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 > 灣區文旅

嶺南文化“雙創”工程守住根脈擦亮瑰寶

發佈時間:2021-10-14 13:45:29  |  來源:南方日報  |  作者:楊逸、孫羽嘉、黃堃媛、蘇仕日  |  責任編輯:

原標題:永慶坊、潮州古城、古驛道成打卡點;粵劇、龍舟、醒獅受追捧 嶺南文化“雙創”工程守住根脈擦亮瑰寶

廣州永慶坊等歷史文化街區成打卡點。圖為中秋節的永慶坊。(圖片/吳偉洪)

牢記囑託·走在前列

編者按:為更好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黨的十九大以來,廣東結合省情實際作出一系列部署安排,推出一批重大工程。今日起,南方日報推出“牢記囑託·走在前列”系列報道,聚焦廣東近年來部署的重點工作、推進的重大工程,以小切口故事呈現各項事業發生的巨大變化。敬請垂注。

借助一條條古道,嶺南文脈“串珠成鏈”;依託一座座老城,南粵遺珍重獲新生。在廣東,遊古城、品美食、觀潮劇、嘆非遺,成為越來越多“潮人”的過節新模式。

“注重文明傳承、文化延續,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時提出殷切期許。

近年來,廣東深入實施嶺南文化“雙創”(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工程,用“繡花功夫”讓越來越多的歷史文化街區“活起來”,在最近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公佈的5家新增“省級旅遊休閒街區”中,廣州市荔灣區永慶坊、潮州市湘橋區牌坊街榜上有名;與此同時,在非遺傳承人、文保工作者、文創團隊等社會各界共同呵護下,粵劇、龍舟、醒獅、廣東音樂等嶺南文化瑰寶也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微更新”再現古城光彩

潮州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支脈。潮州如同點綴在粵東大地上的一顆明珠,擁有千年文化底蘊,又散發出新生魅力。

過去一年來,古建築保護修繕工作在潮州古城各處緊鑼密鼓推進。呵護好古城,建設好古城,已經為潮州全城的共識。

去年12月,潮州制定出臺古城提升行動計劃(2020—2025年),提出深化古城管理體制機制改革等24條具體措施,列出第一批26個重點項目。

其中,海內外潮人殷切期盼的鎮海樓復建工程,於今年5月破土動工。

鎮海樓曾是潮州府署的譙樓,創建於明洪武初年,曾見證潮州府“一府管九縣”的輝煌歷史。辛亥革命時期,鎮海樓與潮州府署一同毀於戰火,很長一段時間無跡可尋,人們只能在少量存世舊照中一睹芳容。

為了修復這座歷代潮人心中的地標,潮州遵從原形制、原結構、原材料、原工藝,按明代傳統譙樓建築形制進行復建。

復建後的鎮海樓坐北朝南、紅瓦灰磚,穿越千年的“府衙鐘聲”將在將來傳來迴響。

在今年啟動改造的還有太平街道等64條街巷。項目負責人陳錫文介紹,在牌坊街兵馬司林、辜厝巷等街巷的改造中,將增加“微更新”網紅打卡點,讓遊客更直接觸摸古城歷史印記。

讓千年古城“活”在當下,除了文物本體修繕外,也離不開城市文脈的傳承。

潮州廣濟橋就是廣東全省文物古跡活化利用的典型案例。

歷史上有著“十八梭船廿四洲”美譽的廣濟橋,素以獨特的“橋市”為人們所熟知。如今,每逢節假日,潮州手拉壺、潮州木雕、潮繡等非遺技藝互動式展演在廣濟橋輪番上演,重現昔日“一里長橋一里市”的熱鬧場景。

“廣濟橋已成為潮州文化對外展示的一個櫥窗。”潮州廣濟橋文物管理所所長余小潔説。

放眼潮州古城,海陽縣儒學宮、許駙馬府、外江梨園公所等越來越多的歷史建築正成為非遺展示展演的大舞臺。潮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秘書長鄭燁娃在海陽縣儒學宮“設帳授徒”,假期每天都有孩子前來體驗潮州麥稈畫。

“我要找到屬於自己時代的東西。”“80後”鄭燁娃將麥稈畫元素融入到手機殼、藍芽音響、杯墊等,與人合夥在潮州開了一間以麥稈畫為主題的客棧。

“繡花功夫”讓古城有了新活力,在潮州,137家老宅舊院紛紛變身民宿客棧,向遊客打開了認識古城的一扇扇窗口。

縱橫有序的古城街巷,正在拂去歷史的封塵,重新煥發光彩。

永慶坊迎來非遺熱

“文化新生”的故事也在廣州永慶坊不斷上演。

日前,非遺主題藝術展“有中生有——西關故事新編”進駐永慶坊,廣州琺瑯、欖雕、醒獅、古琴等嶺南非遺記憶,通過裝置、新媒體、聲音藝術“活起來”,吸引不少市民圍觀。

去年8月,廣州首個“非遺街區”在永慶坊開市,陸續開設廣彩、廣繡、琺瑯、牙雕等12個非遺大師工作室,吹響廣府非遺“雙創”的“集結號”。

“永慶坊拉近了非遺與市民之間的距離,年輕消費者也給了我們不少靈感。”廣彩瓷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譚廣輝表示,科技與設計的加持,正在讓越來越多“老廣”耳熟能詳的文化符號,以更新潮的模樣回到都市生活。

在廣東醒獅代表性傳承人趙偉斌掌舵的生活館裏,陳列著上百件自主設計的醒獅文創産品。VR、AR醒獅頗受遊客青睞,還有全球首款擁有人機一體操作技術的醒獅機器人,將“獅王爭霸”舞出了濃濃“未來感”。

非遺傳人與創意達人在“同一屋檐下”彼此交融:廣彩茶具、骨雕音箱、廣繡漢服、廣繡中藥防疫香囊……“以前覺得非遺是走進博物館的老東西,但在永慶坊卻能看到他們活在日常生活裏。”傳承人的創意讓成都遊客王女士大開眼界。

隨著永慶坊二期改造項目落成,生活藝術節和創意市集吸引不少青年文創達人加盟。“永慶有魚”品牌創始人翟月以永慶坊傳統灰塑為靈感,打造社區藝術IP,開發系列文創産品,將“老城市新活力”傳送到千家萬戶。

荔灣區住建局負責人江偉輝介紹,二期項目導入非遺文化展示、創意辦公、餐飲民宿和商業配套等四大業態,將探索保護與發展相融合的新路徑。

為給非遺傳承人、非遺企業、非遺街區大師工作室提供公益性服務,廣州市級非遺工作站“永慶坊非遺工作站”今年5月在永慶坊一期正式掛牌成立,旨在打造連結非遺傳承人、非遺企業與其他相關資源的綜合性服務創新平臺。目前設計運營廣州首條水上非遺旅遊路線,並於今年“五一”期間成功試運營。

據介紹,廣州目前已設立16家市級非遺工作站,為現代化大都市背景下的非遺振興探索出一條可行道路。

古驛道賦能鄉村振興

走進位於韶關樂昌的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坪石),沿途可見定友圖書館、國立中山大學工學院舊址、武陽司法學院舊址、《資本論》陳列館、玉清書舍……這裡被重新“串珠成鏈”,成為一條完整的紅色旅遊路線。

近年來,經過考古勘探,以韶關、清遠、雲浮、梅州4市為重點打造“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將一段抗戰時期華南教育歷史重新串聯起來。“我們希望將這片遺址打造成開放式、體驗式的‘自然歷史博物館’。”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曹勁介紹,遺址的發現得益於南粵古驛道西京古道樂昌段的工作調研。

古驛道沿線的人文資源,正在成為粵北旅遊新熱點。

自南粵古驛道保護利用工作寫入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以來,各地掀起了發現、調查、研究、保護、利用和宣傳南粵古驛道及沿線文化遺産的熱潮。目前,廣東在相關保護修復中推進了1200多公里重點線路、588個重要節點建設。

古驛道網路串聯起一座座古村落。“曾經因為古道更替而興衰,但如今又因古驛道的活化而重煥生機。”曹勁介紹,廣東曾經有近60%的貧困村分佈在南粵古驛道兩側5公里範圍內,這些貧困村借助古驛道帶來的旅遊熱,加快脫貧致富。

“古驛道+旅遊”“古驛道+文化”“古驛道+體育”……在廣東多個地市,以“南粵古驛道”為載體,定向大賽、少兒繪畫大賽等品牌活動隨之鋪開。在文旅産品帶動下,南粵古驛道逐漸成為遊客喜愛的旅遊目的地。

據統計,南粵古驛道沿線村民年戶均旅遊收入達2萬元,佔年戶均收入21.6%。

南粵古驛道的遺産活化理念與實踐,也延伸到粵港澳大灣區更廣闊的空間。兩批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産遊徑先後公佈。8大主題、超40段實體遊徑,激活灣區居民共同文化記憶。(記者/楊逸、孫羽嘉、黃堃媛、蘇仕日 統籌/駱驍驊、畢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