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月13日于廣州閉幕的“唐宋時期廣州與海上絲綢之路”學術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學者就唐宋時期廣州與海上絲綢之路研究、中外沉船考古與出土文物最新發現等議題進行研討,並呼籲以更開放、更包容的心態對待海洋史研究。
國家文物局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孫鍵在開幕式上表示,在我國歷史學研究中,海洋史研究較為冷門。中國對於海洋的開發和利用由來已久,中國從政治到經濟上都是海洋大國,隨著“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在更加重視海洋的同時,我們也要以更包容的心態對待海洋史研究。
中山大學黨委書記、教授陳春聲説,華夏文明自古以來面向大海,海洋事業關係到民族生存發展,關係國家興衰安危。推進海上絲綢之路與海洋史等領域的學術研究,有助於加強國內學界的交流與合作,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做出積極貢獻。
據了解,唐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進入鼎盛時期。唐朝在廣州首設市舶使(院),開創古代市舶管理制度,掌管海外貿易。宋承唐制,制訂“廣州市舶條”,將市舶制度推廣到國內其他港口,影響深遠。
廣州是唐宋時期舉世聞名的東方大港,是外國商人的重要聚居地和中外商品的集散地,東西方商品在廣州地區聚集並轉口輸往海內外市場。在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瓷器等外銷商品在中外遺址與沉船考古中皆有大量發現。
“唐宋時期廣州與海上絲綢之路學術研討會”由廣州海事博物館、廣東歷史學會、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海洋史研究中心、中國博物館協會航海博物館專業委員會主辦。(記者/吳濤、熊嘉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