投資洼地,又是服務高地。”該公司董事長林建華説,這正是其選擇落戶新會的原因。

項目落戶,是一場雙向選擇。今年以來,新會成功引進億元以上項目46個,總投資達335.09億元,一大批品牌效益好、帶動能力強的項目落地生根、加速發展。

捷報頻傳,盛事連連。10月21日,“潮起灣區,揚帆新會”2021年新會招商推介大會在深圳舉行。據了解,推介大會簽約及意向項目共20個,計劃總投資逾200億元,涉及新能源電池、高端裝備製造、智慧製造等多個行業領域。

作為主辦城市,新會搶抓“雙區”和橫琴、前海兩個合作區建設的重大機遇,堅持工業立區不動搖,全速駛入高品質發展車道,向千億GDP強區的目標加快邁進——躍居全國高品質發展百強區第45位,連續10年爭先進位,經濟總量保持全市第一;深江産業園、粵澳(江門)産業合作示範區、珠西新材料集聚區等産業平臺擴容提質;立體化交通體系外聯內暢,加速融入粵港澳大灣區“1小時生活圈”;“黃金十條”“效益十條”“政令十條”等政策體系推動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

産業集群匯聚發展新優勢

3月,江門制漆功能性新材料聚合物及環保涂層項目動工;7月,巴德富環保新材料項目動工;9月,福斯特新材料華南生産基地項目動工……新會正在佈局“新材料産業集群”。

這是新會産業集群蓬勃發展的一個縮影。經多年發展,新會形成了高端裝備製造、生物醫藥與健康、新材料三大主導産業,以及古典傢具、新會陳皮、小岡香、五金不銹鋼四大傳統特色産業格局。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超1100億元,其中,三大主導産業超700億元,産值超億元的企業158家,超10億元的企業24家。

此外,新會坐擁10個國家級産業基地,70多家世界500強和跨國企業,工業企業超5000家,涵蓋工業41個大類中的34個,既承接珠江口東岸及港澳地區的産業溢出,又可為深圳産業鏈上下游、産供銷協同發展提供有力支援。

日前,《廣東省製造業高品質發展“十四五”規劃》印發,其列出的十大戰略性支柱産業和十大戰略性新興産業,均將江門作為佈局城市。作為江門製造業高品質發展的主戰場,新會將對標省“雙十”戰略性産業集群,聚焦市八大戰略性産業,健全重點産業“鏈長制”,重點培育三大主導産業集群,謀劃發展新能源汽車産業,前瞻佈局未來産業前沿領域,傾力打造千億級産業鏈。同時,注重戰略空間和産業發展“兩個留白”,為重大戰略項目、鏈主骨幹企業引進,留足産業延鏈和升級空間。

企業是産業發展和科技創新的主體。新會將實施高企樹標提質行動,健全科技型中小企業庫,梯度培育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激活企業內生力。預計到2025年,全區高企增至52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470家。

此外,引導美達、李錦記、無限極等大企業創建國家企業技術中心、技術創新中心和重點實驗室;引導企業實施“裝備換芯”,力促紙及紙製品、金屬製品、建築材料等傳統優勢産業新一輪技術改造,到2025年累計完成工業技改400億元;落實市“金種子”三年行動方案,孵化和培育更多新會企業通過IPO掛牌上市。

此次招商推介大會的召開,將拉開新會“高頻度全面對接深圳”的序幕。

新會將加緊研究深圳産業結構及發展趨勢,提早謀劃對接深中通道,高標準規劃中開高速新會段沿線土地,打造深江融合發展先行區;積極參與深江合作區建設,共建特色合作産業園,推動大園區高品質發展;健全招商引資工作機制,建強專業招商團隊,圍繞深圳政策動態和經濟要素流動,有的放矢開展産業鏈招商。

平臺升級打造千億産業鏈

8月6日,廣東芳源環保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首發上市,成為新會三大萬畝園區培育的首家上市企業。伴隨著江門道氏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江門東洋油墨有限公司及中南高科·新會融智創美産業谷等15家企業于7月的相繼竣工試投産,新會三大萬畝園區成立伊始播下的“金種子”,迎來首輪收穫。

目前,新會三大萬畝園區累計引進工業企業254家,計劃總投資超459億。今年以來,新簽約引進項目12個,計劃總投資超140億元。立足“十四五”,新會劍指國際化、現代化和智慧型的廣東全省標桿園區,力爭2025年大園區工業産值超2000億元,全力建設産業鏈條完整、配套體系完善、綜合效益突出的高端製造業集聚區。

在廣東省委、廣東省政府當前謀劃佈局的珠海—江門大型産業園區中,新會更佔有濃墨重彩的一筆——規劃面積超600平方公里,佈局多個專業園區,是難得的可連片開發的優質大園區。

其中,深江産業園探索建立“深圳總部+新會基地”“深圳研發+新會製造”等多元合作模式,並建成高標準廠房逾30萬平方米,為企業提供“拎包入住”的便捷服務;珠西新材料集聚區是經廣東省政府確認保留的化工園區之一,已有芳源環保、巴德富等鏈主企業落戶,將與深圳的新材料和新能源動力電池産業鏈企業組團發展;粵澳(江門)産業合作示範區謀劃發展新一代資訊技術産業,深化與港澳交流合作,打造國際節能環保産業集聚區;軌道交通産業園依託龍頭企業中車廣東,重點發展軌道交通裝備製造和新能源汽車整車及零部件産業;新引進的聯東U谷可為入園企業提供優質産業服務。

一方面,新會將高標準建設“創新走廊”,打造集研發、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中小企業總部等於一體的城市科技創新綜合平臺。另一方面,新會成立銀湖灣濱海新區、工業園區、江門站管委會,對接大灣區重大平臺管理體制不斷完善。

新會將高水準推進現有産業平臺擴容提質,提升園區産業承載能力,提高土地集約節約利用效率,努力打造千億産業園。比如,發揮羅坑鎮、雙水鎮、沙堆鎮資源優勢,積極拓寬工業發展新空間,融入大園區規劃建設;深化産業園區管理體制改革,推動園鎮融合、園鎮一體、園鎮共贏;嚴守主城區工業用地保護線,加快推進村級工業園連片改造,推動“工業上樓”,建設一批符合産業需求的新時代高標準廠房。

對標蘇州工業園等一流園區,新會將“一張藍圖繪到底”,高標準規劃建設本地大園區。比如,按照一個街區、一個公園、一所學校、一家醫院、一個産業服務中心“五個一”標準,導入市、區兩級教育、醫療等資源,改變園區鄉鎮屬性,打造樂業留人園區。同時,探索與市國資合作,充分發揮國資在園區建設、産業培育、經濟轉型、資本積聚等方面引領示範作用。

外聯內暢加速融入大灣區

新會古稱“岡州”,有1800年曆史,坐落于粵港澳大灣區西翼,地處珠江西岸對接深圳的第一級輻射圈。

縱觀深圳發展歷程,城市經濟中心從羅湖到福田再到南山,深圳一路向西發展已成為趨勢。近年來,珠江兩岸城市的通達時間日趨縮短,西岸黃金腹地將成為深圳“向西再向西”發展的新目的地。而新會佔據粵港澳大灣區A字型格局的關鍵位置,與深圳、珠海構成等邊三角,城市之間的對接交流、深度合作將成為常態。

與此同時,港珠澳大橋及深中通道、深茂高鐵、黃茅海跨海通道建設加快,將徹底打通珠江口東西兩岸互聯互通的“任督二脈”。新會北連廣州都市圈,中接深圳都市圈,南通香港澳門,充分融入“廣深港澳”一小時經濟生活圈,直接承接都市圈強力輻射。特別是直連深中通道的中開高速,在新會共設6個出入口,2024年建成後,新會與深圳兩地通行距離將拉近至80公里。進入“大橋時代”,新會的樞紐門戶、大型園區、價值洼地、宜居環境等優勢將進一步釋放。

去年11月,一棵鋼筋結構的“生命之樹”在新會拔地而起,珠西綜合交通樞紐江門站(下稱“江門站”)正式開通運營。

江門站是廣東全省第四大軌道交通樞紐,已開通運營廣珠城際、江湛鐵路,並規劃建設接入多條灣區重要軌道工程。其中,深江鐵路自江門站引出,終於深圳西麗站,是珠江口東西兩岸互聯互通的第一條高鐵,建成後新會至深圳機場站僅需40分鐘;珠肇高鐵與貴廣、南廣高鐵貫通,構建形成“雙區”連接大西南的高速鐵路新通道;規劃建設的世界級航空樞紐——珠三角樞紐(廣州新)機場離新會城區僅70公里,從江門站乘坐珠肇高鐵半小時內直達;廣佛江珠城際鐵路可加快融入廣佛都市圈,融入灣區城市一體化發展。

展望“十四五”,新會將積極融入廣東省“一核一帶一區”,探索“東接、南拓、西聯、北融、中優”城市發展新路徑。向東主動對接“雙區”和兩個合作區,向南拓展製造業和城市發展新空間,向西聯動臺山、開平、恩平和粵西地區,向北與蓬江、江海、鶴山融合發展,優化提升中心城區城市功能,打造大灣區産城融合典範。

搶抓“雙區”和“兩個合作區”建設機遇,新會將打造外聯內暢的立體交通路網,提速接入“軌道上的大灣區”,進一步放大其珠西樞紐門戶的牽引優勢,轉化成産業和城市發展新優勢。

政策加碼招商引資結碩果

“25年來,在當地政府的支援下,新會中集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今年産值預計達70億元左右。”新會中集集裝箱有限公司、廣東新會中集特種運輸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戴志前説。

中國國際海運集裝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集集團”),是世界領先的物流裝備和能源裝備供應商,總部位於深圳。1996年,中集集團投資成立新會中集集裝箱有限公司,開啟了投資新會、紮根新會的歷程。

“站在企業投資發展的角度,新會環境優美、區位獨特,具有産業基礎好、資源稟賦優、政策機遇多等諸多優勢,是一座有著巨大發展潛力的城市,蘊含無限商機。”戴志前補充道。

交通助力,政策加碼,新會招商引資也“結”出了纍纍碩果——累計實際利用外資22.7億美元,引進民資1212億元,引入投資超10億元項目33個,萬洋眾創城、巴德富等一批投資超50億元大項目落戶;130個重點項目投産(竣工),累計固定資産投資1970億元,增長89%;開展“兩看兩比”活動17次,199個展示項目總投資933億元,其中127個項目投産或完工。

在“放管服”改革方面,新會更是亮點紛呈。“黃金十條”自動兌付入選粵港澳大灣區扶持民企發展十大優秀區(鎮)樣本,兌付扶持資金超1.5億元,獎補企業569家(次);深入開展投資項目審批“最多跑一次”改革,在全市率先推行“休息日預約”“中午不打烊”服務,企業設立登記最快2小時辦結,5年新增市場主體超32萬戶;國有建設用地交易實現“交地即交證”,15個項目實施“模擬審批”。

下一步,新會將在制度優化、科技創新、人才培育等方面精準施策,以更加開放創新的姿態、文明和諧的環境、優質高效的服務,推動“穩鏈、補鏈、強鏈、延鏈”,推進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

推進制度“大革新”。新會將大力實施“灣區通”工程,探索與橫琴、前海等地在産業共建、科技聯動、金融服務等方面深度合作;加快數字政府建設,提升政務服務效能;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縱深推進清單制、委託制、承諾制改革;用好投資項目“模擬審批”平臺,力爭“交地即開工”成為常態;用足“政令十條”,完善“一網通辦”政府服務模式,開展政務服務“堵點清零”行動,打造一流營商環境;持續優化“黃金十條”,不斷完善自動兌付模式,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

增強科創“大引擎”。新會將出臺實施“科創十條”,鼓勵更多重點企業、高等院校建設特色化、專業化創新創業載體,引進一批重點實驗室、綜合性研究院等研發機構,培育中集智庫等成為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將萬洋眾創城、中大創新谷、銀洲灣産業小鎮等建成科創集聚基地,構建全鏈條創新創業孵化育成體系。同時,確保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10%以上,著力打造大灣區西翼重要科技創新節點。

涵養人才“蓄水池”。新會已落戶4家以上高職和技師學院,預計每年可向本地輸送技術人才超2萬人,同時出臺人才扶持政策,對高端人才團隊最高扶持金額達1600萬元。聚焦高精尖缺人才,新會將採取柔性引才模式,清單式引進一批科技領軍人才和高水準創新團隊。此外,實施人才安居工程,新增一批人才公寓,謀劃建設人才産業園,健全“人才驛站+人才系統+人才管家”服務體系。

潮起大灣區,揚帆正其時。新會將持續發揮産業、載體、區位、環境等優勢,搶抓“雙區”和“兩個合作區”建設機遇,舉全區之力推進“一園三中心”,加快建設廣東省大型産業園區(新會片區),努力打造成為大灣區西翼製造中心、大灣區城鄉融合發展示範中心和大灣區僑文化交流合作中心。

新會五年經濟發展“成績單”

●躍居全國高品質發展百強區第45位

連續10年爭先進位

經濟總量保持全市第一

●全區規上工業總産值超1100億元

其中三大主導産業超700億元

産值超10億元企業增至24家

●中集智庫、中科創新廣場、中科健康創新生物産業園等落戶

進駐企業超200家

引進生物醫藥頂尖團隊8個

高層次人才600多人

●全區高企425家

躍居全市第一是2016年的6.9倍

●技改投入累計超300億元

省、市工程中心從55家增至394家

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年均增長27.5%

●累計實際利用外資22.7億美元

引進民資1212億元

引入投資超10億元項目33個

●開展“兩看兩比”活動17次

199個展示項目總投資933億元

其中127個項目投産或完工

●三産增加值佔GDP比重

提升至44.4%

●金融機構存貸款餘額

分別突破1100億元、800億元

上市(掛牌)企業新增4家

●五年完成交通投資超260億元

增長2.5倍

●三大萬畝園區納入廣東省産業轉移園管理

累計引進超億元項目51個

●廣東軌道交通産業園配套企業

增至19家

●“黃金十條”兌付扶持資金超1.5億元

獎補企業569家(次)

●企業設立登記最快2小時辦結

5年新增市場主體超32萬戶

●國有建設用地交易實現“交地即交證”

15個項目實施“模擬審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