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 > 灣區文旅

廣東各地文化旅遊部門推出紅色旅遊精品線路

發佈時間:2021-10-09 09:04:26  |  來源:廣州日報  |  作者:王納、秦仲陽、劉鵬飛、姜永濤、于敢勇、鐘宏連、黃文生  |  責任編輯:

原標題:廣東各地文化旅遊部門推出紅色旅遊精品線路 灣區紅色史跡成熱門打卡地

東莞市廣東東江縱隊紀念館內,家長帶著孩子一起來打卡。(圖片/鐘宏連)

肇慶閱江樓前,小遊客在留影。(圖片/于敢勇)

在中山,年輕人打卡紅色景點成為新風尚。(圖片/姜永濤)

近日,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正式公佈首批《廣東省革命文物名錄》,包括不可移動文物1513處,可移動文物4544件(套),這份名錄表明廣東省革命文物數量和級別均位居全國前列。

今年國慶期間,廣東各地文化旅遊部門推出紅色旅遊精品線路,來自粵港澳大灣區的一批批遊客沿著革命先輩的足跡,重溫革命精神,追尋廣東的紅色血脈。

在深圳東門步行街,一棟重新粉刷過的老房子近日重新啟用,門口的石碑上赫然寫著“東江遊擊隊指揮部舊址”字樣。1938年,日軍在大亞灣登陸,一個月後,葉挺將軍辭掉新四軍軍長職務,秘密來到深圳,在此辦公一個多月。東江遊擊隊指揮部舊址在國慶假期期間吸引了不少大灣區遊客前來尋訪革命足跡。這裡也有一段不尋常的故事。來自佛山的遊客小曾參觀了東江遊擊隊指揮部舊址後深有感觸地説:“這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什麼叫‘百年風華,皆為序章’。革命先輩們的篳路藍縷,會激勵著我們今天去努力創造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更大奇跡。”

佛山不但曾是粵中縱隊成立的地方,還曾是中共珠江中心地委所在地,擁有光榮的革命傳統。一批批遊客追尋著革命先輩的足跡,在諸多紅色景點領悟革命精神。國慶期間,位於佛山市禪城區的陳鐵軍故居成為不少遊客的打卡點。據介紹,1904年,陳鐵軍在此出生,直到1922年去廣州求學後才離開家。如今的陳鐵軍故居,廚房、臥室、書房、會客廳等均按照陳鐵軍居住時的原狀陳列,還保存著烈士使用過的紅木傢具、文房用品、印章以及親手刺繡的絲巾等。陳鐵軍故居裏還作專題展陳,通過圖片、實物、聲光電等技術,詳細介紹了陳鐵軍衝破封建思想的束縛,走上革命道路的歷程。從江門來佛山的羅先生帶著年僅6歲的女兒走進了陳鐵軍故居。“這是非常值得參觀的場所。”羅先生説,這能讓他和女兒一起了解先烈們的付出。記者在走訪時留意到,不少遊客站在展室的螢幕前,認真觀看電影《刑場上的婚禮》。

記者在中山採訪時了解到,國慶期間,當地很多紅色景點裏面多了很多年輕人的身影。他們拿著筆電、認真聽講解員講解,還寫下自己的感受。當地許多紅色景點也在國慶假期期間精心安排了一系列活動,從而給遊客帶來更豐富的體驗。中山紀念中學的高一學生小漳在長假期間一直待在中山,把市內的知名紅色景點如楊殷故居、古氏宗祠都實地探訪了一次。“在古氏宗祠現場,剛好看到一位97歲的抗日老戰士扶著珠江縱隊舊址紀念碑留影,那段烽火歲月仿佛重現在我眼前。如果不是這些先輩勇於鬥爭不怕犧牲,哪來現在如此和平安寧的生活?”小漳在筆記中寫下了這樣一段話。

國慶假期前六天,位於東莞市大嶺山鎮的廣東東江縱隊紀念館及大嶺山抗日根據地舊址共計接待遊客逾16000人次,以散客家庭遊為主,家長帶孩子過來打卡紅色旅遊景點,未成年人觀眾達5700多人次,佔總遊客量的35.5%。據了解,在今年國慶假期裏,該紀念館邀請鋼琴老師在大廳現場奏唱革命歌曲,以此來烘托節日氛圍。“在紀念館裏跟著音樂老師一起唱革命歌曲比較激動,這次假期帶孩子來參觀紀念館很值得。”10月4日,帶著孩子前來參觀的鍾女士説。

國慶期間,不少青少年遊客來到惠州,追尋革命先輩的足跡,重溫革命精神,其中東江縱隊及廣東地方黨組織營救文化界人士和愛國民主人士的轉机站東湖旅店成為青少年遊客最直觀感受大灣區民眾文化相通,心手相連的愛國情懷的紅色打卡地。

在肇慶,葉挺獨立團團部舊址(閱江樓)是著名的紅色革命遺址。它雄踞在肇慶市江濱東路的西江河畔,是一座明代書院建築。葉挺獨立團是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由我黨直接創建和領導的第一支正規武裝,1925年11月成立於肇慶閱江樓。這個國慶假期,平均每天都有3000多名市民遊客前來參觀。其中,除了肇慶本地市民外,還有不少來自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地方的市民。來自惠州的陳先生告訴記者,葉挺將軍是惠州惠陽人,他在這裡看到葉挺將軍的革命事跡,感到既敬佩又親切。在他看來,肇慶和惠州同屬大灣區,人文相親,應該加強交往,取長補短,攜起手來,合作共贏,為共同創造大灣區的美好明天而努力奮鬥。

一個旅店一座碼頭

探尋“香港秘密大營救”背後的故事

東湖旅店位於惠州市橋東上塘街70號,是惠州較早的歐式建築,現為惠州市文物保護單位。1942年香港淪陷,眾多文化界人士和愛國民主人士被困香港,處境十分危險。在中共中央南方局以及廣東地方黨組織、東江遊擊隊的共同努力下,800余名文化界人士和愛國民主人士被成功營救。其中300余人途經惠州,大部分入住東湖旅店,接著沿江北上抵達老隆、韶關等地,再轉移到大後方。這場行動被茅盾譽為“抗戰以來(甚至可以説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搶救工作”。東湖旅店作為其中一個重要的轉机站,成為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見證。

在今年的國慶長假期間,惠州東湖旅店——營救中國文化名人陳列館迎來了不少來自大灣區各地的青少年遊客。在現場,惠州市第一中學的高一學生邢樂在一封泛黃的電報紙前停下了腳步,這是一封周恩來發給方方、張文彬的電報。在電報中,時任中共中央南方局書記的周恩來對香港淪陷後文化界人士的去留作出了週密的安排。看著這封電報,邢樂深有感觸地説:“周恩來同志在那麼艱苦的時期,還能作出如此週密細緻的部署,可見對文化人士的關懷和重視!”  

跟隨工作人員的引導,邢樂慢慢了解了歷史事件的過程,一件件展品、一張張泛黃的照片、一個個逼真的場景還原,讓她真切感受到了當年營救過程的艱辛和困難。“舍小家為大家,服從組織的安排,這種奉獻和犧牲精神,就是我們新一代青年要繼承和發揚的精神!”

東滘口位於江門臺山都斛鎮東面,距離香港不足80海裏,距澳門僅48海裏。79年前,村中的漁船碼頭,正是香港撤離的文化人士、愛國民主人士的“安全登陸之地”。中國著名文學家夏衍,有“中國最後一位大儒”之稱的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梁漱溟,中國著名新聞學家范長江,中國電影藝術家、導演司徒慧敏等一批文化名人及民主人士就是通過這條線路進行轉移的。他們乘坐小艇,先由香港轉移至澳門,再轉往臺山都斛登陸,然後再轉移至其他安全地區。昨天下午,紀念“勝利大營救”79週年主題活動在都斛鎮舉行。群眾、遊客現場聆聽了“勝利大營救”的歷史故事。(記者/王納、秦仲陽、劉鵬飛、姜永濤、于敢勇、鐘宏連、黃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