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 > 要聞

廣深“雙城聯動” 共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發佈時間:2021-09-23 13:15:16  |  來源:南方日報  |  作者:郭萬達  |  責任編輯:

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重要部署。廣州、深圳同為大灣區的中心城市,具有核心引擎的功能,通過發揮各自的優勢,實現“雙城聯動”,形成合力,共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為國家實現高品質發展探路。

廣州和深圳可以比照美國波士頓和矽谷聯動發展

美國高新技術産業發展既有“矽谷模式”,也有“波士頓模式”。如果説深圳像美國的矽谷,那麼廣州就像波士頓,不同的城市走不同的高科技發展道路。

美國馬薩諸塞州波士頓的128公路,修建於1951年。在128公路周邊,擁有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坎布裏奇實驗室等從事高新技術研究的機構。依託高校科研資源,上世紀50年代後,128公路周邊形成了一個高科技産業集群,被稱為“128公路模式”,也稱為“波士頓模式”。美國128公路曾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經歷過比肩矽谷的繁榮,也走過80年代的衰落,最近十幾年,它憑藉精準醫療、生命健康、航空航太、新材料等領域再度崛起,成為聞名全球的創新中心。

廣州好比波士頓。廣州一直是華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教中心,具有大學及科研機構集聚的優勢,科研基礎能力強;具有國內外大公司、大機構總部集聚的優勢,國際企業總部帶動能力強;具有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機構集聚的優勢,新經濟應用的領域較寬;具有人才集聚的優勢,創新要素集聚的平臺較大;具有産業載體空間的優勢,項目落地能力較強。

深圳好比矽谷。深圳是一個移民城市,這點最像矽谷。從創新的技術路徑來看,深圳走的是模倣創新、引進消化再創新和引領創新相結合的模式。從創新的形態來看,深圳走的是産品創新、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相結合的模式。從創新的制度來看,深圳走的是市場化主導的模式,既發揮了市場在科技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同時也發揮了政府的作用。從創新的産業組織來看,深圳走的是大公司與小公司齊上陣的開放模式。

廣深“雙城聯動”可以實現優勢互補,産業鏈、創新鏈互聯,人才和資源互通。從這個意義上説,廣深不僅要共建科技創新中心,還要聯動共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實現廣深雙城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對接、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對接、成果轉化和科技市場對接。

廣深“雙城”要在四個方面實現“聯動”

首先,廣深要實現“平臺聯動”,共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國際科技創新中心。2020年10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週年慶祝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示“要以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建設為抓手,加強與港澳創新資源協同配合”。為此,建議深圳的光明科學城加強與廣州的科學城、知識城對接,擴區後的前海加強與南沙自貿片區對接,實現平臺率先聯動發展。廣深通過平臺聯動,成為變革性技術關鍵科學問題的突破區,聯合對一些“卡脖子”技術進行攻關,在科技自立自強方面有所作為。

其次,廣深要實現“要素聯動”,共建全球創新要素資源的集聚區和高端人才的匯聚地。根據智聯招聘的有關最新研究數據,廣深目前是人才流向(流入和流出)互為第一的城市。由此可見,廣深之間已經成為人才雙向互動的來源地和去向地,已經實現“要素流動”。未來,廣深要加強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創造通勤便利的綜合交通“硬聯通”,同時加強人才政策和制度創新的“軟聯通”,促進要素更便捷高效流動。

再次,廣深要實現“産業聯動”,共建現代産業體系,特別是共同建設成為全球戰略性新興産業的“策源地”,打造大灣區高品質發展的高地。廣深在積體電路、新一代資訊技術、人工智慧、大數據、生命健康、機器人、智慧裝備、電動汽車、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太等多個産業領域可形成互為産業鏈和創新鏈的産業體系,形成廣深先進製造業産業集群。在現代服務業方面,廣深在金融服務、物流和供應鏈服務、軟體和資訊服務、文化創意設計等領域也可形成聯動效應,共同把服務半徑做大,增加服務業的影響力和創新力。

最後,廣深要實現“開放聯動”,共同打造有利於開放創新的體制機制,共同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開放協同的區域創新體系。廣深的區域創新體系首先要對港澳開放。聯合國創新指數從2020年把香港—深圳—廣州放在一起,成為排名全球第二位的科技創新集群,僅次於東京—橫濱。廣深應聯動與港澳高校合作共建新型研發機構或實驗室,與港澳高校合作深度參與國家重大科研計劃,向港澳高校科研人員開放科技計劃項目。廣深要通過與港澳科技資源的開放對接,建立與國際接軌的科研創新體制。(記者/郭萬達)作者係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常務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