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廣東省深入推進資本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行動方案》發佈 到2025年上市公司總數超1500家
9月14日,記者從廣東省人民政府官網獲悉,《廣東省深入推進資本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發佈,提出以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金融樞紐與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為根本,強化資金配置能力,引導信貸資金向重點領域傾斜,拓展直接融資渠道,打造功能互補、內外聯通的多層次資本市場,搭建境內外資金跨境流通橋梁。
《方案》提出,廣東作為金融大省,在大力建設現代金融體系,強化資本要素配置能力方面,要加快建設全國性資本要素交易平臺。
支援深交所繼續完善上市制度,高水準建設廣期所
《方案》提出,支援深圳證券交易所(以下簡稱深交所)繼續完善上市制度、發行存托憑證、開展“新三板”轉板試點,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債券發行平臺,高水準建設廣州期貨交易所;打造具有行業影響力的金融機構,支援省屬國有企業參與法人金融機構建設,鼓勵銀行、證券、保險骨幹金融企業通過改制上市、引入戰略投資者、並購重組等方式發展壯大。
此外,規範發展地方要素交易場所。推動大宗商品交易中心規範發展,強化優勢産品現貨定價權,規範發展地方金融資産交易中心,穩妥開展各類人民幣資産跨境轉讓業務。
記者注意到,在《廣州市金融發展“十四五”規劃》中提出,以廣州期貨交易所為核心建立期貨産業園區。“廣州作為千年商都,具有諸多大宗商品的定價地功能,這次提出的期貨産業鏈將使廣州的期貨發展要素串珠成鏈,由項目到生態,將凸顯期貨産品價值發現功能,依託灣區資源優勢和産業優勢,形成系列、多元的創新産品體系,打造國際市場的‘廣州價格’綜合金融服務産品體系,進一步提升廣州金融業發展能級。”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港澳臺研究中心主任任志宏表示。
深化跨境金融改革,打通資本要素跨境流動渠道
深化跨境金融改革,打通資本要素跨境流動渠道,一直是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目標。《方案》提到,支援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特色金融創新發展,鼓勵合作區發展證券、基金以及銀行理財子公司等各類機構,創新發展資産、財富管理以及融資租賃等特色金融。
對於已正式落地的“跨境理財通”,《方案》中提到,加速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推動“跨境理財通”試點儘快落地,以區塊鏈技術為基礎,粵港澳共建“徵信鏈”。此外,加快推進外資金融機構落地落戶,在粵港澳大灣區探索試點港澳機構與大型銀行合資設立理財公司,保險資産管理公司參股境外資産管理機構等設立的理財公司。
推進人民幣可自由使用和資本項目可兌換先行先試,積極推進跨境電子商務等領域使用人民幣計價結算,支援港澳投資者以“深港通”等渠道投資內地股票、債券等金融産品。
提高資本市場直接融資比重
作為股權融資的“主戰場”,通過深化改革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是資本市場的重要任務。《方案》提出,穩步推進區域性股權市場改革試點,推動區域股權交易中心建設非上市證券集中託管平臺,穩妥支援開展股權投資和創業投資份額轉讓試點。全面推動優質企業與項目上市融資,鼓勵省內上市公司、掛牌公司利用多層次資本市場做優做強。
此外,引導企業穩步擴大債券市場融資規模。
《方案》提出,要深化普惠金融改革,支援有條件的地市創建國家級普惠金融試驗區,建立政府數據與金融機構的共用互通機制。
同時,通過多措並舉降低中小微企業融資成本,開展全省動産和權利擔保統一登記,擴大政府性融資擔保規模,大力推進中小企業融資平臺和信用資訊平臺建設;精準發力鄉村振興。
此外,《方案》表示,要深化科創金融改革,圍繞創新鏈完善資金鏈;深化綠色金融改革,利用資本要素實現可持續發展。
目標要求
到2025年,廣東省本外幣貸款餘額達30萬億元。其中製造業貸款餘額達3萬億元,普惠貸款餘額3.5萬億元,涉農貸款餘額2萬億元。
直接融資比重進一步提升,境內外上市公司總數超過1500家,其中科創板和創業板上市公司達到500家。
跨境資金流動規模達到2萬億美元。
綠色信貸餘額達3萬億元,綠色資産證券化産品試點取得積極成效。(記者/王楚涵、方晴 見習記者/楊朝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