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 > 要聞

文博會吹響“國潮”集結號 創意助推非遺産品“出圈”

發佈時間:2021-09-27 11:16:12  |  來源:南方日報  |  作者:楊逸、孫羽嘉、郭悅  |  責任編輯:

原標題:文博會吹響“國潮”集結號,創意助推非遺産品“出圈”為傳統文化注入灣區力量

文化旅遊·非遺及藝術品館的雲南怒族傳統手工藝人正在製作怒毯。

文化産業綜合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的參展商展示絲路寶藏女孩形象。

文化産業綜合館的陜西民族舞蹈表演吸引觀眾駐足。本欄攝影:南方日報記者朱洪波

在粵港澳大灣區館,廣東團展臺進行廣繡展示。

第十七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産業博覽交易會9月23日開幕以來,除各種引人注目的“黑科技”外,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與博物館也各顯神通,展現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最新成果。

在“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産業圈”建設進程中,深圳“設計之都”“國際文化創新創意先鋒城市”的定位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越來越多非遺傳承人、文創設計師,在這座城市尋找發展機遇。

立足深圳蓬勃發展的新業態優勢,一批土生土長的文創品牌正在走向全國,與文博單位展開廣泛合作,以文化資源激發城市活力。來自港澳設計力量的加盟,也將“中國故事”“灣區故事”傳播到更廣闊的世界。

會展賦能非遺傳人“出圈”

深圳國際會展中心首層展館裏,一匹唐三彩駿馬從一塊泥胚逐漸雕琢成型。唐三彩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高水旺,與這門“泥與火”的藝術打交道逾40個春秋。他本人也是深圳文博會的“老朋友”。

十多年來,高水旺在國內外的展會上頻頻亮相,將“唐三彩”打造成一張“洛陽名片”。高水旺知道,要讓這門技藝傳承下去,必須改變人們對“老古董”的印象。“馬上有錢”“唐宮夜宴”“鯤鵬展翅”……記者在現場看到,高水旺團隊的創作加入了不少流行元素,打破了過去唐三彩以駿馬、駱駝、陶俑為主要造型的形式。

為了讓産品更“潮”更年輕,高水旺帶領的團隊吸收了不少“90後”成員。“非遺必須成為生活的一部分。”高水旺説,去年團隊創作的一套綠底白花黃蕊茶盞,胎體輕薄、晶瑩透亮,令不少年輕用戶愛不釋手。

本屆文博會上,深圳本地的參展非遺項目多達12項,是深圳非遺參展數量最多的一屆。據深圳文化遺産保護中心非遺中心主任趙婷婷介紹,許多深圳非遺都是“根在他鄉”。比如,傳統奶茶(麥氏)製作技藝來自香港,嶺南時令甜品製作技藝則來自潮汕。“異地傳承”也讓深圳非遺傳承人練就了“出圈”的本領,他們通過會展走出國門,成為中國文化的推廣者。

從文博會“出圈”的不只有非遺傳人。作為考古界的明星,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展區頗為“吸睛”。在“雲上交互展覽”板塊,全息櫃裏展示著360度重建的數字文物“三星堆青銅縱目面具”,引來觀眾圍觀。近年來,該館探索構建文創開發、品牌行銷、IP授權等核心産業鏈,推出各類影視、小説、遊戲等作品20多部,開發文創産品300余種,年銷售額達2000萬元。

灣區創意講好“中國故事”

本屆文博會首次單獨設置粵港澳大灣區館。由ACE創意教育協會(香港)主辦的香港創意館,帶來了“國博衍藝”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文創設計作品。香港時裝設計師李國華敏銳地從新石器時期的鷹形陶鼎上捕捉到靈感,以線條賦予圖案時代感,讓用戶將文化“穿戴在身”。

“香港設計師參與傳統文化‘雙創’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創意教育協會(香港)大灣區首席顧問、粵港澳大灣區青年總會副主席黃競介紹,這些年來,通過深圳文博會的牽線搭橋,越來越多香港設計師來到灣區一展所長。曾在2017年設計深圳文博會香港館的建築師、室內設計師阮文韜,現已落戶深圳發展事業。

為了融入新媒體發展潮流,香港創意館採用大量短視頻進行産品推廣,以便觀眾直觀感受“創意香港”的動人魅力。黃競期待,粵港澳大灣區館未來可以推出更多活動主題,讓灣區城市通過優勢互補産生更多“化學反應”。(記者/楊逸、孫羽嘉、郭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