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 > 要聞

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跑出加速度 邁上新臺階

發佈時間:2021-09-15 14:13:1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  作者:呂紹剛  |  責任編輯:

農用地轉建設用地審批權下放、創業板註冊制改革試點實施、全國首個允許個人破産的城市……8月17日,國家發展改革委通報,深圳綜合授權改革試點取得了階段性成效,改革的受益面不斷擴大,“實施方案+授權清單”作為改革方式方法的全新探索,對全國以及其他地區的示範引領作用初步顯現。

深圳綜合授權改革試點,是新時代推動深圳改革開放再出發的又一重大舉措,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關鍵一招。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支援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兩年來,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56項重點任務中9項已經完成、43項取得重大進展。

“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全面鋪開、縱深推進,各項事業全面發展、全面進步。”深圳市委主要負責同志表示,要乘勢而上、再接再厲,舉深圳全市之力推動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跑出加速度、邁上新臺階,以豐碩的成果提升先行示範的顯示度和影響力,書寫勇立潮頭、引領發展的嶄新篇章。

貫徹新發展理念,創新驅動高品質發展

沿著深圳市光明區鳳凰大道一路向北,一棟棟高樓拔地而起,塔吊、起重機繁忙而有序地作業,一座面向未來的光明科學城正在崛起:

針對深圳基礎研究薄弱環節,將以資訊、生命、新材料重點領域為主攻方向,至2022年底,初步完成世界一流科學城佈局;到2035年,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産業創新高地。

與此同時,深圳還通過立法明確政府投入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資金應當不低於市級科技研發資金的30%,率先形成基礎研究長期持續穩定投入機制。

近年來,深圳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始終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推動品質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努力實現更高品質的發展。

2021年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梳理總結出深圳創新舉措和經驗做法共5方面47條,鼓勵各地結合實際學習借鑒。其中第一大領域就是建立“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産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

為了推動重大科技成果高效轉化,深圳率先建立“樓上樓下創新創業綜合體”。“樓上”科研人員利用大設施開展原始創新活動,“樓下”創業人員對原始創新進行工程技術開發和中試轉化。這種科技與産業對接的模式,讓原始創新到産業轉化的週期大大縮短。

深圳十分注重建立健全促進實體經濟高品質發展的體制機制,構建面向未來的現代産業體系,加快産業鏈、創新鏈、人才鏈、教育鏈“四鏈”融合,提高産業的核心競爭力。

截至2020年底,深圳累計組織實施8批次87個技術攻關重點項目,聚焦特定細分産品市場,共培育28家企業(産品)認定為國家級製造業單項冠軍示範企業和單項冠軍産品。

以工業大區寶安為例,今年1—6月,該區實現地區生産總值2077億元,同比增長20.7%,增速位居深圳第二。作為人口大區、機場所在地,疫情壓力之下的寶安依舊能跑出自己的“加速度”,離不開創新驅動的高品質發展模式。

持續的轉型升級,讓深圳的産業鏈不斷向“創新+智造”轉變,鐳射技術、機器人研發、新一代資訊技術等逐漸構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目前深圳擁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超過1.86萬家。

2021年上半年,深圳實現地區生産總值14324.47億元,同比增長9.7%。其中,20個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實現增加值5630.86億元,佔地區生産總值比重39.3%,增加值增長13.0%。

全面深化改革,多項改革破冰“無人區”

8月3日,深圳在深圳市政府、深圳福田等4個區政府、深圳市公安局等8個市直單位試點設立首席數據官,推進智慧城市建設;8月4日,創業板上市公司數量首次達到1000家,深圳企業124家,佔比超過12%,在全國各大城市中位居第一位;深圳綜合改革試點首批清單中,除涉及立法、修法及國家重大事權,其餘所有改革事項2021年年底前全部落地……

深圳以綜合改革試點為關鍵抓手,堅持摸著石頭過河和加強頂層設計相結合,不失時機、蹄疾步穩全面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

7月19日,深圳市民梁先生拿到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送達的個人破産重整申請民事裁定書,這也是我國內地個人破産首案。

深圳用足用好經濟特區立法權,新制定經濟特區法規17部,其中大多為全國首創。

不久前剛剛出臺的全國首部數據安全領域地方法規——《深圳經濟特區數據條例》,強化了個人數據保護,探索建立“數據交易”制度,不僅為深圳數字産業、數字經濟的發展提供法治保障,也為全國其他地區進行數據立法提供了寶貴經驗。

新政策的出臺,新舉措的落地,不僅解決了高品質發展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也讓深圳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大幅提升。截至2021年7月底,深圳全市累計共有商事主體368萬戶,其中企業232萬戶,商事主體總量和創業密度穩居全國城市第一。

日前,長期在深圳工作的香港居民梁女士,通過回鄉證完成了銀行卡綁定,並使用數字人民幣購買了一條項鍊。這也標誌著深圳在全國率先完成了面向香港居民在內地使用數字人民幣的測試工作,為下一步推動數字人民幣深港跨境流通、解決跨境旅遊等經常項目的支付奠定了實踐基礎。

各區也在積極統籌推動改革進展。8月6日,深圳市龍崗區召開全區“攻堅堡壘、實乾先鋒”重點攻堅任務誓師大會,部署六大方面、共55項重點攻堅任務,並建立定期掛牌通報制度等,落實督導考核機制,涵蓋大面積産業空間土地整備、城區規劃建設、重大項目建設、城市品質提升、産業高品質發展、教育高品質發展等。

擴大對外開放,打造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

深圳鹽田港是華南地區對外貿易的重要通道。7月24日,深圳鹽田港集裝箱吞吐量4.74萬標箱,達到2020年日均吞吐量的129.51%。2021年上半年,鹽田港集裝箱吞吐量648.63萬標箱,同比增長21.23%。

深圳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堅定不移全面擴大開放,深化對外經濟聯繫,國內國際雙迴圈戰略的支點作用不斷凸顯。

進出口環節驗核監管證件由86種縮減為41種;16種出口原産地證書全流程線上辦理;對生鮮食品、緊急料件實行“船邊直提”“抵港直裝”,通關時間壓縮50%以上……2021年,深圳海關推出促進跨境貿易便利化28條措施和穩外貿、穩外資18條措施,不斷探索更加高效便捷的通關措施。

為貨物通關按下“快捷鍵”的同時,也讓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數據顯示,2021年1—6月,深圳進出口1.59萬億元,同比增長19.3%,相較疫情前的2019年上半年增長19.1%。

要在更高水準上實現對外開放,除了商品的流動,還要推動制度型開放、加快構建與國際接軌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深圳搶抓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範區“雙區”驅動的重大歷史機遇,大力推進與港澳的規則“軟聯通”和設施“硬連接”。“深港通註冊易”“深澳通註冊易”服務,讓港澳企業設立商事登記實現“一網通辦”;積極開展粵港澳合夥聯營律師事務所試點工作,已有6家合夥聯營律師事務所在此落地。

8月5日,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院長盧寵茂等37位港籍醫生在深圳獲得正高級職稱證書,成為國內首批獲得正高級職稱的港籍醫生,這也是深圳建立與國際接軌的醫學人才培養體系、放寬境外醫師到內地執業限制的重要探索。

位於深圳前海的深港青年夢工場,目前已累計孵化來自香港的創業團隊245家,項目涵蓋網際網路、智慧硬體、文化創意等多個領域。

深圳沙頭角深港國際旅遊消費合作區也正在緊鑼密鼓的規劃籌建中。在不久的將來,這裡將成為跨境旅遊、免稅消費為主導的旅遊消費新地標。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加速,目前,深圳在羅湖、福田、南山和龍崗4個區都建立了深港青年創新創業的基地和平臺。

以人民為中心,推動城市治理能力現代化

日前,第四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項目)名單公佈,深圳市鹽田區“智慧圖書館服務平臺建設項目”成為深圳唯一獲此殊榮的項目,為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品質發展提供“先行示範”。近年來,深圳市鹽田區以文旅融合為建設思路,在轄區公園規劃建設10間智慧書房。

當前,深圳正通過完善“十分鐘文化服務圈”,大力加強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打造公共文化服務的“先行示範標準”。截至2020年底,深圳全市共有公共圖書館(室)710家,實現了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100%全覆蓋。

2021年,深圳市羅湖區在廣東省首推“反向辦”數據治理新服務模式,直接把服務送到老百姓手中。“‘反向辦’就是利用數據賦能基層精細化治理,將‘人找服務’變為‘服務找人’。”羅湖區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服務開展以來,轄區已有近50萬人次享受到了來自政府的主動服務。

與羅湖區相鄰的福田區,2021年度的“民生福禮”也正有聲有色地展開。十大系列、100項惠民舉措,逐年加碼的“民生福禮”已經成為福田區公共服務的響亮品牌。作為國家首批、深圳唯一的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綜合試點地區,深圳市福田區率先將“民生七有”融入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清單,全力打造深圳先行示範區的“福田標桿”。數據顯示,2020年深圳市福田區財政支出80%用於民生社會事業。

與此同時,深圳不斷推動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創新,讓城市運轉更聰明、更智慧。據統計,“i深圳”APP已接入8300余項服務,累計下載數超2000萬,為市民提供超18億次指尖服務,政務服務事項“最多跑一次”率達99.9%。

生活過得好不好,人民群眾最有發言權。深圳始終牢記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從人民群眾普遍關注、反映強烈、反覆出現的問題出發,努力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記者/呂紹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