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 > 要聞

“找準定位、共同發展、團結向前”—各界人士共論“十四五”規劃中的“香港新機遇”

發佈時間:2021-08-26 09:22:56  |  來源:新華網  |  作者:陳舒、查文曄、林寧、蘇曉  |  責任編輯:

為幫助香港社會各界更加準確把握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國家“十四五”規劃宣講團7月23日起在港舉行系列宣講活動,解讀規劃熱點、亮點,回應香港社會關切。如何看待“十四五”規劃中的“香港新機遇”?香港如何與內地協同發展?新華社記者就此採訪了多位宣講團成員及香港各界人士。

“香港經濟復蘇的及時雨”

談及“十四五”規劃對香港的作用,香港資深時事評論員朱家健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香港經濟復蘇的及時雨。

受“黑暴”疊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香港近年來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失業率一度攀升至今年初7.2%的高位。儘管近期多項經濟數據略有反彈,但仍未恢復至疫前水準,培育發展新動能已成為香港社會的當務之急。

對此,香港中華總商會永遠榮譽會長盧文端表示,“十四五”規劃為香港帶來源源活水,有利創造經濟新增長點,主動對接“十四五”規劃是香港早日走出疫境、復蘇經濟的重要出路。

“十四五”期間,香港在哪些方面蘊含發展潛力?宣講團成員、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所長周誠君介紹,香港在加快建設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方面大有可為。“下一步我們將繼續促進香港和內地金融市場高水準互聯互通,加快債券通、跨境理財通等試點,進一步支援香港離岸人民幣的基礎設施建設,有序推動大灣區內金融産品跨境交易。”

在宣講團另一位成員、科技部成果轉化與區域創新司副司長黃聖彪看來,通過完善內地和香港科技創新合作的制度性安排、推動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對港開放等措施,“香港創新科技領域發展潛力巨大”。

受訪人士普遍認為,“十四五”期間,香港在航運、貿易、法律服務、智慧財産權、文化藝術等方面將迎來更多機遇,産業結構將得到進一步改善,經濟發展會更多元、更有活力、更可持續。

“與內地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香港今後在不斷提升自身競爭力的同時,也要思考如何跟內地兄弟城市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從而實現共同發展。”在聽完這兩日的宣講後,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備受鼓舞,“宣講團為香港準確定位,我們對往後發展的方向跟路徑更加清晰”。

他舉例稱,在創科方面,我們跟深圳、跟粵港澳大灣區內的其他城市優勢互補性很強,未來加強合作,各盡所能,發揮好協同效應,大灣區這個城市群的競爭力,在全世界都是無可比擬的。

談起粵港澳大灣區給香港帶來的機遇,香港特區立法會議員鐘國斌也難掩興奮:“這個機遇是全世界都少有的!”

鐘國斌説,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潛力巨大,香港應該好好把握這一機會。很多外商都有投資大灣區的意向,香港正好可以發揮超級聯繫人的作用,為外資投資大灣區搭建橋梁。

對此,宣講團成員、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展戰略和規劃司副司長胡朝暉也深表認同。他指出,對香港來説,“一國兩制”是最大優勢。將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國際一流灣區,在國家現代化建設全局和全方位開放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香港在大灣區建設這一重大戰略中具有關鍵作用,可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合理分工、功能互補,拓展新的發展空間。

“香港必須凝心聚力、團結向前”

近年來,受“修例風波”影響,香港社會一度陷入無休止的政治爭拗,內耗不斷,錯失了不少機遇,蹉跎了許多歲月,受訪人士對此都倍感痛惜。他們紛紛表示,穩定的社會環境是發展的大前提,接下來的時間裏,香港社會必須凝心聚力,團結向前。

陳茂波説,過去兩年,香港經歷了一段比較困難的時期,現在正處於由亂及治的關鍵時機,未來五年十分重要,發展是不變的關鍵詞。“我們要做好這一工作,讓香港老百姓能夠實實在在感覺到發展帶來的好處,提升大家的獲得感、幸福感。”

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大學榮譽教授陳清泉也表示,香港要融入“雙迴圈”新格局,就要梳理清楚香港所長和國家所需,團結各界,一心一意謀發展,彌補前兩年因社會動蕩而失去的機遇。

失去的時光需要追回,這不僅是香港社會的主流民意,也是中央對香港未來發展的殷切希望。國務院港澳辦副主任黃柳權23日在出席香港特區立法會主辦的有關講座時指出,當下香港最迫切需要的是儘快形成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的社會共識。

香港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李家超發表網志表示,在安全受保障和掃除施政障礙的環境下,香港特區政府必定倍加努力,處理好社會、民生、經濟等多方面發展,制定有效措施和方法,擔當和落實好施政,全力以赴鞏固提升香港競爭優勢。(記者/陳舒、查文曄、林寧、蘇曉)